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盖房(散文)

精品 【东篱】盖房(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605.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6发表时间:2025-10-24 06:32:20


   老吕头之所以敢一个人摸索着去养蜂,多半是因为李政的存在。李政的养蜂技术是经过专业技校培养出来的,他持有吉林省林业厅颁发的证书,很权威也很有说服力。在三道湾地区所有养蜂户当中,无疑是鹤立鸡群,首屈一指的。他的养蜂基地就设在二道沟里的上二道村,差不多每隔三五天,都会骑着摩托车下山来,经过管护站的门前,去三道镇采买些生活用品。
   老吕头是柞木台村的人,精短的白头,红红的脸膛,虽然已经有六十多岁了,可是地还得种,活儿还得干,一时一刻也不得清闲。他唯一的儿子前几年因病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够难受的,家里还有个孙子需要他来抚养。柞木台村的人口并不多,年轻些的都已经跑去外地了,只剩下岁数大的老年人,在守户看门。种地所得不多,一春带半夏,都是辛苦钱,有多少剩余,不说谁心里都明白。能够闯出一条生路,是庄户人都十分渴望的,养蜂似乎是一条不错的致富之路,三道湾地区已经有许多人在干,是不是挣钱,问谁都嘿嘿一笑,就是个不吱声,那笔账都记在心里了,不会轻易往外露的。
   老吕头有一块田地在管护站旁边,就是在这个秋季,他打算在这块田地里盖房,与我们做邻居。
   以前我和他不熟悉,虽然三道镇与柞木台村不远,有五六里路的间隔。可能彼此见过面的,却没什么联系,不走动,就是不认识。人哪就是这般说不清,一奶同胞的亲兄弟相处不好,比臭狗屎还要臭。街坊四邻相处好了,却比啥都香。要跟我们处个邻居了,他便在看看庄稼的时候,便顺带着来管护站前溜达,拉一拉感情。这会儿看见我在院子里站着,就走进来。
   这些年我和他已经很熟悉的。他一直都在默默地为管护站做事情,非常主动,不讲如何条件,让人不能不问他在图啥?可是,这句话真不会问,就这么看着他去做。管护站门前有几棵果树,他每年春天,都会来做各项工作,包括嫁接、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等,几年下来,果树在他的管理下,茁壮成长。一棵树能结大小不同几种果实,而且,是早熟和晚熟不同品种,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品尝。有一次单位领导来检查工作,正赶上果实成熟,便尝了尝,不禁大加赞赏,不觉间让我们的脸上也有光。
   他主动来跟我们搞好关系,是在巴结我们吗?我们就是一个管护站,没有什么特异职权可以利用啊!也许庄户人家,平时就和左右邻居相处得十分融洽。邻居不同于别的什么关系,出门见面亲和些,比生分强。这样想来,就把一种必然的关系往平常里想,也就没有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这些日子,另外那个班的小韩子来跟我们班的老祝换换班儿,老祝最近有事情要办,就找小韩子来顶替。管护站里有个刷脸机,只认识站里四个人的脸,换别人还真的不好使,所以,我们这个管护站如果有事情请假什么的,还只能内部解决了。
   对于这个刷脸机,我们是深恶痛绝。局里有个监察组,是专门搞这方面监察工作的。我们来管护站上班,要按照早中晚三遍刷脸不说,还格外在晚上九点刷一遍脸,不然少一次刷脸,累积三次便按旷工一天处理。真的够悲催的,每天刷脸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记得有一次老祝外出去巡护,回来的有些晚,少刷了一遍脸。月底来检查,真的就因为少了这一次,而累积旷工一次,在月底工资单上就给扣了一百元……
   没办法,老祝与小韩子换班就是处于这种无奈。小韩子这个人挺有意思,我们两个班四个人,就数他年龄小,比我们相差有七八岁,才叫他“小韩子”,还是很相当的。我们四个人当中,老祝稍大,老程与我相当,彼此间不称兄道弟,相互称呼个“老”字,还是有客套的味道。
   小韩子很实在,也很勤快,我们两个人一个班有说不出的融洽。他抢着去做饭,抢着去搞卫生,弄得我都觉得不得劲,不由地让他给带动了起来。大概是第一次在一起的缘故,相互尊敬得有些过了,天天都觉得累。
   他的实在劲儿也让人觉得咋舌,他对我毫无顾忌,什么话都说。上一个班时,老吕头请他和老程去他家吃饭了,还特意杀了一只小鸡呢。老程不好意思,也开车特意去三道买了些水果,给送去的。说完这句话,他还追问一句,没请你们吗?
   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些不得劲,只是茫然地摇摇头,没有回答。
  
   二
   老吕头在他的田地里规划着所要盖房的面积。就那么用棍子在地上画上基础的线条,然后挖了有一锹深的样子,就算结束。怎么像小孩子过家家?我不禁有些瞠目结舌,盖房就这么简单吗?房子用来放置蜂箱什么的,面积虽然不大,那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毕竟是一座房啊!
   他是这么说的,就一个彩钢房,没有多少重量。再说这块地的基础是很好的,不是漏风地,不会有什么鼓胀。我想想也是,彩钢房是新生事物,也很方便,这些年正时兴这个,想不到一个庄户人有这样的思想转变。我细想想,还是因为造价便宜,他才有如此的选择。
   这天夜里,我听见外面有汽车声音,忙出去看看。发觉是一辆拉着钢材的汽车,正在老吕头的田地里卸着货。老吕头过来和我打招呼,让我晚上多听听声音什么的。他这么说完,自言自语又给圆回去,谁好意思来动这个,我都这样了,就差活不起了。临要走时,又说了一句,明天就开工,少麻烦不了的。他一脸的歉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客套起来,没有了往日的随意。我一句话没说,只是点点头算是回应了他。
   第二天,他真的来麻烦我了。彩钢房要焊铁架子,得来管护站接电源。我不禁有些犹豫。这样用电是不符合站里规定的,擅自给别人用电,如果让领导知道,是不会同意的,闹不好会受到处罚。
   他这么大岁数的人,好不容易盖回房,用电又能用多少呢?再说了,我们不说,领导怎么会知道?这铁架子也并不算大,不会用多长时间就能焊完,也就同意了。
   房子盖得很顺利,只是有个缺陷。铁架子的数据与彩钢泡沫数据不相符,安装彩钢泡沫板的时候,才发觉短了一块。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他这样自责着。没办法,只能将就材料了。彩钢泡沫板安装完毕,在下面空出一截来,好像是一个人做裤子做短了,成了一条吊腿裤,一大截脚脖子露在外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他倒是有办法。回家去划拉来许多的砖,用拖拉机运过来。这些砖无一例外都是黑乎乎的,应该是从炕洞子扒出来的。砖到位了,他便开始进一步完善彩钢房的剩余工作。他要把这些砖砌到空缺之中,然后再抹上水泥。
   砌砖很顺利,抹水泥时出现了问题。沾有黑灰的砖不愿意粘水泥啊!抹上去就掉下来。他很固执,与黑灰砖顶起了牛。不愿意粘也得粘,水泥在上面掉下来,就再去抹,一直到抹上为止。
   看着他笨拙的样子,我的心里有些不忍。我知道该怎么去做,才能把这个活儿干好。我告诉他,用刷子蘸水刷,把黑灰刷掉,然后再抹水泥,这样会更牢固。不然你这么干,就是抹上去也不会结实的。闹不好,过段时间还会掉下来。
   听了我的话,不再倔强,慢慢地静下心。放下水泥灰,他真的这么去做了,看来,我的话说到他的心里去了。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干脆便伸手。他在前边刷,我在后面抹。专业的手法,让他吃了一惊。你是瓦工?他这么问,我也没有回答,活儿在那里摆着呢,自己去看。这个没想到,让他眼里闪烁出的东西,就是在赞叹着,可嘴上却什么都不说。
   为了降低盖房成本,他舍不得去买新砖。这些是计划外的投资,如果连砖带水泥,没有个千八百是下不来的,看得出来,他真心疼。
   原本彩钢房是没有地基的,砌了这么几层砖,再抹上水泥,还真的当成了地基,还别说,真有歪打正着的感觉呢?
  
   三
   活儿干完了,他找我去他家吃饭。我一下子想起他请客的事情,心里使劲翻腾了一下,很不舒服。我推辞着。不就干点儿活吗?吃什么饭?算了吧,我还得值班,不能离开。
   我推辞还是有我的道理。两个人在站里,请我吃饭不请老祝,是不是会有想法?请两个人同去,他似乎还有些不情愿。就是请我这顿饭都是意外之举,我怎么就看不出眼色,去吃这顿饭呢?
   见我推辞,他也没有再坚持。
   房子盖完,他就迫不及待地把蜂箱搬来。蜜蜂还有一季的杂花蜜要采,不可荒废。他便忙碌起来,每天都要先打理蜂箱,然后再去收拾房里的活儿。他的瓦工水平虽然一般,活儿有些毛糙,可是,应付一些杂七杂八的小活儿还是可以的。房里要搭一铺炕,然后就是一个水泥地,很简单,对于他来说,也不算难。
   他的活儿很急,干不完活儿,心里放不下,一天到黑地干,也不知道累。李政路过这里,都会歇歇脚。他们是老相识,都曾经是上二道村的人,彼此熟悉,见面说话也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老吕头更多的是请教李政的是养蜂的问题,李政就事论事,看见哪里说哪里。他有时候问多了,李政就回他一句,我说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我说了不也是白说吗?
   他的脑袋点得像鸡鵮米一样。人老了,啥都不中用了。是啊,脑袋瓜子里的那点东西,就跟糨糊差不多了。他常常这样自责着,感叹自己的不中用。
   这天中午,李政又骑车下山来,在他的蜂房里坐下了。过了有一个多小时,他才满面红光地走出来,看样子喝了不少。老吕头送他出来,他还在拍着胸脯,打着保票,一定会教,能学多少就教多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个人是不是有这个悟性,还不好讲,就怕老吕头在这方面反应迟钝。
   那天,我看他给蜂箱的盘子里倒水。这是干什么?我问他。他说给蜜蜂喂水。第一次听说,还有给蜜蜂喂水的。李政来了,看见盘子里的水,不由地直摇头。为啥要这样?这么问他,他却这样回答,省得它自己出去喝了。
   我这样说,你当是喂小鸡呢?李政看看我,说了一句,看看人家,不懂的都明白。这时候,不用这么做。春天的时候,蜜蜂刚刚苏醒,身子还弱,怕它飞出去,飞不回来,补点水是可以的。他这么说着,便打开蜂箱去查看,果然,里面潮湿得很,都是蜜蜂排泄造成的。真的把蜜蜂当小鸡养了,李政一时无语,只能叹气摇头。
   潮湿的蜂箱的大忌,会让蜜蜂得病,蜂群因此而削弱。他们在一起议论着,我的站里来人,忙去打招呼。这天中午,李政又没走,搭些酒,就当是交学费。我看明白了,老吕头想学技术,就得付出些代价的。其实,他所付出的那些代价,也是很普通的乡村小烧,吃食也不过是花生米一类的小菜,李政不嫌这些,借酒发挥一下自己的所长。至于发挥多少,就不得而知。
   那天,老吕头兴冲冲地来到管护站,在院子里就喊上了。
   “小蒋!”他这么喊,感觉一下子把我喊年轻了,是以自己“老”而自居呢。我不由心里别扭。他不过六十多岁,比我大十岁多一点,这个年龄好像还生不出我来。
   他的手里端着一个水舀子,里面是半下子黄灿灿的蜂蜜。搅蜜了,是第一次,这些天的辛辛苦苦,总算看见了回报,他特意来跟我分享劳动成果呢。
   我这么说,血糖高的人,吃点纯蜂蜜是可以的。我的话里有话,如果是掺了白砂糖的,我是万万不敢食用。
   听了我的话,他一下子愣住了,不免让自己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显得很尴尬,我倒是想到了老祝,他的血糖不高,是可以吃蜂蜜的,就是掺了糖也不怕。
   想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转身出去了,透过窗看到的是一个佝偻而又蹒跚的背影。刚才的话,让我觉得有些对不起他。
  

共 44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别说理女人了——三个女人一台戏,明明也是四五个男人也演出了一台戏,一台很有故事的好戏。老吕头是养蜂人,这是他养家糊口的产业,这次要在他与管护站相邻的地里建房,是简易的彩钢瓦房,不算是大工程,也是要老吕头花点银子的。为了这个房子,他提前做了人情铺垫,和管护站的作者及他人搭上腔了。再加上他曾经就和管护站混得熟,那几棵果树结果了,还给管护站增光不少。老吕头和管护站人熟悉了,好像兄弟,又一点不生分,居然称呼作者为“小蒋”,但并非真懂得人情世故,叫吃饭喝酒,只叫了作者,而其他兄弟就慢待了,或许是处于经济的考虑吧。建房的材料都是凑合来的,干起来很费事,作者干过瓦工,于是也参与进来帮忙,这让老吕头更感激。房子盖起来了,蜜蜂也放养起来,有了蜂蜜,老吕头拿来蜂蜜感谢作者,但作者生怕蜂蜜里掺糖,又不敢贸然食用,只能转赠同事。这篇散文,写一个蜂农养蜂建房的故事,都是一些可能为一般作者忽略的小事,但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热忱,还有一些不和谐,写出了一个农民的淳朴质朴和善良。文章告诉读者,一个农民,要完成自己的一项工作,是多么不易,人与人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表达的是山里人的鲜明性格。作者在为一个老者勾画晚年的画像,他很不易,但很热爱生活,他盖起的房子,就是他的希望大厦,就是人生的一个避风港,能够给与他一点帮助和支持,才是这个时代应该有的善行。这篇散文的另一个价值在于真实,真实得可以让人流泪,特别是文章结尾的一句背影描写,深情表达出作者对普通农民的关切和怜悯之情。文字简约,叙述有味,以叙述传达散文的精神意蕴,很耐读。【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4 08:02:34
  为了养蜂,为了生活,老吕头要在野地里盖房,一个农民,要搭起一座屋,这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作者与他并无太多的交集,但事儿到了眼前,于是就有了同情,有了交往,有了一段相助的友情。人与人,还有一种并非是朋友就两肋插刀的相助,这种关系,往往是人性的善良为基础展开的,作者写一段这样的往事,让我们懂得了应该如何做人。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5-10-25 10:55:29
  老吕头这个原型去年去世了,刚刚不过七十岁,他的病需要去化疗,他没有这份钱,只能任病情蔓延开来。他的葬礼我还去参加了。因为是在延边医院病逝的,便在延吉火葬场火化了,只有一个小盒拿了回来。他家的祖坟在大山沟里,走去好远才到那里。参加的人没有多少人,我和养蜂的老郑(文章里李政的原型)一起参加,心里有些悲切,又能说什么?相处一回,我们能送他最后一程,也心安了。谢谢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精彩解读,遥握敬茶!
2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24 08:55:16
  老吕头是本文的焦点,他背负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还要抚养孙子,在人口流失的村庄里靠种地艰难谋生。养蜂、盖房,他在努力改变命运。这种努力带着一种悲壮。老吕头主动与管护站人员搞好关系,为他们嫁接果树;作者在盖房时出手相助;李政虽有不耐,但也多次指导技术。可见林区邻里的朴素朴实真诚善良。当然,他们之间也有计较与试探,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立体,更接地气。好文,极有画面感,是人情风俗画,文采斐然的佳作,问候枫桦老师创作辛苦,深秋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5-10-25 11:03:16
  乡下这样的老人是很多的。他们大部分人都在看护家园,六七十岁了依旧要认真打理田地,他们没有退休金,而且很大一部分人,连低保都没有。不能不说,我国的各种养老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看见这些老人这样无助的生活,真的替他们担忧。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秋祺!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24 10:56:40
  通过老吕头盖一座蜂房,把一个真实的乡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接地气的语言,细节的铺设,恰到好处,过渡无痕。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老吕头,人性总是晦暗中闪烁不熄的火光,老师写出了这种感觉,功力非凡。文章特别耐读,读罢令人咂舌。精彩佳作,拜读学习,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5-10-25 11:08:20
  一个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一个人的形象。有这么一句话,泥人还有个土性,确实是这样,如何去表现这些人的行为,首先自己要端正写作态度,然后才能把握人物性情的分寸。因为太熟悉了,所以,有些时候还怕写不好,违心萎意,心里会过意不去。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秋祺!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4 10:59:32
  人生的光芒,有时候就被艰难复杂的生活沉埋着,压制着,无法以高尚等形容词来评价。人性是允许私心的,也允许错误,那些光辉,是我们从复杂的人性故事里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枫桦老师的散文主题非常深刻。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5-10-25 10:59:26
  文章写到最后,就是在写人。老吕头这样的人,在乡下有许多,可与我们的管护站有联系的却不多,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中的一个。这篇文章就想写出一个真实的人,我觉得,自己有这个有义务去描述,去刻画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让他们活在我的文字里,算是一种纪念或者是一种怀念。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5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24 14:26:56
  人生的世界里,总是有着许多意想不到。为了活着,确切的说是养活孙子,六十多岁的的老吕头不但要种庄稼,还要盖房子养蜜蜂,真是苦煞他了。老师的观察力极具细腻,见不得受苦人吃苦,竟然与无他多交的老吕头有了交集,那就是帮他渡过难关。人心向善,总会报以蜜的回报。点赞学习,祝老师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5-10-25 11:12:35
  乡亲的可亲可敬是让人心里不能割舍的。把一位乡亲写进文章里,我也掂量了许久。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我的责任。期待以后会有更多的输出,还原一个个精彩的人物。我会努力的!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6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0-24 19:47:43
  乡村乡野的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5-10-25 11:13:45
  乡村万事是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秋祺!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24 21:27:05
  最后的结尾,绝了。让读者是五味杂陈。老师把这个老吕头的形象写的非常鲜活,把他的无奈约内心的挣扎写的非常细腻感人。好文章,学习了。问候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5-10-25 11:15:25
  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老吕头这个人,我是很熟悉的,所以写起来没有那么的生涩。谢谢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谨祝文丰笔健,事事顺心!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