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时光】唐代金陵的前世今生(赏析) ——读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
南京,六朝古都,自古风流繁华之地。即便是现在,也是在全国唯独一个和首都一样被称为“京”的城市,可见它的地位之高。然而,一个城市总有自己的兴衰变迁史,唐代的金陵城,给当时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南京,真正作为全国政权的首都其实很短,也就是明初和中华民国一段时间,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地方政权的首都。所谓六朝,是指三国时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又都是繁华之地。究其原因,当时中原政权战乱频仍,而江南相对稳定,所以很多人都逃难到江南,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大开发和大发展。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经济、文化、科技的重心都在江南,江南以一隅之地富甲天下。金陵城,作为当时江南最重要的城市,又兼有龙盘虎踞的地形特色,被称为龙兴之地。然而,盛极必衰,也许金陵太优秀了,所以当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压制金陵的龙脉,对城池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金陵一蹶不振,整个隋唐时期,江南的代表城市逐渐成为苏州、杭州甚至扬州,而金陵则成为怀古慨叹之地,正如年轻时曾经风华绝代艳名远播而又风流多情的美人,如今却垂垂老矣无人问津空留怀想一般。因此,唐诗中的金陵,无非“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之语,悲慨之意十足。
刘禹锡少年时曾短暂生活在南京,后来在南京附近任职。一日,其友人经过南京写了几首怀古诗,刘禹锡看了技痒,便也写了一组五首,称为《金陵五题》。也就是说,他写这几首诗时并没有看到实景,只是凭想象,或者儿时模糊的印象所作。这是古人的本领,大抵情感差不多,只要知道当地几个地名,就能抒发出同样的感受,今人也有如此的创作,比如某地有了什么诗词征文,有人哪怕没去过,也能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写出作品参加,甚至写得很好可以拿奖。这五首诗声名远播,像当时诗界大佬白居易就认为,“潮打空城寂寞回”之句一出,后人便不敢再写诗了,这是多么高的评价!而刘禹锡自己更得意,认为其余几首也不差。事实上也真是,很多人觉得,乌衣巷才是这组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乌衣巷》全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首联对仗极其工整巧妙,朱雀桥和乌衣巷临近,是六朝时期王谢两个大家族的住所地,当时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在朝中位高权重,称为“王与谢,共天下”,更可贵的,王家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一批书法家,而谢家又有大小谢等一批诗人,文运昌盛。可以说,无论是官场还是文坛,无论是雅还是俗,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这两家在当时都是当之无愧的领袖,可想当年此地的风流繁华。然而,作者看到的,只是野草开花,夕阳斜照,再没有高头大马旌旆飘飘,再没有炙手可热气运熏天,再没有迎来送往高朋满座。然而,野草在开花,夕阳在照耀,这并不是单纯荒凉凄惨之景,或者说是荒凉中蕴含着生机勃勃。其实,这才是金陵城的真实写照。南京在隋唐遭受了灭顶之灾,但这样一个后劲十足的城市,安知有没有再度崛起的一天?事实还真是,朱元璋不就建都南京,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统一全国的王朝了吗?其实,盛衰本无凭,衰中蕴含着盛的种子,盛中隐含着衰的风险,这才是社会的常态。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早就看穿了、也看淡了这一切。第二联是名句,也是道尽了历史沧桑的句子。过去王谢家里的燕子,现在还到这里来,只是当时的豪宅现在已经是平民百姓的家了。家族再煊赫一时,千百年后不过是寻常百姓,这些人,也许是家族的后裔,偶尔还会想起祖上的荣光,也许就是后来迁来毫无瓜葛的居民,更是没有一丝感触。不变的是燕子,年年会来,变的呢?自然是曾经的盛世繁华,曾经高堂满座的宾客了,还有谁会来探望这些寻常百姓?世事的沧桑无奈,就在短短这句诗中全盘道出。然而,这句延续了上句的格调,衰落中含有生机,寻常百姓也会有崛起的一天,只要不是荒草萋萋无人问津,就总还有希望。全诗符合诗豪的性格,刘禹锡在政治上也几上几下,但他从不颓唐,甚至还有些傲气,像他有名的《玄都观桃花》诗。所以,他笔下的金陵城,哪怕远不如昔,但也不全是衰落的感慨,而是感慨中有着不屈。
《石头城》全文:“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是南京的代称,但南京又有一个地方叫做石头城,靠近清凉山和秦淮河,就是用大石头砌的城墙,应该是当年为了抵挡外敌所建,城外面的秦淮河自然成了护城河。夫子庙处的秦淮河是自古繁盛之地,此地虽没那么繁华,毕竟通着同一条河,自然也会有船经过,而且城墙上还有驻守的士兵,当然不会荒凉。可刘禹锡看到的场景,却是周边故国风景依然,而人是一个都没有了,只有河水形成的波浪徒劳击打着城墙,卷起浪花也无人欣赏,终究默默离开。这是白居易激赏的一句,也确实道尽了盛极而衰的悲哀。连潮水都感觉到了寂寞,这是怎样一个世界,怎样一个场景!第二联,当年在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依然升起,月光还照进了石头城。明月,会增加孤寂感,但从来都是光明皎洁的意象,只要明月还在,就还有生机,就还有希望。这就是诗豪的境界。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主题自然是感慨昔盛今衰。当然,单纯感慨过去未免肤浅,自然也怀有个人身世之叹,甚至还有大唐王朝家国之叹,这很正常。刘禹锡和柳宗元一样,经历了二王八司马事件后被贬,柳宗元从此感受到了江雪的孤寂,感受到了渔父的避世,基本不再指望东山再起了。而刘禹锡不一样,虽然同样感觉到了世态炎凉,感觉到了今非昔比,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豪情壮志,自己的勃勃生机。这组诗,就明显可以看出诗豪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的价值所在。一首七言,记游明故宫:往昔万岁山呼地,今日布衣游乐园。唯有残石依旧在,栉风沐雨话当年。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