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秋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秋殇(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举人,316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发表时间:2025-10-20 16:09:40
摘要:在一个厂子门口空地上,晾晒着一堆堆玉米棒,有些玉米棒已发黑发霉,散落的玉米粒长满了芽子,看上去让人心疼。每一颗玉米粒都经历了数月风吹日照,每一粒都浸满农人的汗水与艰辛,如今却前功尽弃。曾经每一根芽苗都是希望,如今每一根芽苗化成一柄钢针狠狠扎在农人心头上。那种疼,只有农民能懂。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是国泰民安的后勤保障。农人作为土地管理者,无不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几千年来,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每一个环节都写满农人们的日常艰辛,每个季节里都涂满忙碌的身影。从一颗种子被埋进地里的那一刻,农人们在心田种上了希望的种子,在接下来无数个日夜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一颗种子。它是否能发芽?是否干渴难耐?是否营养匮乏?是否有病虫害?是否抗风抗雨?是否能够平安长大?等等,一颗种子被埋进土里,同时埋进的还有千千万万农民的心。
   往往事与愿违,种地本就是靠天吃饭的活。雨少怕旱,雨多怕涝,肥少怕影响收成,肥多又担心成本,粮食一天入不了仓,农人的心始终是悬着的。赶上好年月,大丰收,皆大欢喜。赶上年月差,劳神费力不讨好,收成减产,甚至绝产,一年辛苦打了水漂。
   农人们和田地之间,有一道城里人永远看不懂,摸不透的情感线。
   今年秋收是继2021年以来,老天爷给农人们出的第二次难题。虽已过去四年,但当年秋收场景恍若昨日。
   临近秋收,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不堪,田地更是存满雨水,不但大型收割机难以下地,就连小型农机甚至人力三轮都休想进入。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再等等,过几天兴许就能下脚了,再过几天兴许收割机也能进入,再过几天……”
   心存希望总是好的,无奈老天爷丝毫没有停雨的意思,雨继续下……
   突然有一天,村民发现玉米在玉米秸上开始变白,发霉,顿时慌了神,争先恐后涌向田地间。
   收割机进不去,那就用人一个一个掰。三轮车进不去,那就用人一袋一袋向外扛。一袋扛不动怎么办,那就扛半袋,再不行用桶向外提。
   通过这场秋收,我终于明白了“智慧源于苦难”,人总是要逼一把,在灾难面前,农人们的智慧便显现出来。
   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整个秋收过程中,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最初的人工向外扛,到后来的一家人并列开来依次向外传。相对于地头短的耕地,这种办法可行,但地头长的耕地,人力传送带就失去效力,得另寻他法。
   一切困难都挡不住有智慧的劳动人民。人们开始把三轮车停在地头上,把钢丝绳缠在大轮上,另一头拴着玉米袋,一点一点往地头拉。这种方法虽然见效快,但有一个缺点,每根玉米袋子上全是泥巴。一车玉米弄下来所有人都变成了泥人。
   后来有人又想到另一个办法,用滑板。动力还是靠机器,只是不在直接拉袋子,而是拉一张铁板或地排车箱,这样既提高了效率,袋子也不至于太脏。
   那年我亲身经历整个秋收过程。我家所有地地势较高,相对于村里其他田地好了不少。整个过程,几乎全部用人扛的。当穿着雨靴,肩上压着一袋几十斤的玉米棒,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泥泞的田地间,那种感觉无法用言语形容。
   当时村民间打趣道“照这种干法,棒子十块钱一斤都不卖。”字句里透露着无可奈何。别说十块了,两块也卖不了。要是粮食真涨了价,市场物价涨得更高。粮食涨几毛,商品就得涨几块。
   那几天,晚上做噩梦都在扛玉米。明明一块地扛完了,在梦里又扛了一遍,导致一次次被惊醒。身体上的酸痛抵消不了肩膀上的刺痛,疼痛带来的呻吟弥漫在村子上空。
   如果赶上一块地人力三轮能推进去,幸福感十足。
   幸福感的高低和苦难深浅是对应的,没尝过苦的人,是不会懂得甜的珍贵。
   老一辈都说“2021年秋收是几十年来最罕见的一年,是农民最累的一年。”
   苦难和幸福是近亲关系,那一年,大家累并快乐着,那是一个有温度的秋收。不管是在外务工,还是在外上学,只要有时间赶紧往老家跑,帮老人收玉米,孝心可鉴。亲戚间也做到了互帮互助,掰完我的再掰你的,人多干活热闹解乏。乡邻间也比平时亲热了不少,有省力的方法立马分享,制造出来的工具可以共享。
   谁也不曾想到,仅四年之隔“秋收噩梦”再度来袭。唯一不同的是,今年有近半的玉米赶在了雨前,收割回家并入仓,算是侥幸逃过一劫。
   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在我们周边村上,就有很多玉米赶在雨后,重现当年场景。
   好友鲁因下雨天,厂里进不来料,停工放假在家。她得知娘家那边还没收完玉米,便连夜赶去帮忙。
   没几天给我发了一段视频,并配上一句话“这就不是娘们干的事”视频中,召把一袋玉米棒发到鲁肩上。鲁穿着雨靴,穿着迷彩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玉米地里。
   我回复“再给我发几张图片,别用美颜,越真越好。”
   第二天晚上,几个视频,几张图片传来。看着视频里一家人,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艰难的行进在歪七竖八的玉米秸间。用桶或连拉带扛向外运玉米。拖拉机轮胎深深陷在淤泥里,艰难前行。
   一幕幕场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其中滋味。
   赶在雨后的玉米,费时费力,苦不堪言。赶在雨以前入仓的玉米,后来者居上。虽入了仓,奈何阴雨连绵,离开玉米棵,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同样逃不了发霉长芽的命运。
   走在南环路上,在南环路的右侧,晾晒着一些玉米粒。玉米粒湿漉漉的,有些已经发黑,从远处看,像是一道道淤泥形成的沟壑。凑近看,很大一部分玉米粒被过往车辆碾压成泥,其状惨不忍睹。
   在一个厂子门口空地上,晾晒着一堆堆玉米棒,有些玉米棒已发黑发霉,散落的玉米粒长满了芽子,看上去让人心疼。每一颗玉米粒都经历了数月风吹日照,每一粒都浸满农人的汗水与艰辛,如今却前功尽弃。曾经每一根芽苗都是希望,如今每一根芽苗化成一柄钢针狠狠扎在农人心头上。那种疼,只有农民能懂。
  

共 22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两次秋雨里的秋收,写尽了农人对土地的牵挂与艰辛。从2021年泥地里扛玉米、传粮袋、拉钢丝绳,到如今半数玉米侥幸入仓却仍逃不过霉变,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是农人们与天较劲的汗水,雨多怕涝、雨少怕旱,粮食入仓前悬着的心,入仓后仍要为霉变发愁。那些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的身影,视频里“不是娘们干的事”却仍咬牙坚持的鲁,还有南环路上发黑、被碾压的玉米粒,都在诉说着种地“靠天吃饭”的无奈。但苦难里也藏着温度:在外的人赶回家帮忙,亲戚乡邻互帮互助,绝境中琢磨出传粮、拉绳的办法,让沉重的秋收多了份人情暖意。这不仅是粮食的收获与损耗,更是农人对土地最朴素的坚守,每一滴汗水都映着“民以食为天”的重量。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20 16:10:38
  文字满是对农人的共情,读着心疼又感动!愿老师常能捕捉这般真实力量,笔下生花。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0-20 16:11:05
  把秋收的苦与暖写得太戳心!祝老师往后日子风调雨顺,也愿你佳作常现。
3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0-20 19:04:15
  满是对乡土深深的眷恋。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4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10-21 13:22:05
  人定胜天,农民收粮太不容易了,勤劳的农民总会有办法战胜天灾的。
5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10-22 09:40:39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