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刘忻
念小学的时候,班主任王稼成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副对联的上联:“月照纱窗,孔明诸葛亮”。意思倒是挺明白的,葛是纤维可以织布的一种植物,月光照在用葛织的纱窗上,每个孔、每条葛,都亮了。问题是句中嵌进了人的姓名,据说没人对得出下联。
最近也看到一副对联的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似乎也没人对得出贴切的下联。这里说的“近世”,显然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尊重知识的这些年。这里说的“进士”,应当指的是在校的学生与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至于说“尽是近视”,似乎有点夸张,不过,当我们看到中小学里有那么多的孩子,鼻梁上架上一副大眼镜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不那么轻松了。
在王老师给我们讲上面那个“绝对”的时候,我们的小学没有一个戴眼镜的学生,当时的中学也鲜见学生戴眼镜,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是啊,当时戴眼镜的老师也是极少的。“近世”就不一样了。这显然与电子产品的普及,特别是与课业负担的过重有关。
孩子痴迷于电子游戏是一种病态,这需要家长来解决。上面三令五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需要学校来落实。还有就是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兴趣班”,铺天盖地地向你涌来,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来管一管了。成年人实行的是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的工作制,而有些孩子不但晚上要上“补习班”,还要写作业,节假日也可能在各种“兴趣班”之间往返奔波。与他们相比,一些成年人的工作就显得轻松多了。是啊,孩子们的嬉戏玩耍的时间都被占用了,可见一些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孩子们都会背诵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对诗意的理解就不一定全面了。这首诗讲的是美好的事物,或者新生的力量,受到了摧残。你仔细想想,那些失去“童年”的孩子,是不是正在被人以关爱的名义摧残着?如果这只是些个案,自有人会为此担责,但如果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要求某些部门要有所作为了。
学校不是培养近视眼的地方,但孩子们确实是在入学以后,逐步戴上近视眼镜的。我想,就学校来说,不但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还要想办法让那些“校外班”无用武之地。如果课外补习是必要的,说明课内没完成教学任务,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培养课外兴趣是必要的,就要把它纳入到学校的活动中来,一切都在校内完成。当然,这尤其需要管学校的部门,统筹安排一下。在时间上,在课业上,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视力负担也就减轻了。
教育部门还应当搞点评比,不是考试排名的评比,而是对某校或某班,根据学生戴近视眼镜的多少来进行评比。每学期学生近视人数与近视度数增加的情况,是应当进行统计和评比的。
如果有人因为“近世进士尽是近视”而提出要“救救孩子”,也不算危言耸听。近视眼不适合做很多工作,近视眼也不适合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