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山环水抱,嵩溪的古韵(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山环水抱,嵩溪的古韵(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256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3发表时间:2025-10-22 08:59:16

正是嵩溪古村村南的荷塘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候,我顶着烈日走进了这个山窝窝里的村庄。
   暑气蒸人,却仍有不少如我一般的游客。也许是毒日头败了兴致,人们无心在荷塘流连,而是匆匆一瞥,便径直钻进村里的古巷、古宅,或是来到古溪旁。
   嵩溪村四面环山,北边的鸡冠岩因形得名,流经村子的溪流便发源于此。若从高处看,村落倒像山鸡探向山间觅食的喙。
   村以溪为名,溪就叫嵩溪。嵩溪其实是两条溪,一左一右从鸡冠岩下来,左边的是明溪,右边的是暗溪,似两只温柔的手臂,将村子轻轻拥入怀中,再在村南合二为一。
   所谓暗溪,就是溪流上方被覆盖,成了涵洞,上面建房、修路,下面溪水潺潺,只留下若干埠头供村人取、用水。
   村南有座亭门,就建在汇流后的嵩溪水上。亭内挂有“宛在中央”匾。此亭门的特别处,不单在雕梁画栋,更因它左右两扇门一方一圆,其中方的叫“临水轩”,圆的名“栖云处”,意蕴深长。
   我起初以为,这不过是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之意而已,没想到村人的解释令人赞叹。村里老人告诉我:“村里有传统,出门走方门,回来走圆门。”意思是:出门走四方,为人要方正;归来走圆门,意味着团圆。
   相传,嵩溪村历史上曾先后至少有25个姓氏在此定居。现今这里仍有“廿姓同村”之说,包括徐、邵、柳、褚、王、项、潘、马等姓,其中徐姓人数居多,邵姓次之。故而这圆门,也象征着圆融,寓意不同姓氏间的相处和睦融洽。
   一座亭门,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寓意,可见嵩溪人方正的风骨,包容的胸怀。
   村南广场是村人最喜欢的聚集地,关帝庙、大王殿和徐氏宗祠也都在这里。
   我径直来到西侧的徐氏宗祠——燕诒堂。这是一座两进一天井的清代古祠,左右有侧廊。正厅由六根粗壮的石柱支撑,檐梁、牛腿、雀替无不精巧,还用赭、青两色描绘,格外艳丽。
   正厅对面的戏台则更甚。狮子与“和合二仙”刻于前、后柱的牛腿上,雀替上则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连“出将”“入相”二门也雕满花鸟,精美绝伦。
   我见过许多古祠堂,像燕诒堂这样布局精巧、做工精细的,可谓出类拔萃;尤其是那古戏台,十分罕有。
   据《嵩溪徐氏宗谱》记载,徐氏先祖于北宋末年见此地山环水抱,藏风聚气,遂举家迁入。这个家族以“耕”为生存之本,以“读”为兴族之路,迅速成为嵩溪的大户。
   走出雕梁画栋的宗祠,便来到两溪汇合处,这里另一番景象。一株古樟枝繁叶茂,树下阴凉。溪水清澈见底,孩童在水中嬉闹,可水中的锦鲤却毫不在意,只自顾自地游弋。
   我沿着明溪往北,继续游览。溪岸都是石头垒的,摸着粗糙却坚固,沿溪有许多河埠。
   嵩溪村的村巷都是用鹅卵石铺的,主巷中间还铺了石板,踏实得很。
   这里的明清古建筑连片成群,大都保存完好。随便走在哪条村巷里,身侧都是古朴的老屋,说这里是“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一点都不为过。
   这些老屋,有的是青砖砌的马头墙,白石灰粉墙;有的用碎石块垒砌,石灰严丝合缝,抹着黄泥,或者直接裸露着山石;有的砖石混用,巧妙衔接,别具韵味。风雨的侵蚀,墙面脱落得斑驳,像是久经风霜老人沧桑的脸,却透着一股坚韧劲儿。
   老屋都很讲究,门楣上常书有屋名。有的文气十足,如“种德居”“光明里”“先得月”“芝兰之室”等;又如建于民国初年的“四教堂”,其名出自《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有的则直白朴实,如“小厅门里”“塘角里”“当店门里”“七份头”“王姓门里”等。
   逛嵩溪村,我觉得明溪与暗溪犹如两根枝干,纵横交错的村巷则像是挂在枝干上的一张网,把这些老屋都网在里边。同样,这张网也能把陌生人网住,让你摸不着头脑,好似陷入了迷宫。幸亏村里的许多拐角处有指示牌,省去了不少兜兜转转之苦。
   另外,嵩溪村的建筑,多以家族祠堂或者祖屋为中心,向外扩散,形成了一个个家族的房屋组团。
   村里现存最古老的房子是“小厅门里”,它三进三开间,建于明正德年间。正厅已毁,堂楼和两侧的厢房都是两层的木结构建筑。
   村里的民宅基本也是这样的格局,中轴线上是门厅、正厅、堂楼,两侧为厢房,形成一个家族聚居的大院落。
   嵩溪最高的古建是“古三层楼”。它二楼方窗的窗棂上,嵌有福、禄、寿、禧四字的图案,窗檐墙上则分别画有蝙蝠、梅花鹿、寿桃和喜鹊,表达着美好的祈愿。
   而村里的永思堂和孝友堂更为宏大,梁柱、牛腿、雀替上的雕饰尤其精美,厅堂侧墙还有淡雅的人物故事彩绘。
   永思堂是邵氏宗祠,位于村子中央,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三进两天井三开间,梁柱都是描彩的。正厅金柱上的牛腿尤其独特,虽然都是鹿衔灵芝,但左边的鹿背上驮着头戴官帽、身着红衣的禄星,他一手持灵芝,一手捧礼盒,寓意为“加官进爵”;右边的鹿背上驮着的则是寿星,他白发长须,手托寿桃,寓意“福寿双全”。厅侧墙上描绘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事。仔细观看,檐梁上还刻有龙、凤与鹤,在檐梁与木椽之间竟然还藏着木雕的人物花板。
   据载,邵氏始迁祖于南宋末年从桐庐迁此,逐渐形成“诗书传家、文武兼修、仁善济世”的家风。历史上邵氏出过数十位秀才、举人,包括武秀才与武举人。
   永思堂还曾是邵氏书院。而在嵩溪村,“四教堂”“古三层楼”“聚奎堂”等都曾设有书院或私塾,可见嵩溪人的崇文重教之风。村里古时虽未出过特别著名的人物,但却是个画家和诗人的村子。
   如,清代村人徐子静善画人物、花鸟,传世作品颇多,其代表作《钱江观潮图》气势非凡。近代的徐菊傲擅长写意墨梅,而徐天许更是近、当代的名家,他曾是林风眠、潘天寿、李苦禅的入室弟子,诗、书、画、印俱佳,被誉为“近代文人画之佼佼者”。
   而早在清康熙年间,村人徐敬臣就创立了“嵩溪诗社”,延续百余年,使诗书画在此地蔚然成风。1986年,村里成立了嵩溪学社,延续着这里的风雅传统。
   是嵩溪的山水,涵养了这片土地的诗情画意;是嵩溪的文脉,激发了代代人对诗与远方的追寻。
   那天,永思堂的门厅下坐着多位老年村民,谁知道他们之中没有书画高手或诗歌才子?他们善意地看着游人的往来,而他们悠闲自在、自得其乐的样子却让我们羡慕。
   永思堂前是个广场,由此往西不远,还有个更大的广场。这里四周的老屋中,有四教堂、晓窗故居等,而广场东侧便是嵩溪最大的宅院——孝友堂。
   孝友堂,建于清道光年间,由徐氏先祖徐伯燧主持建造,俗称“四房四厢新屋里”。它坐东朝西,四进深,左右对称结构,五个台门一字排开,门楣上分别题着“爱吾庐”“乐寿居”“紫气西来”“安汝止”“得我所”。
   居中的“紫气西来”,里面是家族议事和祭祖的厅堂,正厅挂有“孝友堂”匾,意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厅堂左右各两排紧密相连的侧院,是族人的居所,都两层高,内部有游廊和跑马楼,四通八达。
   从孝友堂的规模,就知道这支徐氏的人丁兴旺和厚实家底。
   从孝友堂旁的一条小巷往东北走,两侧都是斑斑驳驳的老墙。往老墙边一站,随手一拍便是景。若再遇上一扇老木窗,优雅的女子临窗摆个姿势,就是一张佳片。
   不知不觉来到了村北的一个十字路口,四周的房屋多是石砌的墙。石块一层层垒砌,线条明快,看上去质朴而有画意。
   走到墙边,伸手一摸,石头上尽是细密的小孔,颜色也深浅斑驳,不像寻常的山石。
   后来才知道,嵩溪村早年有烧制石灰的传统。村子的东边,是石灰窑遗址。相传,由于此地有优质的石灰石矿,早在宋代,嵩溪先民就已经开始烧制石灰,到明清时期,这里形成了从开采、运输、烧制到销售的一条龙石灰产业。显然,这是村子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力,据说暗溪就是为便于运送石灰石而修建的。
   石灰石在窑里烧过后,会剩下一些费渣。这些渣块颜色多彩,又多孔质轻但坚硬,村人叫它“百子石”。拿它砌墙,便成了眼前的“百子石山墙”。
   怪不得我总觉得这儿的石墙不太一样,原来是村人化废为宝的杰作。柳姓人家的鼎新堂,就静静地立在这样的一片斑驳石墙间。
   柳姓人家主要居住在村东北角,那条幽凉的暗溪就从这里悄悄流进村子。这里有个宽敞的埠头,那天,一群年轻人带着孩子“安营扎寨”在洞口,大人们坐在水岸享受清凉,孩子们则在水中嬉戏。
   见他们如此惬意,我也觉得自己需要用清凉来解暑。正好有位村民在路边摆摊,其中的冰木莲是一种凉粉,3元一杯。要了一杯,从冰柜里取出来,兑上蜜糖水,香甜可口,喝下去清凉舒爽。
   顺着暗溪往回走,一路也都是古色古香的老屋,且石墙房很多。
   暗溪上共有五个埠头,每个都像是一处风景,引得人们驻足逗留,或者到埠头的洞口戏水。
   这条路弯曲多,有曲径通幽之妙。拐进一条村巷,巷侧墙上依稀可见曾经的红色标语。
   转了几个弯,来到了“王姓门里”。这是一座民初建筑,由五间二居头及东西偏院组成,为清候补知县、邑庠生王碧屿所建。周边主要居住的是王姓人家。
   王姓自清乾隆年间迁居此地,以烧制石灰为业,兼营腌火腿、开药铺等,逐步成为村内重要姓氏之一。王氏也重视教育,私塾培养了不少人才,现存的“王姓书屋”就是见证。
   游访徐、邵、柳、王等姓的宅院,如同翻阅一部部鲜活的家族史。由此不难窥见,嵩溪村的历史中,无论大姓小姓,皆能在此找到立身之本。人多势众的大姓自然可以在村中大有作为,但小家小户也可奋发有为。他们的房屋簇拥在一起,彼此的心更是亲密无间。每姓每族按照自己的发展路径,在这片土地上共同书写了一部鲜活的华夏乡村变迁史。
   当我最后又站在了亭门前,回望村子,想起有文献介绍嵩溪“古十景”:鸡冠望潮、燕诒春诵、屏山拱翠、溪桥月色、东壁石斧、西岭秋阴、石潭龙映、样畈禾浪、嵩麓灶烟、庵岩晴雪。时过境迁,有些景致消失了,如燕诒堂不再有学童的春诵,从鸡冠岩上眺望钱塘海潮已不现实,描写石灰窑升起袅袅炊烟的“嵩麓灶烟”也已成为了历史,但其他的七景,我看仍风采依旧。
   我缓步走出亭门,溪水平静地流向村外,流进村南的稻田。
   正是水稻的孕穗期,稻穗还包裹在青叶里,就像胎儿在母体中孕育一样。虽不如金黄稻穗的美丽,但也算是“样畈禾浪”吧?
   嵩溪村在群山簇拥下静默,在嵩溪怀抱中安详。方圆的门洞、斑驳的石墙、燕诒堂的精雕、暗溪的凉意、老人幽深的目光……一切都在诉说这里的古韵,但又像是什么也没说。
   嵩溪的故事从未真正结束,这些故事如稻穗般正孕育着浆汁,在每一个盛夏过后,就更饱满与丰实。

共 41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南处处有古村,难的是古村依旧活着。”嵩溪不在旅游热榜,却用一条明溪、一条暗溪把岁月悄悄揽在怀里,把来客轻轻接入梦中。本文作者以一次盛夏游踪为线,串起石桥埠头、亭门方圆、祠堂戏台、石灰窑址,更串起徐、邵、柳、王等姓氏的烟火日常,呈现出一座“活着的”明清建筑博物馆。文章避开宏大叙事,专注于石墙斑驳、牛腿雕花、冰木莲清凉、稻浪孕穗的细节,让“嵩溪味”可触可感;又透过“出门走方门、归来走圆门”等民俗,揭示“方正做人、圆融处世”的千年乡约,为当下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注脚。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将石灰产业、暗溪航运、百子石墙等“工业遗产”纳入视野,指出嵩溪的繁华并非仅靠耕读,更有就地取材、化废为宝的商业智慧,提示我们保护古村不能只盯着“粉墙黛瓦”,还要留住技艺与记忆。今日嵩溪,诗社已远,但古祠广场上闲坐的老人、暗溪埠头戏水的孩童,仍在续写“诗与远方”。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2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22 08:59:57
  笔底溪山生色,方寸檐墙见史;一巷一亭皆故事,半明半暗尽诗怀。作者以微光探古村,用温度写传统,让嵩溪在纸上"活"起来,令人未临其境,已醉其韵。深度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22 11:05:10
  感谢芹芹森老师的辛勤编辑!你精心编辑的编者按,让本文增色良多。嵩溪古村是至今金华浦江县的一个山村,尚存古建筑很多,真是古韵悠悠。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22 09:00:25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22 11:07:25
  感谢芹芹森老师的留言,感谢你辛勤的编辑工作,也祝你创作愉快!嵩溪古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事一个多姓氏和谐相处的村落,无论大姓小姓,都曾是古村发展的贡献者。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10-22 09:42:09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22 11:09:03
  感谢纪昀清老师前来阅读小文,更感谢你的置评支持和鼓励。也借此机会,祝你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