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敏思】 《牧者夜悟》 文 / 深山牧者

编辑推荐 【敏思】 《牧者夜悟》 文 / 深山牧者


作者:情满珠江 举人,5689.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发表时间:2025-10-26 17:22:35

《牧者夜悟》
   文/深山牧者
  
   这世界其实很小,第一次坐火车大约是一九八五年,从祁山县蔡家坡镇到宝鸡。还没有坐美,到站了,准备去汽车站,步行中却碰个熟悉的货车司机,正好同路,异地逢相熟,天大的幸事。一路说说笑笑,到了亭口,上馆子,一荤一素,荤吃啥,忘了,素吃烧茄子,那味道,这辈子独一无二。长武坡头,下面就是长庆桥了,司机段师把车停到路边,说我睡十分钟,你叫我。十分钟到了,我看他睡得太香,就没忍心叫,二十分钟后他惊醒,看表,说你咋不叫我?
  
   新世纪里在班车上,与人说话放肆,对方快下车的时候才知道是不该放肆的亲戚。吸取教训,以后对不认识的所有人言语谨慎,不过也有一次例外,车上人少了,为了打破旅程寂寞,大家都放肆,唯一不认识的一个,问了一下,是长春人,就放心了,有恃无恐。结果,来接她的人认识,同族里的,按辈分是长辈,说是她婆娘。由衷的感慨,这世界咋这么小,相距几千里,东拉西扯,几经周折,都能论上关系,此后,处处语言谨慎,转念又想,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五讲四美”里“四美”中的一“美”,也是传统习惯里的重要礼节,所以,尊人尊己,说话本来就不该放肆。
  
  
  
   后来,放羊了,却升官了,就更谨慎,虽然面对的是羊,自己却大小是个官,所以只喊羊,不骂羊,官只有架子不行,还得有样子。放羊成为专职后,对羊事非常关注,有心无心,无意无意,常听有些放羊的骂羊,口无遮拦,真有些听不习惯,尤其是大人带小孩放羊,大人咋骂,小该也咋骂,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大人小孩都以为那些难以出口的骂人脏话都是好话。这或许就叫言传身教里的“言传”吧?
  
   三句对话识人高低,家庭啥本质,先看小孩。秦腔《三滴血里》有段戏词:“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欲知婆母味,先遣小姑尝。”本来是说刚过门的媳妇为了赢得婆婆的喜欢,动了脑筋后才采取的非常智慧的策略,拓展到社会,用到识人上,同样有用。
  
   盗女若嫁猖男,繁衍的后代,冰寒于水。进入校门,最让人头疼,处理不完的官司,老师若是血气方刚,给点颜色,就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尴尬到难以收场。除了基因这个本质以外,就是家庭影响,是言传身教。征兵、入党、提干,政审是最关键的一环,而查三代,查社会关系,查个人经历,是政审中的主要内容。民间成亲也是如此,论门户,求对应,可见家庭对于个人非常重要。“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非常有道理。
  
   《史记·陈涉世家》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出造反者之口,故意把有说成无,只承认后天努力,否认先天遗传,自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其实“种”是有的,如果没有,哪来的世代忠良,满门英烈?语言文字文明到今天,“种”不再叫“种”,叫“基因”,不过是其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游戏罢了,一个字能说清楚的事,为什么要用两个字?这或许是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白话文给语音增加的一种负担和累赘,所以应该说成是此次运动的一个瑕疵。

共 12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牧者夜悟》一文,以“牧者”为名,行“哲思”之实。作者深山牧者以其独特的身份与视角,将半生阅历沉淀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之中,引领读者从“世界之小”的偶然际遇,步入“为官牧羊”的谨慎自觉,最终抵达对“言传身教”与家族“基因”传承的深邃思考。 文章开篇于旅途,落笔在人间。两次“异地逢相熟”的经历,道出了“这世界其实很小”的朴素感慨。然而,作者的思辨并未止步于巧合的惊奇,而是向内深挖,从中提炼出“言语谨慎”、“尊人尊己”的处世准则,将一次次的偶然,升华为个人修养的必然。 尤为巧妙的是,作者将这份“谨慎”自然而然地过渡至“放羊”这一人生新阶段。一句“放羊了,却升官了”,谐趣中饱含洞见。当他将羊群视为子民,将牧羊视同管理,其责任感便超越了职业本身,成为一种道德自觉。由此,他敏锐地观察到“骂羊”这一寻常现象背后“言传身教”的可怕力量——粗鄙的语言如何在不经意间完成代际的污染。 文章的思辨至此走向高潮与开阔。作者引经据典,从秦腔戏词到《史记》名言,从民间智慧到现代政审,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家庭环境、家风传承对个人品性乃至家族命运的决定性影响。他大胆地将古典的“种”与现代的“基因”概念相联系,并非意在宣扬血统论,而是以一种直白乃至略带偏执的口吻,极力强调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极端重要性,其忧思之切,令人警醒。 通观全文,作者以“牧者”之眼观世,以“夜悟”之心思索,完成了一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人到社会的精神漫游。文字虽平实如土,内里却闪烁着不容忽视的思想锋芒。它提醒我们,文明的火种与粗鄙的习气,同样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悄然传递。这不仅是一位牧者的夜悟,更是一份关于教养、传承与文明延续的沉静而有力的宣言。 好文!推荐共享。《敏思编辑:邓和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