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接单风波(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接单风波(散文) ——疫情防控的“点长”记忆之三


作者:明镜亦非台 进士,8514.3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发表时间:2025-10-25 09:18:36

纵观隔离点的第三天,在陆续接收了零星隔离对象和迎接了几波次的检查指导之后,对如何运行好隔离点如何扮演好点长角色,我初步有了概念和心得体会。
   当天晚饭后回到房间,因为有了前一天晚上被市防控办抽查的经历,大约晚上8点的时候,我请联络员把隔离点当前的数据家底先行摸清,然后把它记在本子上,接着就静静地等待“8”字头电话的响起。到了接近晚上9点的时候,手机依然没有动静。我还在想大约今晚不会有抽查了吧。不料这个念头才刚刚萌发,手机就很应景地响了起来。我细细一端详,依然是昨天的那个电话。接通后,对方依然再次自报家门市防控办,然后直截了当地通知我,根据市里的统一调度,将由我们这个隔离点承担兄弟某县市100人的隔离任务(从刚刚的摸底看,我们这个隔离点确实还空了100来个房间,大数据的作用这次算是真正发挥了),调度单马上就会下达,具体的要求该兄弟县市防控办会和我们对接。
   事关重大,撂下电话后,我又和县防控办的分管领导作了通报。他表示县防控办已经接到市里的正式调度单,因为该兄弟县市的某个街道今天刚刚确诊了一个病例,由于该病例从事的生产性工种的缘故,与之相关联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众多,已经在该区闹得鸡飞狗跳了。那边已经容纳不下,对照全市防控一盘棋的要求,我们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很快,该兄弟县市防控办负责人的电话就过来了,在简要表达了对我们提供隔离场所的谢意之后,开门见山地提出他们这次共安排99人分乘4辆大巴前来,预计要凌晨以后抵达,具体的工作各业务科室正在衔接。电话中,我还捎带着问了一句对方来的是不是都为次密接人员,对方貌似很理解地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坚定地表示密接人员由他们想办法在自己辖区内找地方隔离,不给我们增添更多的麻烦。
   突然接到这样一个任务,我的神经一下子紧绷起来,正要给联络员打电话,不料他已经敲门进来了。他告诉我说,已经和几个组特别是医务组与后勤组的负责人碰头作了商量并进行了分工,对方负责隔离人员运送的总经办人也已经接上头。前期准备已经就绪,就等着他们过来了。他让我先休息,等这批隔离对象快到的时候,他再来叫我。于是,我见缝插针地眯了会。
   等到联络员再来敲门叫我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地擦了一把脸,戴上口罩,便和他一起乘电梯下到酒店的一楼大厅。又从大厅大门拐出,通过硬隔离所设置的临时门,来到硬隔离设置的外圈,这里正是酒店马路旁的临时停车处,一会儿运送隔离人员的大巴将会在这里进行停靠。根据隔离人员进隔离点的指引要求,隔离人员会从酒店后侧的专用通道进入,不会和我们正面相逢。我看了一下时间,正是凌晨2点左右。
   街面上静悄悄的,偶尔会有一两辆车驶过,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刺耳。临时停车处靠近酒店人行道的一侧,是一溜排电杆。其顶部的照明灯发出淡白的光芒,直直地照射在地面上,和电杆稀疏的倒影混杂在一处,更觉寂寥。一阵风吹过来,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我和联络员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下意识地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在我们抽了两颗烟之后,不远处的大街上闪光灯亮起,远远地开过来一排大巴。应该就是这波隔离人员吧,我正想着,联络员的电话响起。果然,来自兄弟县市区的隔离对象已经抵达。这一排大巴总计四辆,在停稳之后陆续开门。随后就见身穿白色隔离服的跟车民警和驾驶员下车,紧接着车门又陆续关上,显然在等我们这边的接收工作人员前来引导。我远远地望见跟车民警和驾驶员甫一下车,就靠在附近的电线杆或人行道树上,掏出香烟吞云吐雾起来。淡淡的烟雾,在隔离服和灯光的映衬之下,有种莫名的怪异。
   大约几分钟后,随着隔离点负责接收引导的医务人员的到来,四辆大巴依次开门,隔离对象开始有序下车。因为发现病例的地方在厂区宿舍,所以需要隔离的大都是工厂的工友们。估计是隔离的通知下得比较仓促,所以这些隔离对象的着装五花八门。平时讲究一点细致一点的还好,着装较为整齐也注重保暖。粗放一点的就很随意,甚至还有个别人穿短袖穿拖鞋。带的行李也是各种各样,一部分带行李箱,一部分带旅行袋,夸张一点的则随手提拎着塑料袋了事。看着这波隔离对象在苍茫的夜色中渐次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突然有点悲怆的感觉。又看了下时间,已接近凌晨3点,便返回房间补觉。
   因为有了半夜的这个插曲,所以在隔离点的第四天就起得稍微迟了一些。随着兄弟县市这一波近百人的接收,我们这个隔离点的房间使用率一下子提升,接近了饱和。这样也好,总体上算稳定了,市防控办也不会再打我们这个隔离点的主意。这样想着,感觉很安逸,甚至在倒推撤离隔离点的时间节点了。根据对方的说法,这波隔离对象属于次密接,那就是7天的隔离时间,前后算算,大概10天左右可以结束点长的使命了。因为对自己的撤离有了比较明确的预期,所以想想还是蛮开心的。
   中午时分,在将要吃饭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发现医务组的一位小护士眼眶发红,貌似在暗自垂泪。咋回事?正在奇怪间,我手机上的微信突然动了一下。仔细一看,却是我们这个隔离点所在属地乡镇街道分管疫情防控的领导发过来的,云“听说你们这个点有情况”。一头雾水的我正要拨电话过去细问,却见联络员走了过来,苦笑着告诉我说,刚刚从市防控办传来准确信息,因为检测结果的滞后性,在半夜里送我们这儿来隔离的对象中,发现了1例确诊病例。县防控办应该也知道了,估计很快就会有一系列举措跟上。这个时候,我才把小护士的异样表现联系起来。原本感觉比较遥远的确诊人员,突然一下子具体地出现在了自己的身边。不管理论还是实践,我们这个点的工作人员的风险系数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几个层级。连医护人员都不够淡定,何况我们呢。我心里忐忑却又不能过于表露,尤其是自己还挂着点长这个名头,自乱阵脚显然是不行的。
   这时,县防控办分管领导的电话也跟了过来。许是为了缓解我们的紧张情绪,在讲述“确诊暴雷”这个事时,语气中带着些戏谑的味道。随后,又提了几个需要“严格”的注意事项,即严格按流程做好确诊病例转运和环境消杀,严格按指引作好核酸筛查,严格作好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毕竟之前也有些交情,在结束通话时他还加了句“兄弟多多保重”。放下这个电话,我从联络员那里了解到,这个确诊病例在第三辆大巴之上,那首先意味着这辆大巴上的同行者全部从次密接变成了密接。而后面跟着的第四辆大巴上的隔离对象,按照行走路线和空气接触的判断,估计也要从次密接升格为密接。我暗想,这下好了,我们这个隔离点一下子就有了40多个密接对象,隔离的时间自然也就从7天调整为14天了。
   此后个把小时里,我还先后接到了其他若干隔离点点长的慰问电话。说实在的,越是这样,我的心里越不是滋味。可这种未知风险的感觉又不能和家里特别是老婆去倾诉,一是没有实质意义,二是多几个人担心徒增烦恼而已。于是,我就这样自我憋屈着,别提多别扭了。这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下午,直到睡前浏览了几个小时的手机之后,才在睡梦中慢慢消散。
   曾经有种说法叫“今天再大的事,到明天就不是个事”,大概的意思为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在隔离点第五天开启的时候,我充分地体会到了这种说法的“心灵鸡汤”功能。虽然有前一天确诊病例“暴雷”的惊魂时刻,但随着一系列后续处置有条不紊的展开,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没有再出什么插曲。更重要的是,根据医务组一位参与过多次隔离任务的医生的科普,毕竟疫情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毒株也经历了好几代的更迭。用最直白的理解,每一次更迭就如白酒兑一次水,越到后来浓度就越低,对人的伤害自然大大降低。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奇怪,如果这种说辞是从一般人的口中说出,其信服力自然不高,但出自专业人员口中,就一下子起到了心灵抚慰的作用。于是,对于我们隔离点出现确诊这一现状,各组的工作人员已经能够坦然受之了。这种质的改变对稳定军心相当重要,以至于在随后传出我们隔离点又出现第2例确诊且因该确诊和爱人同房隔离大概率会有第3例确诊的劲爆消息时,其实际的冲击力却比首例确诊病例得以确认要小得多。这个传闻很快“实锤”,该夫妻俩一前一后被确诊,随后被送往省城的专门医院隔离治疗。另据进一步了解,该夫妻俩来时在第一辆大巴就座。这样一来,前两辆大巴的隔离对象又从原先的次密接变成了密接。总而言之一句话,因为有了岔开确诊的3个病例,这波兄弟县市的隔离对象统统成为了密接。承接了近100位的密接数量的隔离任务,这在全县目前正在运行的各个隔离点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苦中作乐地想想,拔了头筹,还是很有辨识度的。正因为有了这个看起来很繁重的密接隔离任务,接下来的时间反而显得很有规律了,只要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管理即可。细化到我自己身上,每天主要不外乎“早餐、碰头、中餐、闲聊、晚餐、例会、就寝”等这几个环节,感觉生活都变得不用动脑筋地机械起来。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不能走出隔离点,只能围着隔离点的内侧走几圈,锻炼的机会严重不足。后来想想,我们在隔离他人的同时,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被别人隔离,这种意境和卞之琳的那几句“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这波隔离对象体量大且看起来比较复杂,出于更好安抚隔离对象以及协调相应工作的需要,在发现确诊病例的次日,对方区县市还专门派了一位工作组成员过来协助我们工作。随后发生的一件趣事,间接证明了这个举措并非毫无必要。
   对方工作组成员过来第二天的中午,正是快要吃饭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座机电话。接通后对方自报家门,是属地派出所的民警。他告诉我说我们这个隔离点有个隔离对象打“110”报警电话,说他因为被隔离,家里养的一条狗没人照顾要饿死的,这条狗他养了多年,很有感情,就如同他的家人一样,现在既然狗要死了,那干脆他也不想活了,想要跳楼。虽然大概率只是说说而已,但他既然打了这个电话,隔离点还是要做好安抚工作,不然也会有些后遗症。我放下电话,找联络员了解具体情况。原来,该隔离对象在隔离的第二天就在临时组建的微信群里表达了狗要饿死他很难过希望属地帮忙照看之类的诉求,但因为这个群很大,各种诉求五花八门,没有人理睬他,所以他隔了一段时间后来了这么一出。联络员告诉我说,他已经让医务组的在上门采集核酸的时候和这位老兄交流过了,告诉他会把情况向上反映,情绪看出去还是平稳的。正好,对方工作组有人派驻。我和联络员与他商量,请他以电话形式对这位老兄再安抚一下。处理类似情况他还比较有经验,电话接通后先自报家门是隔离对象所在区县市工作人员,表示已和属地乡镇街道联系,让他们安排社区人员上门查看,不会让狗饿死的。电话刚打完,安保组的警官走过来和我说起这个奇葩报警的事,因为他们内部也有联动,我表示已经跟进处置,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后来再进一步了解,自从对方工作组打过电话之后,该老兄已经恢复如常,再没出什么幺蛾子。
   至此,因接了这波意料之外的“大单”所带来的种种生理心理震荡,总算平稳地告一段落。
  

共 43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接单风波》这篇散文讲述了“我”在疫情期间的工作经历。详细记录了“我”在隔离点工作的起起伏伏,经历的风风雨雨。从初步熟悉运行到深夜接收兄弟县市99名隔离对象,随后因出现确诊病例,隔离对象风险等级升级,工作人员面临更大挑战等等,期间还处理了隔离者因担忧宠物而报警的插曲,最终各项事务渐入平稳。散文以时间为线索,用夜半接收、病例突发等点点滴滴的具体事件,展现隔离点工作的复杂与压力,在平淡的叙述中凸显基层防疫人员的坚守与应对智慧,还原了特殊环境下工作的真实状态。散文具有时代特征,展示出防疫人员爱岗敬业精神,令人敬仰。散文贴近生活,给人回忆,基调向上,充满正能量,给人向上的力量!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10-25 09:19:17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0-25 20:27:53
  谢谢文友阅读。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10-25 09:19:57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0-25 20:28:29
  以文会友,多多交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