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红】世界上是否存在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散文)) ——刘震云星空演讲之一
刘震云在星空演讲中,就“世界上存在不存在一句顶一万句的话”的主题进行了阐述。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这个问题。
他说他有三个人生导师。他的老家是河南省延津县王老乡西老庄村。在他13岁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一个人生导师——他的舅舅。他的舅舅个子特别高,所以有个外号叫大个儿。其实,他的舅舅在他们村是个赶马车的,还是他们村到外边世界走得距离最远的人,竟到过他们县城。
他就问舅舅县城怎么样,舅舅说:“楼高些,人多些。”谁能想到,在牛棚里,在牛马的吃草声中,舅舅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一课。
舅舅问他:“你觉着自己聪明吗?”
他说:“舅,我肯定不聪明。”
舅舅又问他:“你觉着你傻吗?”
他说:“舅,你一言我一语,我也都搭上了,证明我也不傻。”
舅舅解释说:“世界上怕就怕这种人。如果是个聪明人,一辈子会生活得很幸福;如果是个傻子,也会生活得幸福。像你这样既不聪明又不傻、不上不下的人,在世界上很麻烦。”随之就又问他:“你想过将来娶媳妇的事儿吗?”
他说:“舅,我13岁该不该想?”
舅舅说:“如果13岁还不想的话,你就是一傻子。”
他说:“我想。”
舅舅说:“你想,但照你这样既不聪明又不傻的状态,你只能找个小寡妇。”
他说:“舅,我13岁就跟一个小寡妇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心不甘呐!”
舅舅说:“要想娶个正经媳妇,离开这个地方。”
他说:“舅,我要离开家,想家怎么办?”
舅舅说:“你没有离开家,怎么知道想家呢?在这个村里,你最大的前途,也就是跟我一样赶马车;离开这个地方,你可能就会有另外一种人生道路。”
听了舅舅的话,刘震云15岁时,通过父母虚报年龄的方式,便离家参军——身高优势帮助他通过了征兵体检。退伍后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他,遇到了第二个人生导师——他的另一个舅舅。这位舅舅是个木匠,脸上有点麻子,大家都叫他刘麻子。刘麻子的木工活儿在方圆四十里做得最好,渐渐地,周边四十里内几乎没了别的木匠,只剩刘麻子。所有同行都觉得刘麻子“毒”,所有顾客都觉得他的木匠活儿好。
有一次,刘震云跟刘麻子在炉边攀谈,就问:“舅舅,所有同行说你毒,所有顾客说你好,你到底是毒还是好呢?”
刘麻子说:“人说你毒和说你好并不重要,问题是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好木匠。”
刘震云追问道:“那你是怎么成为好木匠的?”
刘麻子回答:“无非别人打一个柜子花一天,我花三天而已。但只花工夫,还不能成为好木匠,关键是我喜欢木工活儿,喜欢刨子花发出的那种味道。可光喜欢也不行。”
刘麻子又解释道:“我每当看到一棵树,比如松树、柏树,就会想‘如果这给一个闺女打一副嫁妆多么好’;当我看到不成器的杨树的时候,我就会想‘这只能做个小板凳了’。”
讲到这里,刘震云掷地有声地总结:“这个舅舅告诉我跟孔子一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做你喜欢的事情。”
这句话点醒了刘震云,当时已是中学教师的他,放弃稳定工作去追文学梦,随后参加1978年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但进入北大后,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圆文学梦,这时便遇到了第三个人生导师,也是他最大的人生导师——他的外祖母。
他的外祖母在年轻的时候,是方圆四十里的“明星”。刘震云不无幽默地说,她的名气相当于国际巨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安吉丽娜・朱莉,但外祖母不是演员,而是常给地主干活。外祖母身高一米五几,家乡在黄河岸边,黄河滩上的麦子田有三里路长。她每到一个东家,割麦子时“领头镰”的人——好比首席小提琴手——一定是外祖母。当她把麦子割到三里路尽头时,一米八几的大汉只能割到田地中间。
有一次,刘震云跟外祖母在炉边闲谈,问:“为什么你割麦子比别人割得快?”
外祖母说:“其实我割麦子并不比别人快,只是因为我只要俯下身,就不直腰。你直第一次腰,就一定会想直第二次、第二十次;在别人直腰的时候,我割的速度就稍微快了一些。”
接着,外祖母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个笨人呐。”她用这句话告诉刘震云,怎么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在这三位导师的点拨下,刘震云抛开虚荣、埋头创作,写出了《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温故一九四二》等经典著作。当他回首自己的文学路,终于想明白:“世界上存在不存在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呢?肯定存在。但它不是每天都存在,也一定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危机解密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话。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在人生道路和民族道路的拐点上,总有那么一句话,改变了你的人生和命运。”
2025年10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