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忆】寻古探幽毛田槽(散文)

精品 【云水·忆】寻古探幽毛田槽(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402.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4发表时间:2025-10-22 10:08:44


   利川境内有座寒池山,主峰海拔2041米,号称“利川屋脊”。寒池山下有一道长达20多公里的峡谷,就是神秘壮观的毛田槽。
   雨后初晴,我们乘车行驶在毛田槽水泥公路上。这条公路的前身是四川奉节至湖北恩施的一条百年古盐道。
   行游四十八里毛田槽,幽深的峡谷偶尔露出几处开阔地,包括赵家坝、张家坝、两汇坝、见天坝。
   放眼公路沿线,深秋的峡谷美不胜收,一边是奇幻仙境,一边是烟火人间。
   峡谷两边峰峦有的像磨盘,有的像笋尖。若是雨天,一条条瀑布悬挂绝壁上,有的宽阔如帘,有的缕缕如丝。悬崖上遗留着悲壮的历史传奇,山水间珍藏着奇妙的地质画卷。古林木掩映着老屋、碉楼、庒院。
  
   二
   进入毛田槽没走多远,就到了赵家坝。公路边有座建筑风格与大水井李氏庄园媲美的玲珑庄院。
   庄院大门墙边那座豪华的坟墓,见证了两个望族曾经为争夺风水的博弈,也见证了一代豪绅廷二老爷庄园梦的破灭,心有不甘地建成了这座庄院。
   这座庄院外墙风格中西合璧,庭院雕梁画栋,被当地人叫住“花屋”。
   看护人员推开范家庄院沉重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院子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我们徘徊在曲径通幽的走廊上,仿佛进入了一个望族兴衰的时空隧道,令人唏嘘不已。
   解放前,范家是柏杨坝四大望族之一,在利中盆地拥有1000多亩田地出租。
   范家的主人范章廷是武举人,人称他廷二老爷。他经常使用一把30多公斤的长柄大刀练功,舞起来呼呼生风,水泼不进。
   上世纪30年代,廷二老爷到大水井李氏庄园给儿子提亲,没想到被李家婉言拒绝。廷二老爷后来才听说,李家虽然认可范公子的学问,却嫌弃范家住宅不如李氏庄园厕所体面。
   当时范家在赵家坝已经有几个天井的四合院落。虽然不能跟大水井平分秋色,在柏杨坝境内也是数得着的豪宅。廷二老爷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发誓要再造一座大水井庄园!
   手里有钱,廷二老爷就有底气由着性子来。他请来60多位川东名匠,这些木匠、石匠、瓦匠、砖匠、雕刻画匠,都参加过过大水井庄园的修建,其中黄开益还是大水井庄园的掌墨师。廷二老爷向他们交待:除了水井不能复制,房屋建筑完全比照大水井庄园的规划设计施工。
   耗时10年建成的范家庄院,除了建筑规模远不如李氏庄园,建筑风格俨然是大水井庄园的翻版。
   正面墙壁全是欧式窗台,西洋壁柱,面壁顶部波浪形布瓦檐,火砖屋脊,造型精致华丽。庄院主体建筑2进5院,外面3座朝门和4间长工屋;内部有31间房屋、7个天井、1座绣花楼,占地面积2000多平米。
   大院主体采用穿斗式木架结构,柱头横梁楼枕,都是刨光打磨的圆木;柱础石墩,走廊石壁一律水磨雕刻;二楼廊檐下的彩楼走马转角,窗棂花纹及柱础浮雕多达20多种图案。
   庄园前面,那座水磨石柱牌坊大朝门是庄院的脸面。门楼上一对麒麟、二龙抢宝和蹲在大门旁的一对石狮,都是细镂精雕,栩栩如生,与庄院大门互为烘托,显得豪华气派。
   庄园右侧,耸立一座青龙骨麻条石砌的碉楼。碉楼高15米、直径4米,上下三层楼,四周设有观察孔和炮眼。碉楼通道连接庄院,一遇险情可迅速撤入碉楼固守。
   如此豪华气派的庄院,居然被大门墙边一座坟墓挡住,迫使庄院建筑规模大大缩水,并且建成后出入庄院大门,得走斜路。游人感觉大煞风景。
   廷二老当年雄心勃勃再建一个大水井庄园,为什么只建了一个庄院?这要从廷二老爷与蒲兴老爷争夺风水说起。
   范家庄院建造之前,风水先生踏遍赵家坝,最终看中了这方风水宝地:前面群峰如荷花盛开,后面山包是金钟罩球,中间地势开阔。风水先生断言,得此地即便不能出将入相,也必定大富大贵!
   蒲家也是柏杨坝四大望族之一。蒲兴老爷听说范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早已将祖坟墓从皂角塘迁到了这里,墓地恰好在范家庄院测定的中轴线上。
   范家蒲家势均力敌,何况这地本来就是蒲家的。廷二老爷不便公开抢夺,便采取迂回战术,暗中在蒲家女人身上打主意,如愿以偿拿到了蒲家的红约(地契),蒲家对薄公堂也无可奈何。
   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廷二老爷去奉节县城打另一场官司的时候,在客栈被人在汤圆里投毒暗害。范家大旗一倒,蒲家的祖坟稳居范家庄院风水口,致使庄院的中轴线无法向前延伸,被迫修改设计,缩小了一半的建设规模。
   廷二老爷死了,儿子在外地求学,廷二老爷的妻子范刘氏主持修建范家庄院。没有等到彻底竣工,柏杨坝解放了。范刘氏被人民政府处决,儿子劳改下落不明。
   范家孤儿寡母被迁到山上窝棚栖身,庄院成了一所学校。后来落实政策,范家人到柏杨坝集镇建房安家,一家人手工制作豆干,维持着生计。
   在“破四旧”年代,范家庄院雄奇壮观的大朝门,还有精致的绣花楼都被拆毁,雕梁画枋被铲除,就连大门前那座坟的豪华墓碑也被损毁,麻条石碉楼也几次险遭拆除。直到2008年3月,范家老屋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才阻止了人为的损毁。
  
   三
   这是一个封闭的洞穴。里面活埋了约有3000名壮士,被称为“三千洞”。位置在毛田槽张家坝一座峭壁上。
   关于“三千洞”的来历,我查阅《利川市志》和《利川土家族简史》,都略有记载。
   清嘉靖元年,利川白莲教首领陈大明、杨士秀举行起义,联合奉节义军与清政府地方武装对抗。
   白莲教在川东鄂西迅速发展,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襄阳驻军副将樊继祖,奉命统兵与恩施、利川、奉节等地乡勇联合围剿。利川起义军伤亡惨重,有的随奉节义军转移,有的改名换姓隐藏民间。
   嘉靖二年八月,奉节白莲教首领杨秀隆、汤永礼率领义军进入利川,与隐藏民间的白莲教首领会合,很快发展起数万人的队伍。
   这年九月,朝廷调遣大批官军,围追截杀白莲教义军。
   白莲教义军在利川南坪与清军激战几天后,义军首领眼看寡不敌众,分兵向柏杨坝突围。
   义军在白庙遭到清军围堵截杀,留下尸骨累累。后来清朝地方政府在白庙建了一座“白骨塔”,以示警诫。
   遭受重创的白莲教义军,连夜从白庙分兵突围。
   一支义军走石槽水,过大水井撤回奉节。在石槽水附近的红岩子遭到清军突袭,上千名义军全部阵亡。
   当地百姓将义军尸体就地集中掩埋,堆成了一个很高的黄土堆,取名“千军坟”。
   另一支义军走毛田槽,翻越大峡谷撤退到沐抚。这支义军到张家坝,所剩不到3000人。当地有人将起义军带进山洞中宿营。清军接到报告,联合奉节、利川地方武装力量攻打山洞,炸落巨石将洞口堵死。
   关于白莲教这段悲壮历史,除了官方文献资料略有记载,还有“三千洞”、“白骨塔”、“千军坟”等几处遗迹。
   在“三千洞”那座山上,曾经有座安乐寨。白莲教义军困死“三千洞”之后的嘉庆十八年,张家坝古镇被土匪焚烧,许多街道住户迁出毛田槽,落户柏杨坝。
   留在张家坝的10多家大户集资建造寨子,安上滚木礌石防匪。清朝地方政府在寨门前立碑题名“安乐寨”,那座山也改名寨子山。
   不久,一位姓何的苦行僧云游到安乐寨,终年四季坐禅念经,朝朝暮暮木鱼声声,超度“三千洞”的亡灵。
   和尚有接骨斗榫等医术,经常下山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受到百姓拥戴。
   多年以后,当地有人打听到,和尚就是从清军屠刀下逃脱的白莲教军医,人们一直替和尚保守着这个秘密。和尚圆寂后,当地百姓就将他安葬在“三千洞”下边。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柏杨坝镇上的红卫兵扒了山上的寨子,掀了寨门,砸了石碑。
   钟鼓村村民郭俊良,领着我们爬上“三千洞”峭壁,眼前这座安乐寨也只剩下断壁残墙了。
   “三千洞”对面山上有一座石峰,远看像披着袈裟的和尚。传说从前山上有两座石峰,朝分暮合,十分神奇。
   后来被雷电击毁一座石峰,留下来的这座石峰就叫“雷打岩”。民间演绎了不少有关“雷打岩”与“三千洞”相关联的传闻。
   钟鼓村村民郭俊良说,农业学大寨那些年,“三千洞”绝壁岩下的山林被开成耕地,村民们经常在洞口挖到铜钱,还有人用竹竿在岩洞中掏出了牙齿、毛发。
   这些发现,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认为洞中一定有白莲教留下的刀枪和金银财宝。
   有人用錾子、钢钎试图在巨石下面开凿洞门寻宝。钢钎、凿子凿得烟雾沉沉,震得空山回响,总是打不开。
   人们相传这是“雷打岩”的雷神在发威,以后再没人敢打“三千洞”的主意了。
   也有人不信邪,准备用炸药开辟洞口,被当地政府强行制止。毗邻的重庆、万州、奉节、云阳等地的一些人也前来寻宝,终究无缘看到“芝麻开门”。
   据说寻宝的有人自称是白莲教义军后裔,他们携带香蜡纸烛,在洞门外祭奠先祖的亡灵。
  
   四
   走过两汇坝,眼前豁然开朗起来,这便是毛田槽东头的见天坝。路边滴水岩上,流水犹如一匹白练,从谷口跌进碧绿的深潭,溅起一串串水花。站立深潭边仰望滴水岩,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我们遗憾没有看到见天大瀑布壮观气势。当地人说,观赏大瀑布要在山洪暴发的时候再来。这时一缕阳光斜射深潭里的水花,在绝壁上映出一道彩虹。我们虽然无缘见到大瀑布,却遇上了另一道奇观。
   见天坝瀑布源头在寒池山上,流域承雨面积20余平方公里,春夏暴雨天气,4米多宽的瀑布从滴水岩飞流直下40多米,在深不见底的绿潭激起雷鸣般的吼声,震荡峡谷,令人胆寒!
   见天坝是没有水田的高山,2亿多年前却是海洋世界。这里不光拥有茂密的木林,还有千姿百态的石林,不仅是壁立的悬崖,就是路边的一些石头,随便敲开,就能看见清晰的各种海洋水生物图案。这种岩石就是海底生物礁化石,只是千百年来一直没有人认得。
   1983年,西德卫星发现利川境内罕见的生物礁带以后,国内外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认定大约在2亿多年前,利川属于海洋世界。
   海湾大量的珊瑚等软体生物石化以后,形成了生物礁体。初步探明见天坝生物礁带蕴藏量达65万立方米。
   生物礁是油气聚集的重要载体。凡有生物礁地带,一般都有油气。所以利川天然气、页岩气蕴藏量十分丰富。利川天然气已经开采利用了几十年,利川页岩气近几年来正在开采中。
   走过见天坝,当地村民带领我们进入了又一道峡谷。
   峡谷里一幅幅奇妙的地质画卷,就是远古地壳运动,在剧烈挤压中形成的。
   峡谷两岸页岩沉积的岩壁上,节理裂隙发育十分有特色:有的横平竖直,将岩壁切割得像巨石砌的古城墙;有的呈波浪线型,好像老农额头上一道道皱纹。
   另一处岩壁上,两根石条扭曲如蛇,蛇头连在一起,好像在接吻,人们叫它“蛇相晤”。向导说,当地人忌讳“正月莫看鹰打鸟,三月莫看蛇相晤”。
   岩壁上还有一座座造型精妙的“玲珑塔”,塔下碧水涟涟,一座天然石拱桥飞架水面。
   天然石拱桥不远处,有一座人造风雨桥。风雨桥木头桥拱,桥长12米、宽3米、高4米。桥面楼亭穿斗式结构,青瓦盖顶。
   一位老年人走累了,坐在风雨桥栏杆上抽烟休息。听老人说,当初风雨桥落成之日,被请来踩桥的新娘子走到桥头,点燃香蜡纸烛,跪拜菩萨。新娘子在桥上边走边念:“新人踩新桥,踩得万年牢。我名叫桂花,赐名桂花桥。”
   桂花桥带着土家遗风,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连接峡谷断层的纽带,成为穿越时空的宝贵文化遗产。
   四十八里毛田槽,看水水有灵,看山山有魂。行游毛田槽,一路感慨不断,一路悦目赏心,实在让人流连忘返!
  

共 43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不仅是一篇构思严谨独特,底蕴深厚的精彩散文,更是一次深入历史腹地的精神跋涉。作者采用经典的总分总抒写结构,以行程为明线,以历史人文的探寻为暗线,脉络清晰,深情涓涓。美文先以毛田槽这一地理空间,成功地串联起了个人、家族、民族乃至地质时代的层层记忆,构建了一个丰富、立体、充满故事性的文学世界。它让读者感受了真正的“流连忘返”,这不仅仅是因为山川的壮丽,更是因为作者沉浸于这片神奇的土地,文章所承载的地理总览与自然之美,范家庄院与家族兴衰,三千洞与历史悲歌,见天坝与天地造化等,笔触老道,生动感人,引人入胜,无不令读者共鸣不断。欣赏佳作,期许无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2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5-10-22 10:10:13
  文章质朴而典雅,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历史往事的深沉追忆,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呈现出一种苍凉、厚重而又充满生命张力的审美特质。向老师学习,期待更多佳作分享于大家!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5-10-22 10:12:13
  文章结构分明,以行程为明线,以历史人文的探寻为暗线,脉络清晰。融合了地理、历史、人文与传说,意蕴深厚,彰显作者特有的爱国情怀。致敬!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劳神        2025-10-22 10:31:14
  谢谢老师辛苦编发小文!拜读老师精彩的编按和点评,受益匪浅!敬佩老师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转眼 秋去冬来,遥祝老师身体健康,心情快乐!
4 楼        文友:乡笛        2025-10-22 18:55:48
  一篇游记,好像把人带入了人间仙境,享受自然之美。文章层次清晰,详略得当,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学习了。
5 楼        文友:劳神        2025-10-22 19:29:00
  谢谢老师到访留评!问好老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