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遇】偶遇净信寺(散文)
早就听说净信寺的独特古建风貌,为山西古建的翘楚,尤其是它的古戏台、壁画和琉璃匾,对我这个一直喜欢探究古建的爱好者来说,终是一份隐隐的惦念,虽然它就坐落在离箕城不过二十余公里的阳邑村,却一直无缘到寺一观。
今年国庆外游归来,因前方堵车,让路边一放羊的大爷指点迷津。他说一条乡间小道穿过三个小村庄,一样能到达箕城,而且路程还稍近些。眼看前边一望无际没有一丝要游动的车龙,妻子便鼓励我不妨按照大爷的建议走小道试试。
车子绕了几个弯,顺道拐进一个小村庄。一进村庄,让人眼前豁然开朗,但见街道宽敞明亮,整洁素雅,清一色的灰色院墙上,画着不同题材的油彩画。粗阅下,有典故二十四孝,有用电用气安全常识,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文详解,好一派欣欣向荣,如诗如画的新农村景象。
当车拐过两条小街即将始出村庄时,妻子突然手指右前方,看“净信寺”,你时常惦念的地方。我停好车,绕过一棵巨型古槐树,来到寺院跟前。寺院没设山门,一堵宽厚古朴的照壁墙,横挡在寺院面前,我们转过照壁,从角门进入寺内。寺院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节院落组成。
从寺碑的简介上得知,净信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是一座尼姑庵,后因大火毁坏,重建后改为僧院。明正德年间,进行了扩建,增设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古戏台。至明万历年间,又增建了白衣殿,灰泉殿。清道光四年,又再次进行了扩容,新增了香亭殿、钟鼓楼、关公殿,并重新修葺了戏台。据说,修葺后的戏台,是集造型典雅别致、扩音清晰神秘为一体的戏台绝唱。
我径直走向戏台,瞬时被它的造型精美所震惊。它整体呈外扩八字状,远远望去,极像两只对尾展翅欲飞的大鸟。
我站在基高2米的戏台上,反复丈量着。整座戏台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后台面阔四间,进深5米,开左右两侧辟门,上书“金声”“玉振”,视为“腹”。前台面阔三间,进深6米,呈外扩八字音臂,视为“翅”。上部均为精彩绝伦的彩绘木质斗拱,且斗拱大小排列有序,层层叠叠,分红、黄、粉、蓝、绿五彩,如同大鸟翅下的翎毛。更为壮观的是托起大鸟羽翅的四根大斗拱,皆为九彩鎏金的名贵金丝楠木,顶部雕刻有双目如炬、似随时欲冲向云霄的蛟龙。全戏台皆为卷檐歇山顶,抱厦式结构,鲜艳的孔雀蓝琉璃瓦覆盖,凸显苍翠欲燃,高贵典雅。戏台正中檐下,悬挂有清道光年间用生铜铸造的行楷体匾额“神听和平”。这种造型别致、规格高雅,保存精美的戏台,在国内极为罕见,据说,全国也只有两座,另一座在北京颐和园,而且其规模和精美度,远不及净信寺这座。
正当我惊叹之际,一个年约七十开外像是寺内清洁工模样的大爷,提着一把小扫帚站在了我身边。见我扶着戏台的廊柱出神,就说,这戏台的神奇还不在于它外形多么漂亮,而奇于它的传声扩音。你在台上说唱,台下的任何一面都听得真真的,如同扩音喇叭传出的声音一样清晰宏亮,不信你站在这里唱两句,让你的人走远些在不同的方向听听。
我将信将疑地让妻子走远些,润了一下嗓子,以“今日共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几句京剧清唱,来验证真伪,结果妻子一脸惊讶,说我的唱声好像被无限放大一样,不但清晰可辨,而且还有余音绕耳般的立体声。
我疑虑地问大爷何故,大爷神秘地让我抬头向上观看,说奥秘就藏在这顶部藻井的斗拱里。这些斗拱看似和别的宫殿斗拱差异不大,其实内藏玄机,它的每根斗拱内部都是镂空的,如同一根根码放的木笛,戏台上的唱音经过这些木笛的回旋萦绕,在发散出去,就出现了匾额上“神听和平”的神奇效果。我惊叹古人的巧夺天工,赞叹古人的独具匠心。
下了戏台,我们依次沿着中轴线以“Z”字型排列顺序向下游览。从白衣殿到大雄宝殿,每一座殿宇、每一尊彩塑,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典雅气质,他们除保留了人们约定俗成的神祇形象,还融入了箕城的地方色彩,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仿佛这些神祇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让你如真似幻,流连忘返。
在游览到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殿时,霎时被宝座上手持莲花的观音菩萨像所惊叹。只见她右手拈着一朵莲花,左手上举,右腿微盘,左腿自然下垂,身材婀娜多姿,圆润的面容和悲天悯人的神态,给人一种慈悲的超凡脱俗,你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能感到她的平静安详,亲近和善。
游览钟鼓楼时,着实被钟鼓楼的精美造型所折服。钟鼓楼顾名思义由钟楼和鼓楼组成,大多数钟鼓楼皆为一楼两用,上面挂钟,底层架鼓。净信寺的钟鼓楼是以中轴线为基准的东西两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站在钟楼,仰望鼓楼,二楼皆造型精美雅致,均为二层亭台式六脊九兽飞檐结构,孔雀蓝琉璃瓦覆顶。只是钟楼内悬挂的是一座明万历年间用生铁铸造的大钟,鼓楼内则架着一面红腔桑木牛皮大鼓,它们虽经历了四百年岁月的侵袭,钟体、鼓腔、鼓皮和鼓钉已显锈迹斑驳,但抚摸它时,仍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威严。仿佛间,每到晨曦初上,钟声响起,唤醒僧众起身早课,诵经礼佛。每到傍晚,击鼓为信,提示僧徒进入晚修,促进自省,反刍不当心语。值得称道的是,在钟鼓二楼的飞檐下,各悬挂着一块明代烧制的琉璃匾,可谓钟鼓楼之精华。
琉璃匾为黄底蓝字,上书“发鲸”“西鹭”,寓意分别取自龙的儿子蒲牢害怕鲸鱼和鼍龙的故事。四字皆用行书题写,笔力苍然遒劲,浑然天成。据说,这两块琉璃匾,比精美绝伦的唐三彩琉璃工艺,还要精炼高超,已被国家文物部门列入“中国琉璃大观”,堪称国宝级文物。
当我们游到寺尾,至最后一座大殿“大雄宝殿”时,让我不觉顿生疑虑。从面相、坐姿、手势来看,大殿正中端坐的是佛法无边的毗卢遮那佛,按照寺院惯例,“大雄宝殿”为一个寺院的主殿,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因为“大雄”二字为释迦牟尼的德号,寓意佛威至高无上的德行与力量,虽然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的代表,象征着佛法的无限广大,在佛教中也有着特殊地位,但净信寺这种打破常规的供奉,还是我第一次遇见。
在欣赏毗卢遮那佛雄伟英姿的同时,也深深被大殿后墙上的精美壁画所吸引。我因喜爱书法,受赵孟頫“书画同源、兼容互补”的哲思理念,对绘画也时有涉猎。所以,在游览各种庙宇亭榭时,极关注廊柱上的书法对联和墙壁上绘画。实话说,在我游览过的古寺庙中,山西运城永乐宫“无极殿”的“朝元图”壁画和净信寺的“三玄献会”壁画,已超出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对我产生的震撼。“朝元图”和“三玄献会”均为表现人物的壁画,其画中人物也都多达近300人,采用的画风,也均是“吴带当风”的线描技法,皆是通过人物的形体曲线、衣着纹理,层层推进,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飘飘欲仙的立体神祇形象。不同的是,“朝元图”胜在人物的高大壮观上(每个人物高达3米),而“三玄献会”优在人物的小巧精致上(最小人物不过两公分左右)。
出了“大雄宝殿”,见天色已晚,妻子催促原路急返。一路上,我百思不解,这么古朴典雅的精美寺院,一路看过,竟没见到一个僧侣?没遇到一个游客?这对正处国庆、中秋黄金周的旅游旺季来说,是极不正常的。在路过门房时,见一和我年龄相仿的大哥在面对监控屏幕查找着什么,见我进来,忙摘下眼镜问有何事。我微笑着向大哥提出以上两个疑虑,大哥笑了笑说,这事说来话就长了。听他爷爷讲,自从1937年日本兵驻扎“净信寺”至今,就再没有住过一个僧人。那时,净信寺是有两个东西禅院的,在钟楼和鼓楼底层的后墙上,皆有一道通向禅院的后门,寺里也有近百名和尚在此修行。日本人占领箕城后,这里是箕城通向东山的唯一要道,他们为推行“囚笼政策”,看上净信寺这块风水宝地,想要在寺里驻扎。当时的老方丈是位高僧,他以佛门净地为由,再三拒绝日伪军的入住,可是鬼子那能善罢甘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确保净信寺的安宁,才忍痛割爱把东西两个禅院让给日伪军。他便携众僧徒遣散到南山各寺院,从此再无缘归来。临走时他们用墙砖封住了两个通向禅院的门,只悄悄留两个小沙弥在寺里看守。
大哥讲到此时明显有几分伤感,但稍停又接着说,当时日伪军驻扎有百十来人,两个禅院皆有兵入住,后来不知何时鼓楼后的禅院住兵不见了。没过多久的一天夜里,鼓楼后的禅院轰的一声被炸塌了。第二天,鬼子就踹开寺门,把两个小沙弥给枪杀了,说禅院的爆炸坍塌,是他们伙同八路军干的,就借故用坍塌的禅院砖瓦,修建一座炮楼。直到1945年他们投降撤走之时,又放火烧毁了西禅院,从此再无僧侣栖身之地。关于你提到的寺内为啥无游客,你大概还不知道吧,净信寺虽然在二十年前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为保护老祖宗留下这些精华,经村民讨论商议,仍然不对外开放,只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才打开寺门,供周围各村镇虔诚的礼佛者和善男信女到寺进香,他们大多是上午进寺,下午一般寥寥无几,今天正好是十五,你们幸运赶上了,否则,你们是很难进寺的。
走出净信寺,天在暮色中飘起了牛毛细雨,回望净信寺,它在暮色和细雨的笼罩下显得虚幻而神秘。
在夫人的催促声中,我恋恋不舍地打开了车门,坐进了车里。透过雾蒙的车窗再看净信寺,恍惚间,它就如同一位历经千年沧桑、吸纳了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建筑艺术精髓的智者,无论时事星燧贸迁,沧海桑田,依旧默默地守望着这块土地,庇佑着这些与他朝夕相处的乡民。那一刻,我又仿佛穿越时空,看见了无数个能工巧匠夜以继日的建寺场景,千百年来,他们百折不挠、皓首穷经、愈挫愈奋的工匠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