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微型小说 >> 【春秋】榨油往事

编辑推荐 【春秋】榨油往事


作者:寸心知 白丁,3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发表时间:2025-10-22 19:38:04


   柏油路旁,小河岸边,有一栋低矮的房屋。看着就有一种破败不堪的感觉。墙壁是一个世纪前的草砖砌就,风雨侵蚀,已经斑驳陆离。屋顶盖着小青瓦,好几个地方破了洞,可以想见下雨时里面的窘迫状况。屋前支起几根木柱,歪歪斜斜,木头也裂缝了,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房屋肯定没人住,外面长满了杂草,蚂蚁昆虫穿梭其间,枯草烂叶布满走廊。屋后的下水渠道也淤塞长草了,没有水流。牯子脑海里灵光一现,这不是那座古老的榨油坊吗?没错,就是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它竟然没倒塌,没拆毁,还挣扎着站立在河边,四梁八柱还在苦苦支撑,这简直就是奇迹!
   牯子盯着榨油坊仔细搜索脑海中的残留陈迹,眼神恍惚间,他想起了几十年前在福源学校教民办的情形……
  
   想远了。
   牯子努力把思绪拉回现实:榨油。
   要知道,L县是油茶大县。历史上油茶是该县最重要的特产,产量高,质量好,素有“油海”之称。油茶采摘结束,就进入了加工榨油阶段。方圆十里都把油茶籽肩挑车载送来榨油,柳林便到处洋溢着扑鼻的茶油香。
   由于生意太好,榨油坊按照先后顺序排队,约定的时间到了,就提前赶到作准备。如果没到,对不起,只能后延。这颇有如今医院预约挂号迟到便要后延5个号才能轮上的意思。没办法,榨油坊实在忙不过来。
   主管榨油坊的是一个哑巴。他五十岁左右,因为要搞清楚到底多大年纪,交流起来不是容易的事。他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他家都叫他“哑佬”,只是以手势或眼神打招呼,他便明白了。
   哑佬中等个子,穿着朴素,榨油季节衣服上到处都是斑斑点点的油渍。他是一个和善的人,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笑容。牯子从小就知道哑佬,但不晓得哑佬是否认识自己,不认识是大概率的事情。因为去找他榨油的多,他要找的人少。一般来说,除非榨油,平时很少有人找他。所以就像福林俗话所说“千家施主认得和尚,和尚不认得千家施主”。哑佬就是那个和尚。
   哑佬似乎没结婚成家,是光棍一条,他也惬意,毕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牵无挂,也舒坦。他因为哑,不能说话,便少了很多麻烦、是非。《增广贤文》说,祸从口出;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是很有道理的。哑佬因为哑,不会惹祸、惹是非,谁也不会跟他计较,明明都知道榨油坊是个“肥缺”,但从没人抢他的饭碗,就是动了心思,也找不出岔子,也不好意思。于是,哑佬乐得个清净,成天乐呵呵的。
   “砰—砰—砰”,一阵闷响声传来,油榨响了,这一年的榨油季开始了。哑佬满脸笑容,揎拳捋袖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他用手势和眼神与人交流,一丝不苟指挥每一道工序。来榨油的都是老顾客,驾轻就熟,相互配合默契,流水作业,一气呵成。
   榨油坊的木榨是个庞然大物。它以山里百年老柞树做成,中间凿空,安装在数个巨大的木柱间,牢牢固定。凿空处要安置茶油籽做成的枯饼,围上铁箍,加入铁尖使之紧密,榨油时,将粗绳吊着的铁箍长木往后拉,再使劲往前撞击铁尖,靠人力把油茶籽里的油挤出来。这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因为人后退再往前要击中铁尖,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如果力气不够,更榨不出油来。
   去壳的油茶籽要曝晒好几个日头,运到榨油坊,哑佬指挥“炒籽”,大火烘焙确保干燥。再倒在碾槽里粉碎。平原地方多是以牲畜做动力,拉动碾盘旋转,靠碾子压碎油茶籽。柳林的榨油坊却是利用水力,在榨油坊后修建一条渠道,引水冲击水车带动碾子碾碎油茶籽的。炒油茶籽就让空气中有了油香,碾油茶籽又把油香提升了一个档次,到榨油时,茶油从木榨里汩汩流出,不光是榨油坊里,就是外面,四面八方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浓浓油香,真叫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终于轮到福源学校榨油了。梁钊老师当仁不让,早早起床,挑着百把斤的油茶籽出发了。他弯腰驼背地挑了两次,把油茶籽送到了榨油坊,脸上冒出了汗珠,背上衬衣也湿了一大块。他气喘吁吁的,也不开口说话,只是对哑佬笑了笑,指了指油茶籽,哑佬就明白了,也笑了笑,双方便心照不宣开始做这一单生意。钊老对业务不是很熟悉,但他看得懂哑佬的手势,一来二去,便基本得心应手了,哑佬很满意。照样炒籽、碾籽,香气扑鼻。但要拉动那个粗大笨重的长木杠,撞击榨上的铁尖,钊老还是力不从心,只能由请来的专业工人担纲负责。钊老的眼睛随着他们步伐的进退、油榨的撞击声而不断跟进,笑呵呵的嘴一直合不上,站在一旁就像他们的带刀侍卫,寸步不离。他高兴啊,有茶油了,食堂伙食就好了,自己可怜的肚子可以略为满足了。很重要的是可以跟农家一样,泡“炸肉”和“茴丸子”、一饱口福了!
   午餐照例要饱餐一顿,这是规矩,是对大家辛勤劳动的慰问。无外乎买来大块的肉,加上刚榨的热乎乎的茶油炒菜,还可以拿茶油拌饭吃。钊老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他把刚榨出的热乎乎的茶油倒进热饭里,拌匀,大口大口地往肚子里充填,大块大块地吃肉,不一会就干掉了两钵白米饭,打着饱嗝一直傻笑。
   太阳偏西,凉风习习。辛苦大半天的梁老师,挑着五十来斤茶油回到了学校。
   留在学校的老师们也没闲着。陈老师、余老师等几个女老师,早就主动出击,弄来了红薯,本地人叫红茴,刨皮、蒸熟、捣烂,加入红薯粉,拌匀揉好,做成了一个个圆滚滚的茴丸子,只等梁老师的茶油一到,马上倒入锅里,大火伺候。茶油沸腾了,大家喜气洋洋地把茴丸子一个一个轻轻放入茶油里,慢慢炸好,捞出放在大盆里。老师们此时也顾不得斯文形象了,伸手抓着就往嘴里塞,一个个烫得说不出话来,有的还不争气地流出了眼泪,牯子笑着说,这是幸福的眼泪。钊老说,可惜一年就这么一次,要是能经常这么慰劳慰劳自己就好了。陈老师笑着说,你看你看,我们老师就这么小家子气,能吃个茴丸子就心满意足了。大家都笑了。
   后来,学校又组织了一次泡“炸肉”活动。福源人所说的“炸肉”,并不是真正的肉,而是用面粉油炸的传统食品,是可以上正席款待客人的。把面粉加水拌匀发好,有的也加入鸡蛋、油渣等等,一坨坨分别放入热油中炸熟就可以了。这种食物酥脆喷香,回味无穷,是L县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牯子看到老师们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也觉得满足。大家说,算是又打了一次牙祭。
   眼前这个摇摇欲坠的榨油坊,就是当年那个热气腾腾、令人向往的场所吗?它丢失了最重要的物件——木榨,但毕竟保留了这个破败的躯壳,稍微能慰藉一下牯子失落的心情,也算是聊胜于无吧。
  

共 25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文章,将曾经传统榨油坊写得非常的完整,让读者也似乎看到了当年的榨油状况。同时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写了一个学校老师们盼望榨油的心情。这样的写法,可以给后人清晰地了解历史场景,说明社会进步实在是令人欣慰的。谢谢作者。【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寸心知        2025-10-23 06:59:38
  谢谢编辑老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忆往事,了解过去,能懂得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让人精神振奋,得到启迪,有意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