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时光】最好的习作(赏析)

精品 【浪花·时光】最好的习作(赏析) ——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吴需荣 举人,4765.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0发表时间:2025-10-24 13:57:40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有个著名的故事。据说白居易十七岁时初到长安,去拜访当地名流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取笑这个晚辈说:“长安居,大不易”。然而,当他看到白居易这首诗后,大为震惊,当即改口,称白居易如此大才,居天下任何地方都容易。故事不知真假,但这首诗确实是白居易最为人称道的诗,尤其是前四句。
   唐代科举取士,其中有一个科目就是考作诗。所以在大唐,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会作诗,连民间的歌楼酒肆也都流行唱诗。既然是考试,那就有规则有要求,就像我们现代高考作文,也是有要求的,否则考生背一两首好诗好文就能考试了。唐诗考试一般要求是:诗体要求五律,因为五律对格律要求最高;然后给出一两个主题词,要求围绕主题词来写。有考试就有练习,很多学子平时就会严格按照这种要求作诗。这样做出的诗,题目中就加上“赋得”两字,形成赋得诗体例。应试诗自然比文学家们随心所欲的创作要难得多,所以佳作难得,这首诗毫无争议是赋得诗中的佼佼者。诗题中的古原、草、送别实际上就是主题词,主题词越多,自然难度越大。这首诗有三个主题词,而且巧妙融合进了诗作中,确实显示了白居易的出众才华,难怪让顾况感到惊艳。
   全诗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首句即不凡,就是点题。草原上生长得很茂盛的草,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点出了草、古原,还借用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用茂盛的青草暗指离别的深情,点出送别之意。能将几个主题词用一句话巧妙的结合得浑然一体,已经达到了赋得诗的最高境界。这些草每年枯一次,又繁荣一次。草原上的草,都是很普通的野草,没有什么名贵品种,也没有人刻意种植。他们有着自身的自然规律:每年到了秋天就会枯萎,而到了春天又会长出新草。草是如此,自然界的其他花木,又何尝不是如此?再推而广之,世事也莫不如此,都有着自己的周期律。草木有枯有荣,海水有涨有落,月亮有圆有缺,人生,自然也是有着高峰和低谷。白居易先写的枯,后写的荣,落脚点在荣上,显示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对未来的信心:正如枯萎的草木终究要繁荣,人生无论目前是如何的低谷,终究还是要赢得蓬勃的发展,到达自己的生命高峰的。从这句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盛唐高适穷得连酒都喝不起时,仍满怀自信的在说“丈夫贫贱应未足”,这是盛唐气象,是大唐风骨,更是中华民族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联,写的是草,是对上文的解释。野草,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命力强盛。一大片草原,你去踩它,剪它,拔它,都不会有太大的伤害,根本影响不了草原的繁荣。对草原最大的危害是火灾,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火星就可以造成致命的灾难。然而,即便是用火烧过的草原,只要春天到了,春风吹过,草还是会生长出来。自然的伟力是如此强悍,不惧任何外来伤害,正如人性的顽强。关汉卿借助曲中人物说出“我却是蒸不熟煮不烂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不正是白居易笔下小草最好的宣言吗?白居易发掘出了野草的精神,从此,从腐朽死亡中生长出来的野草精神成为中国文人自觉的信仰,鲁迅将自己的散文诗集就命名为《野草》,他是希望通过那一代文人志士的努力,能让新的中国像野草一样,在腐朽的旧社会中成长壮大。野草的坚韧成为生生不息的生命象征,它在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够生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取到养分。记得看过《当幸福来敲门》,一个穷困潦倒无地容身,带着孩子到处争抢救济粮的人,还是执著的活了下来,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正是野草精神的最好写照。当我们觉得四面楚歌走投无路的时候,感到周边社会是满满的恶意的时候,想想自己就是那棵野草,一定能够生存下来,一定可以从逆境中寻找到无穷的能量。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会如此想,我们的国家将充满着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中华民族历史上多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每次我们都在逆境中奋发乃至重生,如同野火烧不尽的野草,如同火中涅槃的凤凰,才让我们历经五千年而屹立于世,成为世界唯一不断的文明。
   第三联是写古原。远芳和晴翠分别从嗅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古原上的草,合两个主题为一。整联更是写了古原上的旧道和城池。野草遮满了道路,一直曼延到荒废的城池边。柔弱的野草与坚固的道路和城池是无法相比的,然而无数野草焕发出的生命力,却直接淹没了古道,而且已经和城池连为了一体。看到白居易笔下的草原,会不禁让人想到老子笔下的水。水是至柔的,可当水汇成巨流,又是至刚无可抵挡的,不就是白居易野草侵古道的含义吗?至弱胜至强,柔能克刚,这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编写《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认为这首诗是政治隐喻诗,野草比喻奸佞小人,城池比喻朝廷,古道比喻正人君子,这句就是说朝廷奸臣当道,掩盖了正直的臣子。诗无达诂,蘅塘退士怎么想是他的事,不过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十七岁的少年,写出这么有隐喻的政治讽刺诗,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其实即便后来白居易已经身居高位,开始倡导新乐府运动,敢于直面抨击社会上不公平的政治现象,他都是直抒胸臆,从来没有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示。一个强调作品要老妪能解的诗人,自然对隐喻是不感兴趣的。
   最后一联是写送别。还是紧扣了楚辞中的意思,用草的茂盛比喻思念的绵延不绝。不过,楚辞中说的是王孙不归,表达对离人的思念,而白居易演变为送别时的思念,这还是因为赋得诗的要求决定的。
   三个主题的赋得诗,已经是这类诗歌的天花板了。白居易巧妙的用古原上长草,草的茂盛又象征着送别将三者联系起来,并首句总括,后三句分写。由于紧扣住草的意象,全诗浑然一体没有割裂感。不过,毕竟是应试作品,总不比随心所欲的作品。这首诗,诗歌主题太多,尽管白居易已经尽力融合了,还是无法突出重点。其实,很多人只知道这首诗的前四句,也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精华就是写草,写出了草茂盛的生命力。换句话说,如果该诗只有前四句,也许是更优秀的一篇作品。
   七绝一首,记草原行:千里寻边赴草原,阴山南北两重天。如今汉蒙齐发展,盛世华章万古传。

共 24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这篇赏析视角独特,文笔细腻,既立足诗歌创作背景,清晰阐释“赋得诗”与唐代科举的关联,点明“古原”“草”“送别”三题融合的创作难度,又借“长安居,大不易”的典故,勾勒出白居易年少成名的文坛逸事。吴老师在解读中,深入挖掘诗句内涵:从“一岁一枯荣”观照自然与人生的周期律,以“野火烧不尽”提炼出贯穿古今的“野草精神”,更巧妙链接高适诗风、鲁迅《野草》与《当幸福来敲门》的现实案例,让古典诗意与当代精神共振。对蘅塘退士“政治隐喻”说的理性辨析,以及“前四句更显精华”的独到见解,尽显解读的客观与深度。文末七绝以草原今貌收束,古今对照间为诗歌增添时代注脚,整篇赏析兼具知识性与感染力,为读者读懂这首经典提供了全新路径。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5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0-24 14:02:43
  吴老师的七绝是个小收尾,很棒,写现在去草原看到的景象,阴山两边不一样,但汉蒙一起发展,挺好的,算是跟古诗里的 “古原”呼应一下。感谢赐稿征文!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