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茶峒古渡:渡一世情缘(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茶峒古渡:渡一世情缘(散文)


作者:舟自横 秀才,163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发表时间:2025-10-20 12:58:42
摘要:这隔岸的灯火,映照着他人的温暖,投影在我的心田,却并未感到形影孤单,反而体会到天地间的人与事,原是由这几盏灯、这几条水所牵绊。翠翠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我的思绪飘荡在夜色里,掠过青山绿水、酉水河边的老艄公,还有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以及他们与摆渡人外孙女翠翠那曲折的爱情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纯净自然,勾勒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然而,最终这份美好只能存留在记忆中:天保身亡,傩送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离世,这段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令读者陷入无尽的怅惘。沈从文在论及这部作品时曾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朴素的善终难免衍生出悲剧。

【晓荷·小事】茶峒古渡:渡一世情缘(散文) 等一城烟雨
   只为你
   渡一世情缘
   只和你
   -----《边城》
  
   边城原名茶峒镇,因沈从文小说《边城》背景地更名为边城镇。自驾游边城是外意外的收获,出发前同伴提出去边城,我才想起沈从文小说笔下的《边城》。边城茶峒景区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地处湘、渝、黔边缘,鸡鸣三省之地。
   从芙蓉镇驱车边城走高速也就一个多小时,抵达边城近郊一家湘渝黔的民宿已经下午三点多。未曾料到到民宿老板从平台拒单了。我跟携程平台交涉,心知肚明,知道是这民宿老板故意拒单,节假日客房一般不会空置,无奸不商的老板不愿意让携程平台分成利润,这把我推动一个十分被动的境地,这个时间段很难找到合适的酒店民宿。我一问,谁知老板这里有现房,我也就按照原来价格还了10元重新预定房间,而携程平台因为退单给我带来损失送了180优惠卷,这优惠券用到凤凰古城捡了一个漏。如此而已,我跟民宿老板实现了双赢。
   快速办理好入住手续,稍作休整后,我查了一下去边城距离,走高速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边城茶峒景区,一行人饭都不吃直奔边城茶峒景区,生怕错过了黄昏后茶峒古镇夜色美景。导航到边城旅游服务中心,路边停满了车,进入停车场找到空挡泊好车,夜幕降临,暮色苍茫,月上柳梢,华灯初上。步行至游客服务中心,黑灯瞎火,不像是边城茶峒古镇中心地带,一打听,还要乘坐摆渡车到茶峒古镇。
   千里迢迢驱车而来,在一个风清月朗仲秋,夜色阑珊,皓月当空。我终于踏上一脚跨三省的茶峒古镇,追寻沈从文《边城》小说翠翠踪迹,那个美丽善良,放射出人性光芒女主人公翠翠。
   沈从文,湖南省凤凰县人。未曾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14岁的沈从文投身军旅,辗转于湘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随军队驻防川东(重庆)时,曾在茶峒逗留三日。沈从文深入街巷,体察民情,感受民风。十多年后,二十多岁青年沈从文将茶峒、沅水、酉水、武水的见闻与情感融入小说《边城》,创作出这部震撼文坛的杰作,成为融合异质文化与田园诗意的脍炙人口之作,令我这个文学专业的人深感汗颜。
   在《边城》小说中,有一句令人动容的经典台词:“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这是船家少女翠翠内心的真挚独白,深刻表达了她对所爱之人归来的坚定信念。将等待升华为一种主动的信任与信仰,传递出湘西人淳朴情感中那份宁静而强大的力量。
   摆渡车把我们送到茶峒古镇,两岸吊脚楼的灯笼,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华灯初上,夜色中古镇灯火层次分明从水边开始醒来,依山傍水吊脚楼窗棂里溢出来的灯光,暖融融的,投映在一江流三省的清水江(酉水河),水面聚集沿岸斑斓的波光,不是刺眼的红,是那种在漫长岁月里浸透了成温润的橘色光晕,飘洒在水面上,仿佛镀上一片碎金,又被细碎的波纹揉成一绺一绺的金线,随着水波轻轻荡漾,折叠成百年前那个翠翠梦里零碎的歌声曲谱,恍若置身沈从文笔下的烟雨朦胧的边城山水,蓬勃地焕发出人性的率真和善良。
   远处的灯光星星点点地缀在山腰,与天上星光明月连成一片,羞羞答答月亮从云雾里探出玉盘,犹如半抱半遮面,生怕惊醒了这千年古镇一个旧梦。脚下青石板路,被夜色浸润得泛着幽光。双节假期,游人爆满街巷,我沿江畔走向拉拉渡,灯火里老渡船已经抛锚歇息了,古渡远远的似有水声,夜色中水声极为清冽,也极圆润,像是敲打一块巨大无比的玉石,在这喧闹的夜晚尤为清脆悦耳,那声音浑厚而空灵,仿佛贴着水面传来,直浸到我的骨髓里去。循着声音望过去,影影绰绰看见那座古老的渡船,像一个黑色的、忠诚的剪影,依旧横在溪边,茶峒古渡闻名于世拉拉渡,在沈从文笔下《边城》小说里,系着一个叫翠翠等待的渡索。此刻,也隐在黑夜里看得不真切了。也许年管理拉拉渡船老祖父,和他的黄狗,早已经在某个安静的角落里熟睡了。只是不知,那个在梦中沉浮着的,是不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梦?
   隔岸就是重庆,再远点,笼罩在更深的夜色里,该是贵州的松桃了。疏疏落落的灯火,在黝黑的山影里闪烁着,像是谁不经意洒落的几粒砂金,只是那点灯火下,或许正围着一家人,在叙说百年前翠翠的故事。
   茶峒古镇正是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文学原型,小说中的“边城”即以此地为蓝本。其“一脚跨三省”湘渝黔交界地理特质,与酉水码头的商贸风情,为故事提供了独特的地域背景。沈从文在创作中对茶峒的地理与人文进行了艺术转化:将真实的酉水码头升华为“翠翠与傩送初遇”的诗意场景,把三省交界的边地提炼为“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象征,而吊脚楼、拉拉渡等地域符号则转化为承载人性本真的文化载体。
   翠翠形象中蕴含着湘西民间深刻的生命哲学,她的等待并非消极被动,而是土家族“顺应自然”生存智慧的体现,而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则折射出湘西山地社会“聚族而居”的共同体意识。沈从文通过翠翠这一形象,将湘西民间“生死轮回”“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融入文学创作,展现了未被异化的生命本真状态。翠翠作为湘西淳朴人性的化身,“等待”的形象,不仅是少女情愫的自然流露,更象征着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乡土伦理与生命本真,成为沈从文人性美的精神图腾。
   这隔岸的灯火,映照着他人的温暖,投影在我的心田,却并未感到形影孤单,反而体会到天地间的人与事,原是由这几盏灯、这几条水所牵绊。翠翠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我的思绪飘荡在夜色里,掠过青山绿水、酉水河边的老艄公,还有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以及他们与摆渡人外孙女翠翠那曲折的爱情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纯净自然,勾勒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然而,最终这份美好只能存留在记忆中:天保身亡,傩送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离世,这段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令读者陷入无尽的怅惘。沈从文在论及这部作品时曾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朴素的善终难免衍生出悲剧。
   一轮圆月缓缓升起,再过两天便是中秋佳节。尽管月亮尚未完全盈满,却宛如被溪水洗涤过般清透洁白。我忽然忆起沈从文《边城》中的情节,那位在月下吟唱,能使翠翠在睡梦中因歌声而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是否也曾目睹过这样一轮明月?它洒下一层银辉,月光并不刺眼,只是淡淡地,如同极薄的透明丝绢,轻轻笼罩在吊脚楼上,覆盖在屋檐之上。屋瓦、石阶、溪水、河流,在这月光中皆变得柔和而透明,四周的山水融为一体,宛如梦境般天衣无缝。
   那位唱山歌的傩送,是否也曾如月光般温柔地守护着睡梦中的边城?那些属于过去的,纯粹的爱与哀愁,似乎并未远去。过往的一切,仿佛在这片夜色中交融贯通,融化于潺潺流水与皎洁月光之中。只要夜色依旧,流水长存,月上树梢头,这故事的主人公便会幽幽地,活在每一个追求纯真相爱之人的记忆深处。
   翌日清晨,我早早起床招呼大家出发。借助高德导航,直达茶峒古渡,避开旅游中心乘坐摆渡车费时又费钱,亲身体验百年前的拉拉渡。
   驱车抵达边城茶峒古镇,穿过飞檐翘角的门坊。步行百米,踏入茶峒古渡,仿佛一脚迈入了沈从文笔下那如梦如幻的水墨画渡口。
   横江之上的拉拉渡铁索,承载着时光缓缓滑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作为湘渝黔三省交界的重要渡口,因一脚踏三省的独特地理位置,这里曾是旧时盐商和纤夫的交通要道。这种无需桨橹的古老渡运方式,全凭船夫站在船头,手握横跨江面的粗铁索,以人力拉动木船往返两岸。铁索与滑轮摩擦的“嘎吱”声,犹如悠长时光流转的回响。
   在《边城》小说中,拉拉渡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载体,更象征着湘西人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渡船随铁索自然滑动,暗合翠翠等待的宿命;而那根贯穿江面的铁索,既是维系地域联系的纽带,也是小说中不凑巧命运的隐喻,将湘西的淳朴民风与人生中不可抗拒的无常,又巧妙编织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乘坐人工拉拉渡摆渡到对岸重庆,我站在船头拉渡人身后抓拍原始古渡摆渡方式,拉拉渡船缓缓靠近对岸,脚下的江水清澈见底,渡船轻悠悠地将两岸行人摆渡至对岸,那悠悠流淌的清水江,宛如一条碧绿的绸丝带,环绕着两岸古朴的吊脚楼,是一幅岁月精心绘制的画卷。清风拂过江面,波光里泛起层层涟漪,恰似水墨画在轻轻晕染。
   晨雾如宣纸般缓缓漫漶,青灰色的吊脚楼轮廓在光影交错中若隐若现,墨色由浓转淡,渐渐晕染至天际。江面上粼粼波光宛如宣纸上未干的银粉,随着水波轻颤,渐次晕开成朦胧的光斑。微风轻拂,岸边柳枝的疏影如同淡墨笔触在画卷上轻轻掠过,带着水汽的凉意悄然沁入鼻腔,耳畔仿佛有橹声从墨色深处潺潺传来。
   一脚踏两省,脚下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却有着一种时光打磨出独特的质感。在彼岸参观了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放飞了无人机拍摄湘渝两岸全景视频资料。古镇中翠翠岛纯真的雕像静待傩送,汉白玉雕像再现了少女撑船远眺的经典场景;拉拉渡仍沿用百年前的人工渡船方式,船夫拉纤的绳索荡过水面的声响。
   沈从文的一本书,火了两座城。边城与凤凰古城,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而对湘西边境茶峒古镇的风景描写,堪称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诗意的自然美,令人欣赏其精湛的白描手法。静静流淌的江水,矗立百年的吊脚楼,闲坐街旁的老人,沉寂静穆的古城墙,平整无语的石板路,仿佛构成了一幅白描的山水画。他以水墨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交融的灵秀世界。
   《边城》的故事原型虽为茶峒古镇,但其字里行间渗透的湘西民俗风情与人文气质,与作家故乡凤凰古城一脉相承。凤凰古城作为沈从文的出生地与精神原乡,为小说提供了丰沛的文化养分;而《边城》的广泛传播,又反向赋予凤凰古城文学原地的象征意义。两座城通过沈从文的笔墨形成互动。边城是小说中纯粹湘西的理想投影,凤凰则是现实中承载作家记忆的文化标本,共同构成湘西文化的双生镜像,成为文学赋能地域经典旅游文化的典范。
   如今的边城,千千万万的游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人们乘坐原始的拉拉渡的渡船,感受湘西边地风土人情,还有质朴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在茶峒古镇逗留半天,预定了凤凰古城酒店,从茶峒古镇到凤凰古城走高速也就两个小时路程,大家聚拢又马不停蹄奔扑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

共 40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湘西的山水间,总藏着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以茶峒古镇为底色,勾勒了一段纯净而怅然的爱情,也让这座“一脚跨三省”的小城成为无数人追寻诗意与淳朴的圣地。本文作者循着文学的记忆自驾而至,在暮色与晨光中踏访古渡、触摸铁索、聆听水声,试图在灯火摇曳的吊脚楼与悠悠拉拉渡间,捕捉翠翠等待的痕迹。文章以细致的文字串联起现实与文学:夜色中泛金的酉水、月光下如绢的古镇、清晨雾霭里晕染的墨色江景,皆成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生动注脚。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风景的描摹,而是深入探讨了《边城》中“等待”的哲学内核,翠翠的坚守既是湘西人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亦是对人性本真的一种信仰。如今,茶峒与凤凰因文学而交织成双生镜像,一边是小说中理想的净土,一边是作家精神的原乡。游人如织中,拉拉渡的绳索依旧嘎吱作响,仿佛百年时光从未流走。这篇游记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跨越,更是一场与文学、与乡土、与生命本真的对话,提醒着我们:在喧嚣时代里,仍有一处边城,替我们守护着纯粹的爱与美。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10-20 12:58:5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10-20 12:59:10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