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秋到河畔芦花白(散文)

编辑推荐 【云水】秋到河畔芦花白(散文)


作者:邢松 布衣,21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发表时间:2025-10-26 07:26:43
摘要:虽然在这几十年里,农村的老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次回到老家,原本长在河边滩地的那片片芦苇都已消失得了无踪迹,但那曾经芦花烂漫的日子,那花絮飘舞的时节,仍会成为我久远的记忆。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又想起了停在地下车库的自行车。心里在想,骑着爱车,游逛古淮河湿地生态公园,健身的同时还可一路欣赏秋日的美景,岂不快哉?于是便收拾停当,骑上它沿着古淮河南岸的大同路一路向东,不一会儿,就到了古淮河生态公园。不料,刚骑到公园门口还没来得及下车,就迎面过来一位保安加以指止,并说里面不可骑行。也罢,我只得扫兴地掉头离去,继续沿着马路往东,准备绕过公园沿着河堤一路骑行。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恰巧,公园东边不远处的河滩上,偌大一片芦苇丛林映入眼帘,那清雅飘逸的芦苇在夕阳的余晖下随风摇曳,洁白柔顺的芦花也随之曼舞轻扬,像是铺写在河滩上的一行行诗句。提到诗句,忽又让我想起《诗经》里面有首诗篇叫《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此浪漫而又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一蒹葭,它不正是眼前的这一片片“芦苇”么?在这草木枯黄、百花凋零,大地一片萧杀的秋冬交替时节,人们在赞美着漫山红遍的枫叶、欣赏着遍地金黄的银杏叶落时,不知道有谁还会注意到这河边一片片、一簇簇芦苇?是的,芦苇它不像枫叶那样红彤彤地耀人眼目,也没有银杏的叶儿那么金灿灿地迷人。然而,在这“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的萧萧秋色中,看着河畔随处可见的芦苇在暖黄的夕阳下随风起舞,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家门前的那片芦苇荡,从而勾起了我对这一往事的深深眷恋。
   小时候,老家门前有条弯弯的河。河水连通着盐河,它潮起潮落,陪伴着我整个童年时光。长大后,当年常在一起玩耍的同伴也常常会忆起那段快乐的日子。就在门前那条河的河滩上,除了青青的杂草外,就是以芦苇、蒲草具多。每到春天,芦苇抽出嫩芽继而伸出绿叶,则让河滩一片青绿,远远望去,整个河滩像是一片青纱帐。芦苇与水为伴,群聚而生,剑叶细长盈绿,飘逸俊秀。每每走近河滩,那种独特的温润香气则会扑鼻而来。到了炎热的夏天,伙伴们则会常常下到那条河里去游泳。每每如此,当然不会忘了趟进门前河滩地的芦苇荡,在那茂密的芦苇菖蒲间,四处寻觅着隐藏其间的水鸟窝,赛着比谁掏的鸟蛋多。到了深秋时节,秋水清浅寒凉,河滩地的芦苇,离水很高,裸露出纵横交错的根须。细长的一根根芦芉,撑起一蓬蓬洁白轻盈的伞状芦花,在秋日的阳光下闪动着迷离的光芒。微风轻轻拂过,伴着“沙沙”声响,只见芦苇轻盈摇摆,翩翩起舞。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门前河滩地的对应人家,每到冬天的冰冻时节,就踩着坚硬的冰层,将枯萎金黄的芦苇砍倒捊去枯叶,收拾成捆,待到逢集时推到街上去叫卖,留给手艺人去编柴席。那时,人们除了没有填饱肚子的食物外,寒冬腊月愁的就是没鞋穿,于是,用芦花围成的木屐和茅窝,便是人们度过数九严寒一整冬的最佳办法。在那昏暗的煤油灯下,已记不清父亲用了多少个夜晚,才将那既柔软又保暖的芦花和细细的麻绳混编起全家每人一双的木屐和茅窝。要知道,那可是当年的真正手工活,除了佩服父亲当年的手巧外,还得真正理解父亲他对家人深深的体贴和关爱。后来,每每看到河边的芦苇,都会不由自主的起小时候穿过的茅窝和木屐,想起了父亲编鞋的曾经过往。
   一年四季,芦苇就这样以它不同的姿态和丽色,伴着我们童年的欢声笑语一起淹没在夕阳的余晖里。
   我自打工作就离开了老家,离开了老家门前那条弯弯的河,离开了那片河滩地蓬勃生长的芦苇,但随处生长的芦苇,它却从未离开过我的生活。在我居住的城市里,无论是盐河、古淮河、里运河、大运河,还是境内的湖泊池塘、钵池山公园,只要是有水的地方,芦苇可谓随处可见。而且,每一年的端午节,我们吃粽子的粽叶,就会让我不由自主想起老家河边那片摇曳生姿的芦苇,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虽然在这几十年里,农村的老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次回到老家,原本长在河边滩地的那片片芦苇都已消失得了无踪迹,但那曾经芦花烂漫的日子,那花絮飘舞的时节,仍会成为我久远的记忆。
  

共 16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芦苇的精彩散文。这篇文章以秋日骑行偶遇芦苇为引,缓缓展开一幅跨越时空的情感画卷。其核心主题围绕‌乡愁与记忆的永恒性‌,通过自然意象与生活细节的交织,传递出对逝去时光的深切眷恋与对故土变迁的复杂感慨。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芦苇的四季风姿,如“青纱帐”般的春绿、“沙沙”作响的秋舞,将自然景物升华为童年记忆的载体。这种对芦苇的赞美,实则是对纯真岁月的温柔追忆,情感基调温暖而充满诗意。文中反复提及“老家门前那片芦苇荡”的消失,以及“父亲编鞋”的旧事,在物质匮乏年代的家庭温情与当下乡村巨变的对比中,流露出对传统消逝的淡淡哀伤。这种怅惘并非激烈,而是如秋日余晖般绵长,令人回味。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淡淡的云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10-26 07:29:32
  作者通过“掏鸟蛋”“穿茅窝”等童年细节,将乡愁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使情感真挚而具象。例如,父亲在煤油灯下编鞋的描写,不仅展现亲情,更暗含对朴素生活智慧的崇敬。感谢习。邢松老师支持云水。
淡淡的云彩
回复1 楼        文友:邢松        2025-10-26 14:35:10
  感谢云水禅心社团录用本人拙作,有烦云彩社长亲自编辑并撰写这么精彩的编案,不甚感激!您的留评精妙、精当,让人暖心!我在远方向您问好!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10-26 07:33:32
  芦苇作为核心意象,既是自然景物,也是记忆的“路标”。其“随风摇曳”的姿态,暗喻时光流逝中记忆的脆弱与坚韧;而“芦花飘舞”的画面,则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意境优美动人,让人共鸣不断。富有感染力的佳作,再次欣赏学习。祝老师秋安笔丰,佳作连连。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乡笛        2025-10-26 19:43:58
  一篇叙写家乡变化的叙事散文,对过去深切念想,对故土变美的感慨。文章以景抒情,以物寓事,描写朴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好文章,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