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乡愁里的旧物件——锅灶(散文)

精品 【丹枫】乡愁里的旧物件——锅灶(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68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发表时间:2025-10-24 11:17:29
摘要:原创首发


   锅灶,顾名思义,就是烧水做饭的地方
   在农村,印象中的锅灶,是和土炕连在一起的,家家如此,我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我家的锅灶是坐北朝南的,刚好和大门相对,并在走进大门的右侧。听母亲说,这锅灶的位置,是专门请分水先生看的,有“人丁兴旺、财源滚滚”之兆。紧挨锅灶的便是土炕,我们叫“烧炕”。“灶火暖炕,一举两得”,每次烧水做饭,灶膛火苗的热量顺着火道传到土炕。寒冬里,这连着锅灶的土炕,就成了一家人取暖、吃饭的“聚宝盆”,专用来聚拢热气。就像老话说的那样:“灶顺家顺,炕暖人安”,烧炕暖不暖,全看锅灶盘得巧不巧。
   我家的锅灶,向来是身为木匠的父亲带着大哥建造的。我们叫“盘”。起初我觉得,这活普通常见,每隔几天就有谁家盘锅灶,随便看上几次都会盘的。可渐渐发现,邻里盘锅灶,忙活的就那几个人,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才听母亲说:“盘灶是门手艺,‘灶膛顺,火苗欢;烟道通,炕不寒’,会盘的,添一把柴能顶三把烧;不会盘的,烧得满头汗,炕还是凉冰冰。”“这么说,我爸是盘灶高手喽?”我不由得脱口问道。母亲脸上漾着自豪:“那自然,‘手艺精,众人请’。你爸的手艺,十里八乡都认。”
   听得我来了兴致,随后便特意留意起父亲盘锅灶的过程了。
   那天,正是秋风送爽、秋阳刚刚爬上东塬头顶的“十一”国庆节早晨,父亲就被隔壁窦叔请去盘灶。我正好在家没事,便起床跟在后面。
   到窦叔家后,父亲先是用尺子比画了几下,便和窦叔一起动了起来。挖坑、夯土,用黄土掺碎麦草加水和成草泥,分层夯实,做成结实的灶基。这一步父亲格外仔细,“基础牢,灶不倒”嘛。待灶基风干能踩了,便一块块竖着垒砌灶台主体。放别人,准要先拉一条细绳做牵引,这样垒砌的台面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可父亲不用拉线,只凭经验,便将台面垒砌的直溜而不差分毫。但这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包括灶膛大小,灶膛口大小及灶芯泥时加入女人头发的多少,我都曾见过多次,都不是盘灶的关键。
   最关键是灶膛和烟道的设计。父亲边垒边对窦叔说:“灶膛的形状要前宽后窄,形成弧度,这样火苗就抱团往上蹿;烟道要高过屋顶,直线上升,形成拔风顺畅,并要在烟道顶部加盖防雨帽。这两点把住了,保准好用。”我赶紧凑过去看,灶膛果然前宽后窄呈弧形,灶膛内的火道与烟道连接处也砌成半弧形的向上弯道,且烟道口明显高于灶膛。见窦叔边听父亲说,边一点点跟着父亲学,我也受到感染,跑前跑后凑着看热,直到父亲和窦叔开始外表粉,我才跑出去找小朋友玩。
   晚上父亲刚一进门,母亲就问窦叔家的锅灶盘的咋样,父亲便得意地说:“放心,‘师傅出手,一个顶俩’,保准炕暖锅快!”我听着,也一阵欣喜,心里暖融融的。
   可没多久,我家盘锅灶时,却出现了岔子。
   那年冬天,村里兴翻新锅灶——拆下来的旧土块当农家肥,可以换取不少工分,一举两得的事,多好。我家也拆了用了不到三年的锅灶,尤其是大哥,急于想在盘自家的锅灶中学到技术,跃跃欲试,表现积极,几乎在不用父亲帮忙的情况下,干净利落地腾空了锅灶和烧炕的每一处空间,直等着一显身手。
   起先,他还请教父亲有些技术要领,可父亲一旦被人请去指导,他就自己干,还再三让父亲给人家安心指导,锅灶他能盘,那自信满满的样子,好像他比父亲还在行。父亲知道大哥有点浮躁,嘴里只“哼”一声,一句话不说就走了出去。他清楚,要不是家里穷,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咋能不上学,跟着自己遭受这罪。父亲每想到这些,心里就不好受,觉得老师亏欠大哥似的。
   父亲终究还是不放心能盘锅灶,所以每隔一会儿,都要回来看看,指导指导。可这次,他间隔的时间有点长,回到家里,见大哥已经垒好了锅灶的形状和灶膛里的火道与烟道,就连灶芯泥也糊上了,他赶紧弯查看,还好,每一处的技术标准都对,只是火道至烟道处的弯度小了点。他随手拿起工具,一边指给大哥听,一边拆除了几块土坯,修改了火道与烟道处的弯度,之后,又拿出尺子,进行复审。这时,大哥不高兴了。“都修改过了,还量呀?”父亲没听他的,继续一点点地量着,直到和标准完全相符才住手。
   第二次父亲出门的时候,大哥心里非常高兴,嘴上却劝父亲不要去,免得自己又出错。父亲知道大哥那点小心思,故意说:“有你在,怕啥?”说着,头也不回地出门了。
   这一次,父亲去的时间更长,像是有意做给大哥看到。等回来时,我已经放学多时了,正帮大哥干活。父亲一看,锅灶内部已垒好,烧炕炕坯已覆盖,大哥正在给烧炕表面抹草泥,不由得惊讶地问:“这么快,不会有问题吧?”说着,又走到锅灶处查看。当他弯腰用手触摸风箱口与灶芯口的深度时,大哥说话了:“爸,你就放心吧,每一处都是按标准做的,不会有问题。”父亲又是“哼”了一声:“但愿吧!”
   两天后,家里的锅灶盘好了,大哥信心十足地准备点火试验。我们都期望着一切能顺顺利利。可是,点火后好大一会儿了,锅里的水都翻滚冒气了,烧炕就是不温不热。急得母亲一个劲说:“这咋回事?这咋回事?”大哥也皱起眉头,疑惑道:“我就是按照我爸教的去做呀?咋会不热呢?”说完,他把目光投向父亲。
   此时的父亲,依然一句话不说,直接走到锅灶处,熄灭灶膛里的火,舀空铁锅里的水,取出铁锅,又一次弯腰查看灶膛火道距烟道的距离。突然,他说道:“问题找到了。”大哥急忙走上前,左看右看,并没看出异样,便疑惑道:“好着呢呀?”父亲生气道:“啥好着呢,没看烟道口比灶膛低好多吗?火咋能跑到烧炕里去?”大哥这才细看,果然发现,烟道口确实比灶膛低,而且还不是一点。大哥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知道自己错了,急忙拿来工具,又是铲掉火道与烟道的泥皮,又是和草泥。修改被重建更麻烦,尤其是火道的泥皮,只要全部铲掉,才能让新抹的泥皮和土坯粘连成一个整体,否则,用不了几天,泥皮就会脱掉。
   接下来的环节,都是父亲亲手再做,大哥只是认真地在一旁看。父亲边抹灶芯泥,边用眼睛半眯着校准灶膛的弧度。他不说话,反复比划着火道该往哪个角度倾斜,才能让火苗顺着弧度往上蹿,既省柴又够旺。有好几次,想伸手帮忙又不敢,生怕碰错了哪块泥坯,只能盯着父亲的手指,看他如何用掌心轻轻拍实灶壁,拍出均匀的纹路。“这里要凹进去半寸。”父亲忽然开口,并用拇指在灶膛内侧按出一道浅痕,“火到这儿会打个旋,才能把热往锅底送。”大哥赶紧点头,手指在裤腿上悄悄比画着那个弧度,心跳得像揣了只小鼓。心里在想,难怪火苗总往灶门外跑,原来窍门在这呀!
   就这样,在父亲的精心操作下,用了整一个小时,才将烟道与灶膛的坡度修正标准。再次试验,烧炕很快就热了起来,一家人又能像从前一样,其乐融融地在烧炕上共度寒冬了。
   自那次以后,大哥改掉了从前的浮躁和骄傲,不管干什么活,都能认真细心,踏实勤恳,凡遇到困难,也能虚心请教父亲。这在盘锅灶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做好每个环节。不出半年,也成了村里出了名的盘锅灶能手。这无形中也改变了我,让我在学习中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作业时能认真细心,积极完成每一项任务,不浮躁,不慌张,扎实、勤恳地走好每一步。
   母亲更是把锅灶当宝贝,始终将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每隔几个月,都要用干净的泥土水粉刷一遍,连灶台处的柴火,也摆放得整整齐齐,从不乱堆乱放。每次邻里的大娘大婶来我家里,都夸母亲是个既干净又利索的勤快人。
   如今,历史的车轮已经带我们进入新时代,农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年代下泥土坯垒砌的锅灶,早已被水泥瓷片垒砌的光滑锅灶所替代,再也不用灶膛、火道和烟道去烧水做饭,水电气的接通使用,让人们做起饭来既环保又便利,享受着过去想到不敢想的城里人生活,并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行进。
   但话又说回来,从那个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谁又会忘记那笨拙而烟熏火燎的泥土锅灶呢?那曾经垒砌锅灶的一次次经历,那曾经用锅灶做出的一顿顿香甜可口的饭菜,那曾经发生在锅灶上的一个个温暖的话题,不都如烙印般深刻在人们的心底,永不褪色,历久弥新。
  
  
  
   二〇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共 32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围绕“锅灶”展开,既写了锅灶的建造细节(灶基夯土、灶膛弧度、烟道设计),也嵌入了家庭故事(父亲的手艺、大哥的成长、母亲的爱惜),让“锅灶”不仅是做饭工具,更成为承载亲情、时代变迁与乡土智慧的符号,“乡愁”不再是空泛的抒情,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文中对盘灶的刻画极具生活质感,如“黄土掺碎麦草和成草泥”“灶膛前宽后窄呈弧形”“火道与烟道连接处砌成半弧形向上弯道”,甚至“灶芯泥加女人头发”的细节,还原了农村盘灶的真实流程;父亲“不用拉线凭经验垒出直溜台面”、修改火道时“半眯眼校准弧度”“用拇指按出浅痕”的动作,也让“手艺人”形象立体鲜活。大哥“自信盘灶却出错”的情节是全文亮点:既写出年轻人的浮躁,也通过父亲“不戳破、暗引导”的处理,体现长辈的包容与教育智慧;最终大哥改正错误、成为盘灶能手,不仅是个人成长,更暗含“手艺传承”的深意,而“我”受其影响养成踏实学习的习惯,让情感落点更丰富。作者在文章中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家常话”传递温暖——母亲说“灶顺家顺,炕暖人安”的老话、父亲“得意说保准炕暖锅快”的自豪、一家人围坐热炕的场景,以及母亲“定期粉刷灶台、整齐摆柴火”的细节,都充满烟火气;结尾对比“旧土灶与新水泥灶”,没有对旧物的刻意留恋,而是以“烙印般深刻心底”的感慨,道出对过往生活的珍视,乡愁情感克制且绵长。 总体而言,这篇散文以“锅灶”为情感载体,用细腻的生活叙事串联起乡愁记忆,是一篇情感真挚、细节饱满的怀旧佳作,读来如听长辈讲往事,亲切又暖心。推荐欣赏。【编辑:纳兰睿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4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纳兰睿王        2025-10-24 11:18:30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10-24 11:23:28
  感谢纳兰老师的辛苦编辑与点评。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