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敏思】群寂记(散文)

编辑推荐 【敏思】群寂记(散文)


作者:彭楠 秀才,167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发表时间:2025-10-20 16:30:32


   一
   赵雷把《成都》唱火的时候,很多网友填词成了自己所在的城市名,借此介绍着城市的风土人情,旋律依然是赵雷的。也有填词很好,演绎不错的,在网上“火”了一把。我也蹭了一把“火”,只不过我填词的不是城市,而是微信群“彭家娘窝”。
   寒风凛冽的季节,树叶早已凋零,依偎在树根的近处,寻找温暖亲情,抑或是替大地母亲盖上一层棉背心。寻找彭家屋里人,是共同的心声。
   岁月或许太严酷,孩子们四处打拼,时光仿佛也无情,子孙不知有“雪林”。就这样他们在茫茫世界中寻找着血亲,寻找彭家屋里的子孙。
   我们在同一个“窝”里聊一聊,喔哦哦,仿佛握住了同一个节奏,不愿放手。也曾追忆着当年,也曾怀念着故人,流淌在脸上的,不知是喜悦还是悲痛……
   这首填词的《成都》,照样在“全民K歌”中获得了不少的点击,在“彭家娘窝”微信群,更是被亲友们赞誉为“有才”,像是得到外公“彭雪林”的遗传。
   回想《成都》这首歌的填词翻唱,也就是五年前的事情。当时,建微信群是一件很火爆的事情,我们的亲戚们似乎也在借着微信的力量找寻着多年失联的亲人。我的母亲有八姊妹,找到了一个,就找到了一家子。很快,这个“彭家娘窝”群的人数,急剧增加到了50多人,居然有很多人互相不认识,然后慢慢打听,原来有一些是“彭雪林”的第四代后人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彭家”人,彼此觉得很温暖。
   当时,母亲一辈的人只剩下了四姨父、五姨父、七姨妈七姨父两口子,他们年纪都已年过70,不会玩微信,并不在微信群。实际上,最为活跃的是我们这些姨表兄弟姊妹,足足27个。再把孩子们拉进来,也就成了一个“彭家”大家庭。
   彭家祠堂的彭雪林,在方圆几十上百里的小地方,是很有些名气的,当过火车站的站长,能够出口成章地作诗。他的八个儿女,个个知书达理,嫁得好人家,而且姊妹抱得很紧。尤其是我的母亲,作为长姐的她,承担了很多家庭的责任,弟妹们最是尊敬她。基于这一点,当我建立这个微信群,当了群主,虽然年纪没有优势,大家却心照不宣地认同。我知道,这是母亲一辈带给我的资源优势。
   记得小时候,我们在乡下走人家,最喜欢的就是到姨妈家里去。每一个姨妈都把我这个她们大姐的独生子看得很重,把好吃的零食拿出来给我,很多表兄弟姊妹因此都盼着我去串门,可以跟着蹭点吃的。
   建群初期,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互相留通讯方式,在群里说着久远的趣事,遇到生日、节假日会祝贺,甚至发红包庆贺。发红包曾经是群里最热闹最常见的形式,这个发了那个发,抢得多的继续发。虽然钱不多,但是很讨喜。
   当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群里也有亲人生老病死的消息。这几年,先后有姨父姨妈、表哥表弟去世的事情,大家表达着世事无常、节哀顺变的心情。渐渐地,群里没有先前那么活跃了,仿佛知道了亲人的现状而少了一丝牵挂,或者说该说的话全都说完了一样。
   微信群真正变得淡漠起来,好像是去年七姨父过世之后。七姨父是我们母亲辈最后一个长辈,自此,“彭家娘窝”第一代第二代已经结束,到了彭雪林的第三代第四代,彼此生疏了很多。娘在家就在,“娘窝”里没了娘一辈的人,窝就难成其为窝了。几个活跃的表姐,也不怎么说话了,遇到过节什么的,好像也提不起兴致。作为群主,我试图用抢红包的方式“刺激”一下群里的氛围,但是,往往红包会没几个人抢,总会剩余几个返回到我的微信钱包里。
   今年除夕,我在群里贴出喜庆的帖子,给亲人们祝愿,增添节日气氛。但是,没人响应。第二天,大年初一,拜年的信息在凌晨的钟声敲过之时,就在“彭家娘窝”发出,到一觉之后的早上,也没有人跟着“拜年”。
   本想用传统的抢红包方式刺激,二百元填进去,分15份。就在输入密码后,即将点击之时,我的手却僵住了。内心突然有种惶恐,担心大家懒得抢……是不是很尴尬。尴尬的不只是我,还有群里所有的亲人。
  
   二
   “叮咚”“叮咚”。
   随着微信提示音,我看到手机里的微信支付“红包退款到账通知”,显示着退款金额以及退款原因。这是一个是“中学同学群”的退款。
   我是中学同学群的群主。多年以前,或许是当时由我做东请客吃饭,提议大家加微信进群,我便临时建群成了群主。后来,班长进群的时候,我提议由他当群主,他却推辞,其他同学也没异议,大概觉得这些年班长失联,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说起中学同学群,我是很有些感情的。当时,正值我的长篇小说《榴莲飘香》发布、销售。可能那时微信刚刚兴起,属于新鲜事物,对于我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长篇小说出版“预售”的消息,觉得是一个同学间的“新闻事件”,跟帖、转发的不少。我自己倒是羞羞答答的,不知道是否会“出洋相”。
   不久,一女同学跟帖“买5本”。这个女同学是大家公认的“组织部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接着,同学们你3-5本,他8-10本地跟帖,营造出火爆的氛围。傍晚时分,有个男同学打电话给我,问《榴莲飘香》是什么题材的小说。我当即想笑,你都买了10本新书,才想起来问“题材”,是不是后悔买多了。他说,只想多一些了解小说内容,方便更多地为我推介。
   没想到,第一天下来,就有15个朋友订书,数量是79本。第二天的预售,继续保持“火爆”的势头,15个朋友订书73本。第三天创预售最高数量,24人,100本。短短十天时间的新书预售活动,参加人数96人,预定新书册数423册。
   看到这么好的“预售”效果,我知道,不是我的书有多么地“畅销”,而是我的同学和朋友在帮我。我隐约觉得,微信平台适时出现也功不可没。不过三年之后,我有一个新发现,微信虽然帮了我,却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因为,三年之后我的又一本小说集《丢失的“香柚”》发布,想着再次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结果却没有出现“火爆”的购买场面。或许,这时候微信朋友圈的“新闻”消息已经多得眼花缭乱,见多不怪了。
   随着微信朋友圈新奇感的消失,中学同学微信群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我的原创文章链接,只有三两个“铁粉”坚持点赞,更多的是潜水。只有当某个同学给群里抛出一个“红包”,才会把“潜水”的同学“炸”出来,就像小时候看“炸鱼”一样。这种强刺激,只是短暂的,很快群里在嘻嘻哈哈“跪拜”之后,重又陷入波澜不惊。
   偶尔得知,有些同学群外组小群。实际上,在当年玩得近些的同学,还是会亲近;原先没怎么接触的,多年以后还是难以谈得来。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在大群里发言,似乎是“话不投机”。而说话投机的,只好私下里找“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人,在小群里说开去了。
   直到有一次,一个男同学发帖“幸运接力”的链接,大致规则是:接力转发则好运,不接力转发则霉运。为此,有潜水的同学指责发帖同学道德捆绑,本不想接,却又觉得心里不爽。微信群闹起了不愉快,有几个原先潜水的同学选择了退群。
   再后来的微信群里,便只剩下“群主”在说“单口相声”,无人“逗哏”。偶尔有人发一个链接,也没有同学“捧场”,似没有看到。而我常常“以小人之心”,揣测绝大多数同学其实是看见了的,只是懒得搭理。
   长此以往,同学群便“寂静”下来了。
  
   三
   有一个微信群,原本是由四海之内陌生人组成的,“不靠谱”是当然的,“寂”下来应是情理之中的。
   这个微信群名为“敏思俱乐部”。我创建的时候,很多“敏思人”都欣喜若狂。头几天,群里非常热闹,有人晒出了保存的敏思档案,就像一根导火线,让敏思人的情绪瞬间爆发。于是,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跳入眸底,一阵熟稔,一阵恍惚,敏思又回来了?
   群里,有人抒发感受:敏思,像一个去了远方很久的佳人,此刻,惊艳地站在那里,向我久违地笑着,温暖地笑着,那样沧桑,那样优雅,眉眼间,尽是故事。这些年,敏思,始终是我一个解不开的结,一个未做完的梦。当她猝不及防向我款款走来,个中滋味竟无法表达。十年,离开敏思大约有十年吧……
   敏思,是一个文学博客网站,是栖息梦想的精神家园,是大家认为的一块文学净土。
   最初进敏思博客,是朋友“风中落叶”帮着完成的。他是经常游弋于网上,做局域网,做FLASH是本职工作。有一天,他奇怪地问我,你怎么会没有博客,文章那么多,爱好那么广。就这样,被“风”带到了敏思博客,带到了“在水一方”群组。他热心地帮我把空间装饰一番,那种独特多样漂亮的界面,那些个性化的栏目设置,那些可随意组合的版式,那些发文推文加精的流程,那些随着文章累积的积分而上升的级别,的确教人爱不释手。
   进了博客之后,重新焕发了我写文章的热情。因为,博客里的文字或文章,不一定是文学作品,可以是心灵的回音,可以是思想的交流。在博里,得到了陌生人的点评与鼓励,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使我紧张工作之余的情绪得到调剂。博客,它满足了我的文字爱好。
   但是,后面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历经生离死别一般的痛楚,也让敏思成为了一种情结。
   在我的博客积分到了600多分,接近“大虾”目标时,“在水一方”群组组长夕雅病重,群里很多人在发文安慰、鼓励、祈祷,不想她还是走了,群里一片伤感。我感觉到了群组的温情、不舍。没几日,代组长经过慎重考虑,宣布群组解散,把“在水一方”留给夕雅自己。我不得不离开,居然有些依依不舍。
   虽然离开了“在水一方”,但在这里博行生活的两个月时间里,却深深地烙刻着这里的喜怒哀乐,就像一部生活剧感染着不平静的心绪。
   后来,我被原“在水一方”的博友拉到“茶禅一味”群组,继续写着博文日志。也曾担任组管理员,也曾创建自己的群组叫“禅意人生”。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文章,也结识了几个投缘的博友……
   2006年7月18日,敏思网站发布了一则社区公告,由于财政上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敏思博客社区管理处决定:自2006年8月1日起停止系统运行。为了避免广大用户的损失,请大家互相转告,尽快备份自己的文章,另寻可靠可爱的博客网站,继续你们的博客生涯。
   这则短短的社区公告一出来,在敏思博客激起了千层浪。怀念的伤感、离别的愁绪,在博客圈弥漫开来,笼罩着博客们的心。
   于是,敏思网络上,开始了大逃亡式的“另寻可靠可爱的博客网站”。我也在其他网站寻找、选择,注册了几个ID,贴了几篇文章,也加了几个原敏思的老朋友,可是总觉得不习惯,不是风格不满意,就是功能欠缺,或者是我的挑剔、怀旧,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博客家园。
   自从敏思关门,敏思人七零八落寻找其他网站,有的再没有声息,有的找是找到了,然而,敏思好像已掏空了我们所有的依恋,也不串门,也不说话,像一个孤独的行者。
   十年之后,微信逐渐把原先敏思博客文友重新聚集在一起,70来人。但是,很多人已经不是当年了,岁月消磨了什么,生活悟道了什么,已经不屑写文章了。
   在敏思博客微信群组,很少对新近贴出的链接文字发表看法,偶尔有当年那种激情,怼上几句,很快息事宁人,似乎担心血压会窜上来,似乎是觉得这种言行有些可笑。尽管群里比较安静,但是群里没人退出,表达着“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的不舍。
   就在我对微信朋友圈的“寂静”“冷漠”不解时,看到了微信里同样不解的文字,今年过年的四大怪现象,其中就有微信朋友圈拜年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认为是,这个时代太缺乏人文关怀,人们活着感受不到温暖和温情,只有冰冷冷的利益关系。
   看起来,微信朋友圈的“寂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共 46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微信群从喧嚣到寂静的历程,折射出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微妙变迁。本文以三个微信群的兴衰为镜,照见了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彭家娘窝”的温情与疏离,演绎着传统亲族关系在数字空间的投影。初建群时的热烈,是血脉亲情的自然延续;而随着老一辈的离去,“娘窝”逐渐失温,暗示着代际更迭中亲情纽带的重新定义。那份未被领取的红包,已成为数字时代亲情疏离的沉默注脚。 中学同学群的兴衰则揭示了社交媒体的情感阈值。新书预售时的鼎力支持,是青春记忆的情感投射;而二次销售遇冷,宣告了新鲜感消退后现实关系的回归。当“话不投机”成为常态,小群体的形成便成为必然,这是人际关系在数字时代的自然筛选。 “敏思俱乐部”的坚守最令人动容。从博客时代的文字知音,到微信时代的默默相伴,这种“从不走远”的守望,诠释了精神共同体超越技术变迁的韧性。这群人的静默相守,恰是对浮躁社交最优雅的抵抗。 三个群的命运轨迹共同指向:技术可以搭建相遇的桥梁,却难以维系情感的持久热度。当最初的兴奋褪去,真实的人际需求终将浮出水面。这种“寂静”不是关系的终结,而是数字社交回归理性的必然。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守护真实的情感连接,值得我们持续思考。 读罢此文,让我也想到敏思家园,敏思家园从开创之初的热闹,笔友创作热情的高涨,到现在的冷清,笔友渐渐都离去的现状,在网上平平仄仄的诗情还能维持多久? 《敏思编辑:邓和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