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收获】岁月磨砺父亲坚守的暖与韧(散文)

编辑推荐 【金文·收获】岁月磨砺父亲坚守的暖与韧(散文)


作者:高二高 白丁,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发表时间:2025-10-22 21:42:02

消毒水的味道像一层薄纱,裹住病房里每一寸空气。我攥着父亲的手,指腹摩挲过他掌心的硬茧。这双手的印记是老山前线握枪留下的,是田间劳作磨出的厚茧,也是无数次奋战到深夜精雕木器时留下的痕迹。这双枯瘦的手,却仍保有沉稳的力道,像暗夜里不曾熄灭的灯。回忆父亲对我和妹妹的父爱,心底笃定要让父亲挺过这一关。​
   父亲这辈子,像是把生活的磨砺都揉进了沉默里,自己悄悄消化,慢慢疗愈。​
   “孩子,看到你们走到这一步我很高兴。”他的声音轻得像落在湖面的雨丝,眼尾的皱纹里盛着笑意,目光扫过我和妹妹时,暖得能化开病房的冷意。妹妹的指尖在父亲手背上轻轻蹭着,像小时候受了委屈找他撑腰那样,眼眶红得发亮。母亲站在一旁,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毛巾,指节泛白,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晃得人眼酸。这么多年,她和父亲之间总隔着层理不清的“窗纸”,父亲从不跟她红脸,却也鲜少像别家夫妻那样说笑,那份不卑不亢里,藏着我们兄妹俩多年未解的谜。​
   父亲是个硬骨头,懂得化疗生活的苦闷中的每一个细节。他总爱坐在院子里的老梧桐树下,给我们讲老山前线的事。炮火在耳边炸响时,他抱着枪躲在猫耳洞里,听着战友的呼吸声,脑子却牵挂着家中的老人还康健,家里的麦子熟没熟,年轻的妻子是否能够承担起家里的重担。他是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营长,战争结束后本该捧着省公安厅的“金饭碗”,可最后背着简单的行李回了久别的故乡。我和妹妹趴在被窝里偷偷议论,父亲那么争强好胜,怎轻易放弃都市生活回归穷乡僻壤?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早发现母亲藏起了派遣通知书,却默默地忍耐下来。他懂母亲的不安,怕自己走了,这个家就没了主心骨。那些旁人不解的选择,是他对生活磨砺的第一次温柔妥协,也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父亲对母亲的容忍,是我们兄妹有目共睹的。记得,从集市上买回的水果。父亲舍不得吃,总是给我们削好皮,然后给母亲留着。父亲打理家务之余,还总是隔三差五的给我们做饭。我们兄妹都爱吃父亲做的饭,那是一种可遇不可求佳肴美食。即使父亲这样顾家,还是时长不断得到母亲的谴责。父亲从没有抱怨,还是默默地付出着。​
   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邻居有什么困难,能搭把手就搭把手,能出点力就出点力。对于邻居的大婶大嫂的热情投之于的感激之情,会引起母亲的河东狮吼。为和老少爷们友情往来,喝上三五杯,母亲就会与父亲大吵。随着我们兄妹俩的长大,对父亲对母亲的忍耐也曾为父亲抱打不平,但是父亲总是用和蔼的话语,把充满火药味的氛围化解为烟消云散。
   记得有一次,张婶因为父亲帮她家修好了漏风的窗户,特意煮了一锅鸡蛋送过来。母亲接过鸡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等张婶一走,就把鸡蛋往桌上一放,声音拔高了八度:“你天天帮别人忙,自家的活儿还没干完呢!人家送几个鸡蛋,你就天天往外面跑,你是不是觉得家里的事都不用管了?”我和妹妹当时正在写作业,吓得手里的笔都停了下来,空气里满是火药味。可父亲只是走过去,拿起一个鸡蛋剥了壳,递到母亲手里,语气依旧温和:“张婶家就老两口,窗户漏风好几天了,我顺手修修也不费劲。你看这鸡蛋多新鲜,给孩子们补补营养。”母亲接过鸡蛋,嘴巴还撅着,可声音却小了下去:“下次少管点别人家的事。”父亲笑着点头,转身又去厨房给我们煮面条,仿佛刚才的争吵从未发生过。​
   小时候,我和妹妹总觉得母亲不该这么不讲理。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父亲:“娘总对你发脾气,你为什么不跟她吵呢?”父亲正坐在院子里修理锄头,闻言停下手里的活,摸了摸我的头:“你娘不是不讲理,她就是担心家里的事没人管,怕我累着。她心里装着这个家,只是嘴上厉害点。一家人过日子,哪有不拌嘴的?我让着点,日子就太平了。”那时我似懂非懂,直到后来长大,才明白父亲的忍耐不是懦弱,而是对母亲的包容,对这个家的珍惜。他用和蔼的话语,把一次次可能爆发的矛盾化解于无形,让这个家始终保持着温暖的底色。
   因为父亲的男子汉帅气的风度,也曾引来了村里的美女少妇的青睐。也因为她们的撩拨,引起了母亲对父亲的破口大骂。刘嫂是村里出了名的美女少妇,丈夫常年在外地做工程,家里的重活累活常找邻居搭手。每次父亲帮她修家居、门窗、劈柴火,她总爱站在院子里跟父亲多聊几句,语气里带着些说不清的热络:“建军,还是你能干,这活儿换别人哪做得这么利索。”看着父亲额头冒出的汗水,她会帮父亲擦一擦,还会往父亲嘴里塞块刚买的水果糖,眼神里的笑意藏不住。这些场景,总被路过的邻居看在眼里,渐渐就有了些闲言碎语。
   那年夏天,村西头的杨秀妮背着喷雾器去水坑里灌水,一不小心掉进了水里。恰巧父亲从那里经过,听到杨秀妮的呼救声。水性极高的父亲,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水里。把杨秀妮从水里拖了出来,拉到了岸边。父亲当着村里的人给杨秀妮嘴对嘴做人工呼吸,按压胸口,救活了她。杨秀妮可是村里有名的美人坯子,虽然父亲救了杨秀妮,可是引起她的丈夫二萌子的吃醋,找上门和父亲理论。后来,二萌子知道了父亲那是在救杨秀妮,原谅了父亲的举止不雅。可是,却引起母亲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经过父亲的多方周折,才取得母亲的原谅。
   有一次,刘嫂又来家里找父亲,说自家的鸡笼坏了,想让父亲帮忙修修。父亲刚应下,母亲从里屋出来,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等刘嫂走后,母亲把手里的菜篮子往地上一摔,声音尖利得像被踩了尾巴的猫:“陈建军!你是不是觉得她好看,就天天盼着她来找你?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你没听见吗?你就这么不避嫌,想让别人戳我们娘仨的脊梁骨?”​
   我和妹妹躲在房间里,听着母亲的破口大骂,心里又怕又急。父亲却没恼,只是走过去把菜篮子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土,语气依旧平静:“你别瞎想,她一个女人家,大壮不在家,鸡笼坏了没法养鸡,我帮着修修怎么了?更何况,大壮是我的打小哥们,兄弟情在,我本应该帮把手。我心里只有这个家,还能有别的心思?”​
   “没心思?那她总来找你说话干什么?没看见她看你的眼神吗?”母亲的眼泪掉了下来,声音里带着委屈,“我知道我没文化,也没她好看,可我跟着你没享过一天福,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
   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母亲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知道你委屈,也知道你是担心这个家。可我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吗?从战场上回来,我就想着好好跟你过日子,把孩子们养大。那些闲言碎语,咱们不理就是了。以后她再来找我帮忙,我让她找村里的年轻人,省得你多想。”​
   母亲别过脸,肩膀却渐渐不再发抖。父亲又去厨房倒了杯温水递到母亲手里,慢慢跟她解释,直到母亲的脸色缓和下来。后来我才知道,母亲的歇斯底里怕父亲被别人抢走,怕这个家散了。而父亲的温和,从来都不是懦弱,是他懂母亲的脆弱,愿意用耐心守护她的安全感。
   90年代初,父亲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办起木器厂。他脑子活,手艺精,没过几年就成了十里八村的万元户。那年春天,父亲把家里的房子重新翻盖了,成了村里的样板房。春节,父亲去市里,给一家四口人每人买了一件时尚的羽绒服,指尖捏着布料,笑着说要扩大厂子,让我们以后不再整天长在地里。可没过多久,这事就没了下文。后来才知道,是母亲拦着,怕他生意做大了忘了家。父亲没吵没闹,只是在某个月儿高挂的深夜,把我和妹妹搂在院子的梧桐树下,小板凳被月光晒得温热。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没半点抱怨:“好好读书,爸砸锅卖铁,也得让你们走出这农村。”那时我不懂,他说这话时,眼底的无奈要花多少个夜晚才能抚平。或许是在雕琢木器时,或许是在田间锄草时,他把没能实现的理想悄悄收进心里,用对我们的期待,疗愈着梦想落空的遗憾。​
   那年,我高考考了全县第一,拿到北京高校通知书。那天,家里爆发了第一次大吵。母亲把通知书摔在桌上,红着眼喊:“去那么远干什么?在市里读书不好吗?万一你不回来了怎么办?”父亲没说话,只是默默捡起通知书,小心翼翼抚平褶皱,指腹反复蹭过“北京”两个字,然后看着我说:“去,爸送你。”他知道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像当年他也有过自己的憧憬那样。最终我背着行囊踏上火车,透过车窗,看见父亲站在月台上,手悄悄背在身后。我猜他是在攥着衣角,悄悄压下对我的牵挂,也压下自己当年没能远行的遗憾。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是他对抗生活磨砺的方式,悄悄自愈,也悄悄守护着我们的梦想。​
   后来妹妹考上南方的高校,母亲又阻拦,说闺女家读那么多书没用。这次我和父亲、妹妹站在了一起,妹妹拉着母亲的手哽咽:“妈,我想跟哥一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母亲沉默了很久,最终松了口。送妹妹去车站时,父亲帮妹妹拎着行李箱,脚步放得很慢,反复叮嘱:“照顾好自己,常打电话。”他的背影在车站的人流里,透着一丝欣慰,或许是看到我们替他实现了远行的愿望,那些年被按下的梦想,终于在我们身上有了回响,这也是一种无声的疗愈。​
   直到父亲这次病倒,昏迷了三天三夜,母亲守在床边絮絮叨叨,那些藏了几十年的秘密才被揭开。母亲哭着说,当年是她听了嫂子和闺蜜的话,藏了派遣通知书,怕父亲去了省城就不要这个家。父亲缓缓睁开眼,看着母亲,眼神里没有责怪,只有疼惜:“我知道,我早看见你藏在衣柜下面的派遣通知书了。”​
   原来,他早就知道一切。放弃前程,搁置理想,忍受误解,都是他在生活的磨砺里,自己找到的和解方式。他把委屈藏在心里,把遗憾揉进对家人的牵挂里,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用沉默的守护悄悄疗愈着生活的伤。母亲趴在病床边哭成了孩子:“是我错了,是我耽误了你。”父亲却轻轻拍了拍她的手:“不怪你,你们兄妹俩有出息,比什么都强。”然后用游弋的目光扫视我们兄妹。
   ​病房里静了下来,只有母亲的啜泣声和父亲微弱的呼吸声。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我们交叠的手上,暖得让人眼眶发热。我忽然明白,父亲这辈子的自愈,从不是打败了磨砺,而是带着磨砺的痕迹,依然选择温柔地对待生活。他用沉默消化委屈,用守护疗愈遗憾,用爱撑起这个家,也让我们懂得:生活的苦或许会来,但只要一家人心在一起,就能在时光里找到自愈的微光,把磨砺酿成温暖的回忆。​
   现在,我和妹妹轮流守在父亲床边,给他讲述我们小时候的事,絮叨我们在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父亲偶尔会睁开眼,嘴角牵起浅浅的笑。我知道,这一次,我们要陪着他,一起对抗生活的磨砺,就像他当年陪着我们那样。​

共 41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确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作品用细节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父亲形象,有才华有能力有爱心有情怀,在生活面前屡遭失败,但梦想依旧,对家庭有责任感有担当,对孩子有关爱有鼓励,对妻子有包容有珍惜,对邻居有帮助有同情,父亲的形象有血有肉,母亲的形象有声有色,所有的事件如在眼前,充分彰显了作者的文笔功夫,作品非常感人,读后感人肺腑。推荐阅读欣赏,并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0-22 21:52:02
  文笔优美,感情真挚!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0-22 21:52:30
  非常感人,有情怀有意境!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0-22 21:53:03
  感谢作者老师赐稿,期盼老师新作多多益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