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时光】最应时的雨(赏析) ——读杜甫《春夜喜雨》
雨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由于中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夏天雨水相对多一些,经常会下大暴雨,冬天到开春雨水会少些,显得比较珍贵。于是,浪漫的中国人给不同时节的雨赋予了不同的情怀:春雨最好,贵如油,不仅是现实中农业生产需要春雨,更是因为春雨一下,草长莺飞,万物萌动勃发,春雨成了春天的使者,兴盛的前奏。夏天的雨,多和春暮相关,那猛烈的暴雨,成了摧残花朵的刽子手,扼杀生命的催命符。秋天,本就是愁思的季节,绵绵不绝的秋雨,正如同人绵绵不断地愁思,所以秋风秋雨愁煞人。冬天的雨,则变成了雪,给人冷酷肃杀的感觉,成了恶劣环境的代名词,或者营造出孤独的背景图,如柳宗元笔下的寒江独钓,或者最为刽子手,用来反衬梅花、松柏等凌冬不衰花朵的伟大品格。
杜甫是诗圣。说他是圣,当然不仅仅是诗写得好,还因为他的为人处世确实符合圣人的标准。在唐代所有的大诗人当中,他是最具儒家情怀的:他的理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实际上就是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他充满着悲悯情怀,一心忧国忧民,所以他不但在诗歌中表现出对普通百姓的关爱,还积极记录了当时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所以他又被称为“诗史”;他虽然也感慨自身,但更多的关心天下人的安康,甚至在诗歌中表示,只要天下士子能够安居乐业,自己冻死也无妨,这种舍己为人的情怀正是儒家倡导的舍生成仁精神。他没有李白的飘逸,没有王孟的淡然,永远在关心时政的路上,是典型的“打工人的命,管理者的劳碌”。他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盛名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显现的。他终生潦倒,靠着好朋友的资助,在成都建了间不太牢固的草房聊以安身,这就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稳定生活了。他给了世界那么多的经典诗歌,可世界还不能给他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圣人之所以为圣,大概也就是因为再困难都会坚持本心吧,孔子在世也是累累似丧家之犬,也是死后才有了圣名。
杜甫的诗歌,大多慷慨悲凉,沉痛雄浑。他也有一些比较欢乐的反映生活细节的诗歌,无不是在成都草堂所作。只有在草堂,他的生活才是正常人;而在草堂外的颠沛流离,却成就了他不朽的诗名,世间的阴差阳错,真的令人哭笑不得,唏嘘不已。这首《春夜喜雨》,充满了生活的喜悦,自然是在草堂所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句点明主题,春天的雨,是应时的雨,是好雨,是令人欢喜的雨。也许,杜甫只是在简单陈述,但结合他的一生,却给人一种时也命也的沧桑感。好雨因时而发,人应该也应时而动,可杜甫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君子,又生处大唐乱世,本应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却有如落到荒田中的春雨,无人关注。颔联继续点题,说雨是夜间发生的,没有惊扰到任何人。这里,不管杜甫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确实将春雨和君子的为人之道联系在了一起,他笔下的春雨,就是儒家典型的君子作风:1、低调内敛。春天的雨是好雨,是人人都喜欢都欢迎的,可就算如此,这场春雨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去博取自己应得的声名,而是乘着不引人瞩目的夜间,悄悄的下了起来。中国儒家的低调含蓄,不喜张扬的价值追求,却又和自己经天纬地的政治追求形成了天然的矛盾——既不想宣传自己,觉得王婆卖瓜是粗鄙不堪的小人行径;又想着贤君慕名而来启用自己,让自己能够施展平生的报复。所以,三顾茅庐不管真假,成了中国文人出世致业最好的途径和方式,儒生们梦寐以求的完美出世方式。2、润物无声。中国儒家重视教化,但不喜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所有的人,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别人。孔子就喜欢这种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弹弹琴,唱唱歌,以君子的方式立身处世,不知不觉中让身边的人学做君子,从而达到世界大同。这种方式当然也是一种低调,而且这种低调给了别人充分的尊重。除了教育之外,表现最为典型的是对贫苦家庭的资助。资助者总喜欢做出各种秀,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进行了资助,殊不知这让自己的资助成了嗟来之食,让别人用隐私、自尊换取这一点帮助,本质上是一种对别人的侮辱。所以,这种帮助应该是润物无声的,因为这本就是你出于内心的同情,出于本人的恻隐之心,是不求好处利益的无偿援助,双方知道就可以了。3、结果善意。春雨尽管是夜里偷偷下的,尽管是无声的不打扰任何人,但它终究是春天的好雨,他的初衷就是润物,他的结果也是润物。这是最伟大的儒家思想:我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帮助别人,只是为了帮助世界,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什么拜将入相,什么封侯赏金,那都不是我考虑的。伦理学家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行善?其实我们的孔子早就回答了,善良不是目的或者手段,而是一种信仰,一种本能,正如我看到小动物受伤、看到别人难过时不自觉的就会产生恻隐之心,就会下意识去帮助他们,没有任何其他考量。最可惜的是,儒家的这种传统,这种祖宗世代相传留下的良币,在当今社会,却被一次次的劣币驱逐了。善良的人不敢去行善,恐怕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悲哀。
颈联是景物描写。野外,因为下雨,乌云密布,所以道路也黑黢黢的看不见了;大江也是漆黑一团,只有船上孤独明亮的灯光,照射了周边一圈。这其实就是说雨下得大。春夜喜雨,这时候的雨是好东西,但如果只是两三点,那算不上喜雨,所以雨要浇灌整个世界,让世界都享受到恩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春雨再好,但大雨终究是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不便的,所以这场夜雨,简直就是太为百姓着想了——夜间人都在休息,春雨把世界变成一片黑暗,不但不影响百姓的生活,甚至还能有助于百姓的睡眠。最后一联,蒙曼老师认为是作者想象第二天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杜甫是在写次日早上起床看到的实景,如果是实景,那更写出了春雨的体贴:早上了,人该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了,这时候雨也停了,所以作者才能去看湿漉漉的红花。花湿了,但没落,不但没落,反而显得更加厚重,这是作者对雨的又一次赞美。古人一般诗句中提到春雨,大概都是和落花相联系的,像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而春天的落花终究是败兴的,所以杜甫看到的春雨没有伤花,而是在护花,自然更说明是好雨。成都以锦著称,锦官城就是成都,杜甫用这个称呼,暗含这场春雨是鲜花着锦,锦上添花的好事。
一场春雨,让杜甫感受到了周边环境体贴入微的关心,感受到了人间满满的善意。情为心声,这正是他草堂生活快乐的写照,只可惜,就是这种快乐,他也无福长久享受。一首七律,同记春雨:一下惊雷喜报春,万条思雨洗清晨。行人街上急奔走,耕叟田间乐笑音。芍药杜鹃增亮色,杨花柳絮落凡尘。鱼儿出水方肥腻,美酒千金已满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