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康成书带(散文)

精品 【东篱】康成书带(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40510.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发表时间:2025-10-27 06:27:18
摘要:书带草,估计没几个人认识,甚至从未闻其名字。它有一个名字叫麦冬草,因为东汉大儒郑玄,这草便有了书卷之气。


   如果不了解典故,“康成书带”这几个字,就像天书,容我先略解吧。
   苏东坡最喜欢两种草,一是“书带草”,一是菖蒲。一个陆生一个水生。“书带草”是隐逸与哲学的精神载体,是一个榜样的象征,一根草,隐含了平凡与高洁的价值观。菖蒲是宋代的“文玩”之草,备受文人宠爱。苏东坡爱菖蒲“十年不枯”,喜欢它“不逢知己不开花”的文化隐喻。他的爱之深,理解之切,无人能比。
   于是,他将书带草植书轩,捧着菖蒲上书桌。而竹却成了这两物的陪衬。原来,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的背后还藏着东西。
   极少诗人吟哦书带草的,苏轼偏爱:“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书轩》)句中的“康成”,是一个名人,即东汉时期的大儒郑玄,其字康成。他是山东高密(属于当时的北海)人,离我所在的荣成不远。而这书带草,不是长在高密,而是荣成的伟德山。书带草是郑玄在伟德山隐居治学的证据,也穿起了他的坎坷人生。
   一种草,一旦沾染了文化气息,它就可与仙草同列比肩了,书带草便是。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我喜欢走进山间收获一个金秋,看山草别秋,观山树落叶,这是很盛大的事情,觉得无论是“别”还是“落”,都是一种特别随性的表达,绝不矜持,也不退缩,任秋色来凋零,凭物性面黄枯。这些年,一直坚守着走向秋山向秋致敬的方式,向一望无际的秋禾致敬,向一株株山草致敬。遍地秋禾熟,山间秋草老。偏有秋草正花,一抹紫色对秋光。这就是不负秋气的“书带草”,这草好多别名,不死草、铁韮菜、沿阶草。细看,草叶如兰,叶片细挑如韮,尺余而不折,故有“铁韮”之称。我的老家叫“麦冬草”。书带草,是因郑玄才有的雅名,带着书卷气。
   我理解“麦冬”这个草名,可能是因为它就像北方越冬而绿的小麦而给名。我觉得叫“沿阶草”,可能是苏轼在书轩庭院发现了它利用价值而得名,它常委身于石阶、沟边、墙角,就像苏轼总难常在“庙堂之高”一样,草的处境,和苏轼的身世颇有几分相似吧。
  
   二
   仲秋时节,伟德山,沟壑边,山坡上,山间坪,多是麦冬草,就像一个画家,只带了一种颜料,泼得紫色淋淋漓漓,紫色带着神秘,让这座道教名山,更显独特的智慧。
   秋花稀,唯麦冬草,颠覆着秋令,野蛮地开着,香味不出山,我卧于花间,深嗅淡雅清香,染一身独特的秋气。
   前四五年吧,我应邀北山杨家村(伟德山中山村)老杨书记,为开发村中“老鱼窠”风景,尽一点文化兴村之力,又遇到这麦冬草。老杨说,这草沾着大儒郑玄的气息,他准备在风景区中建一座“书带堂”。因为当年的郑玄就在附近讲学治经史。老鱼窠是“鲤鱼跳龙门”传说的另一个发生地,书带草是“康成书带”治学精神的长青文物。这都和耕读文化有关,他要深掘这深山僻壤处的耕读文化之根,留住“极东紫气”,有成语“紫气东来”,荣成居大陆极东,他改造了一下。我真佩服他的文化涵养。一个热爱家乡人,总能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种出文化。他说他要给乡愁增加一些份量,不能总是那些古老的农具、炊具和居家用品,没有文化份量的乡愁,久而久之就淡了。于是他就在村中先开两个讲堂,一是“红色讲堂”,传播伟德山早起共产党的革命事迹;一是“康成讲堂”,吸引那些对郑玄文化有研究的人来村讲学,丰富郑玄文化的内涵。
   他的想法很直白,尊重革命史,尊敬古文化史。这是我们今天过日子的底气。他的态度,总是感染着我,让我尊重他。他跟我讲,要把书带草移栽一些在他设计的“书带堂”周围,告诉我,郑玄不喜欢那些没有书卷气味的花花草草。
  
   三
   于是,我就在秋天,专注着“书带草”,从此这个名字成为一个文化符号,看草生怀念先贤之心。
   麦冬草,秋扬紫穗,缤纷绰约,我总是叫它是薰衣草第二,每想起郑玄让麦冬草变成书带草,我觉得又可以叫作“薰书草”。当年,郑玄日授经课,忙碌在落草的杏坛,夜治经史,训诂注疏。他的门人帮他整理经卷,便采麦冬草以束,麦冬草,叶片细长而坚韧,拉扯不断,单片可达尺余,且遇秋不枯,经冬还绿,也许这种意象,高度契合了郑玄的治学精神,郑玄爱之欣喜。称之“书带草”,或许为门人戏称,却成就了一个经典。《后汉书·郡国志四》注引《三齐记》就提及书带草,并有了“康成书带”的固定说法。
   我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当年,捆绑书简的是“韦”(熟牛皮),有了一个勤于研读的孔子,有了“韦编三绝”;至东汉,因郑玄,有了“康成书带”,有了读书人的清雅坚韧之趣。
   自古,我们的古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几乎都和读书有关,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程门立雪……我们不难看出,多少人的专注和自律,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多少人追求重新塑造自我的强大追求。
   据伟德山人说,郑玄当年就在伟德山脉的第二主峰搭茅舍治学讲学,因而这个峰头就被后人称为“古迹顶”,并被民国时期确定为“荣成八大景”之一。古迹顶,何尝不是一个时代治学的巅峰。他遍注群经,集汉代今古文经学之大成,是中国经学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学说被誉为“郑学”,他列“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古迹顶,是用卷帙浩繁的经书堆垒,以书带草捆扎而成,它不是自然的海拔,而是人文的极顶。
   一个真正的名人,一定会给他居住或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笔遗产,郑玄就是这样,让伟德山中寻常一草成为“康成书带”,使一山峰有了怀古的名字,留下的不是飘云浮气的简单风景命名。
  
   四
   一个真正的名人,他所留下的文化种子,总会在后人的心中发芽,“康成书带”就是一粒时光中的不老不腐的种子。
   诗仙李白游修静寺,无视层檐宝殿之美,专注一草一蒙尘的琴:“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题江夏修静寺》)天下寺院作禅意,修静寺里生雅趣。
   诗圣杜甫,直接从书带草上找到精神力量:“林荫杂草稀,圃径甘冬肆。”(《卜算子·咏麦冬》)将此草视为清幽与坚韧的化身。
   诗人刘禹锡更是寻得青草近墨池的天然之趣:“墨池半在颓垣下,书带犹生蔓草中。”(《酬令狐留守巡内至集贤院见寄》)即使不作诗文,也要读书。
   苏轼辗转仕途,终于有一处书轩,便生严谨治学的苛求:“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书轩》)风雨飘摇中,还有一书轩,不读书,荒学问,岂不是虚度!
   伟德山间蓄大风,不凋麦冬引人来。唤来很多名士隐者。举一个例子吧。清初的董樵,就慕名而来,居于伟德山中的王家山,因为这里是郑玄寄居治学之地,摩崖石刻还清晰可辨“石隐”二字,落款是:北海郑玄书。各种隐者,名目很多,都难与“石隐”之心相比。董樵效法郑玄,半生只为“草名书带文章老”。一草胜劝学,书带绕字功。武学有“绕指功”,民间有“绕指柔”一说,由此我给读书人喜欢的书带草之功用造一个新词——绕字功,字如海,一纸装不下,有草缠绕束缚,人生学问做到这般情形,连“著作等身”的说法都要相形见绌的。
  
   五
   有时候读书,感到芜杂,就是随手打开而已,手头多是散文集,看闲书,这种文体最好,不必有什么情节衔接,闲翻漫看,打发时光。
   特喜欢介绍建筑古迹的文章,手头就有《中国江南古镇》和沈从周的《中国民居》《书带集》。我是因冯其庸对他的散文有这样的评价而喜欢:“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写这篇文章,我不能不好好读读他的《天意怜幽草》,他的“幽草”,却不是李商隐笔下的“幽草”,《晚晴》诗句的“幽草”据说应为鬼针草。沈从周的“幽草”就是书带草。我抄引他的这段话——
   我尤其爱这墙阴石隙间的书带草,它谦虚地愿做造园中的配角,因风披拂,楚楚有致。它终年长青,不畏炎热,不怕严寒。冬天,白雪飘在上面,点点有如缀银,而细雨微阳,却又是最宜的生长环境。它适应性特别强,真是无处不宜。过去园林中用它来“补白”,来修正假山的缺陷,花径的平直,正如过去老人家牙齿落后非留上胡须一样,可见世界上有许多道理都是彼此相通的。
   我非常赞赏他的园林建筑眼光。为了填满,什么草不行?可书带草有着无与伦比的草性,不是简单以绿色填充装饰,而是将这种草的精神意趣附着于园林建筑。读完,这哪里是“天意怜幽草”,是书带草入了建筑大师的青眼,甚至他看这草不是草,就像看山不是山,咏诗说“柳垂岛上馆前兰”,兰,即书带草。这种审美,已经不是借风景了,而是情有独钟,可不能以“各得异趣”的评价来简单地看,他特别强调:“因为它的那种温柔敦厚朴素大方的美态,是民族风格的特有象征。”我读懂了,园林建筑家需要的不仅是形式,更要加入人文的内涵,不同的领域,往往是可以连接的,这不仅是思维的开阔,更有一份文化情怀。
   秋雨霏霏,我走进伟德山,带着铁铲,完全是受了沈从周散文的“补白”说法的影响,挖来几株,栽植于盆中,和几盆兰并列阳台花架之上。我想时而看着这书带草,想着郑玄的故事,默念着诗人的句子,一遍遍温习着“书带”散文的意境。每推开阳台门,看见书带草,便觉推门之举太莽撞,怕惊了书带草,便心中拟了楹联——
   一茎高挑花穗飞恬淡紫,仄园漫开叶针溢书卷香。
   书带草,有着人文之气,就不仅活在伟德山,不断南渐,不择沃土,扎根华夏。这草,已象征雅人逸致,与陶令南山之菊,濂溪之爱莲,怀素之蕉叶,东坡之青竹等同列名品。
   濡养一株草,遂成大趣,为书带草带来这个机遇,被人相识,让我生发很多联想。我一辈子读书教学,无大成,唯有经历。小时候,放学写作业,不愿回家,就把门前的大碾盘当作书桌,于是,石头和书本有了联系,那个大碾盘在我的记忆里也有了温度。时光最易散失,却往往能借助一物而留存,而被回忆出来。一寸光阴寄书带草,儿时求学光阴写碾盘。无法类比,却让我找到了一个线索,回忆起来也蛮有味道的。
   文人雅士多寻找自己的精神意象,以草寄意的甚多。而书带草是一个被很多人看上的草,也就声誉漫山野,于庭院也不俗。
   亦俗亦雅,书带草有着“康成书带”之典故,赋予人文的意境,入目入心,雅俗皆爱。
   我从伟德山中割取数根书带草,晾干用以束书一摞,置于书橱,在整齐的书卷之列,多了古朴的样子,因为有了“康成书带”的典故,一橱书,便有了特别的意趣。随时打开书带草捆着的书卷,鞭策自己,如草人生,书卷增气。心存经典意生韧,腹有诗书气自华。
  
   2025年10月2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见过路边的麦冬吗?欣赏过它秋日里那抹恬淡的紫穗吗?或许我们都习以为常,但在作者的笔下,这平淡无奇的草,却非同寻常。一株平凡的山草,因与东汉大儒郑玄结缘,便拥有了“书带”的雅名,从此浸润书卷墨香,穿越千年时光。作者从苏轼的诗句出发,在故乡伟德山的秋色里,开启了一场与“书带草”的灵魂对语。作者漫步于历史与山野之间,看郑玄如何以草束书,将治学的坚韧注入草叶;听李白、杜甫、刘禹锡如何在诗句中与之唱和;感佩一位山村书记如何以“书带堂”延续文化的薪火。这小小的书带草,早已超越物象,成为谦逊、坚韧与文脉传承的象征。它连接着古今,雅俗共赏,也映照着每一位爱书人心中那片宁静而丰饶的精神小院。读罢此文,令人感受到一根草所承载的、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好文,构思新颖,布局精美,文化气息浓郁。作者如一位智慧风雅的向导,带我们走进一座名为“伟德山”的文化宝库,伟德山,真的很了不起,应有“厚德载物”之意。作者于山野草叶间,拾取被遗忘的雅致,重温和品味那份深植于泥土、传承于书卷的“温柔敦厚”之美。作者的文笔一如既往的厚重中见轻盈,令人如沐秋风,又濡染情怀,得到精神洗礼。盛赞才情斐然,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7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27 06:37:18
  该文构思新颖,布局精美,作者如一位智慧风雅的向导,带我们走进一座名为“伟德山”的文化宝库,伟德山,真的很了不起,应有“厚德载物”之意。作者于山野草叶间,拾取被遗忘的雅致,重温和品味那份深植于泥土、传承于书卷的“温柔敦厚”之美。作者的文笔一如既往的厚重中见轻盈,文化、历史气息交织,想象恣肆无垠,美文养眼润心!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深秋吉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7 10:21:33
  在华夏大地,可以说,每一寸土地,都载着厚重的历史,有着精彩的人文故事,只是太多的都被掩埋在厚土之下。就像罗老师所在的镇江,那也是人文荟萃的地名。我是闲逛和读书得知着书带草的来历,以及郑玄隐居讲学治学的故事。看来,必须不断挖掘,才出东西的。愿做一个好的向导,引导人们去解读文化风景。伟德山,原名是“雾的山”,讹传而有了今天的名字,看来历史也真的在雾团之中啊。书卷气,不同于书呆子气,伟德山深藏书卷气,所以更爱。康成书带这个典故,如果不认真挖掘,还真不知是何意。但愿小文能给读者带来知识吧。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辑和解读,辛苦了。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27 08:56:39
  关于物语,总是被冠以文化之后,变声名远扬。东坡就是喜爱两种草,一是“书带草”,一是菖蒲。一种陆生一种水生,也凝聚“水陆草木之花”的亭亭净植。麦冬,是熟悉的名字,我们这里特指一种药材,估计并非老师笔下盛开紫花的麦冬。麦冬就是书带草,厚物载德,在秋色里厚植花絮,似一双双敏锐的眼睛,一草说文,一草韵神,独特的精气神跌宕起伏,文化在东坡、李白、杜甫的诗韵平仄中散发幽兰之香。一个热爱家乡人,总能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种出文化。更是对乡愁染上颜色,唯美别致。讲堂一遍遍的复古、抚今,使得穿越千年的时光,在一株草的见证下辉煌。满满的精气神,点赞学习大作。问候老师开心快乐,祝秋安!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7 10:29:08
  花语太唯美,好像也干巴巴的,金刚狼老师给这篇写书带草的小文,归于“物语”更恰切了。文学是为物语提供工具的,只有文学才可参透那些物语。苏东坡内喜菖蒲,园中喜欢种植书带草,绝不乱来,周围的竹风轻俏。我们叫麦冬草,开紫花,不知老师说的是否是一物。深究起来,居然那么多的名流,无一不写书带草,不喜欢的。看来是有着文化渊源的。热爱家乡,就是要挖掘家乡的文化,种文化不敢,我只是一个浅薄的文学爱好者,希望能用拙笔好好开掘。很多的经历,想想都与这书带草有关,人生所遇,真的有趣,也难逃出文化的圈子,写文总结出来,留住文化的记忆吧。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27 11:01:57
  说实话,真不知道这个典故。查了下,有多个品种,老师讲的书带草可能是那种开花后类似薰衣草的品种。我看过很多花花草草,每每熟视无睹。伟德山,是老师的福地,一草一木都引发老师情思。我查阅时还在想,能写出这样的深度大作,没有非凡的文史功力,超凡的文字功夫,是万万难能做到的。就是文中的旁征博引,一般作者,即使百度,也未必能查出个所以然来。感佩老师卓越才情,拜读学习,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7 11:15:46
  我也一度认为书带草就是薰衣草,我比较我们这个地方的崂山东坡的薰衣草园所见,感觉还是不一样。麦冬草如兰,兰在山间极少见开花,而书带草每株都有长茎,开紫花。这是秋天中山间最亮的花色。关于书带草,我在文章里写到去北山杨家河杨书记有过一段故事,他要做“书带堂”,所以一直记得。边学边写吧,我的历史是缺项,初中学到一点,高中似乎这门课很弱,很多都是半路读点,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备的历史知识,是很遗憾的。我是喜欢读杂书,记得能引起兴趣的书,不管专业和领域,就买来翻翻。这样来拓宽一下自己的视野。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27 21:58:17
  真不知道“康成书带”是什么意思,老师的文,很深奥,读着品着,也难跟上老师的思维逻辑。世间的物语,五花八门,书带草,菖蒲,麦冬等,陆生的水生的,老师怎么就知道得那么多。读老师的文,感觉进了大容量的知识宝库,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了,祝福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8 12:20:20
  各地都有历史遗存,只是我们的文学挖掘不够。康成书带,是一个典故,来自郑玄在伟德山吟句治学训诂经史的历史。康成书带,有着历史情结和浪漫,我早就想写,只是有些知识不成熟。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忘忧树        2025-10-28 21:19:43
  要说写文不佩服怀才老师都不行,书带草我不是不认得。我们这里叫麦冬,是一种滋阴润肺的中药,有时候也用它止咳和缓解口干舌燥。可我从来就没把它与文化和文人雅士联系在一起过,读了您的散文,让我增长见识了。您那边儿比我这边冷的多,就不说秋安,天寒加衣,照顾好自己。
若非心中有梦,岂会学着飞翔,即使逆光也能认清方向。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9 08:37:35
  老师好!谢谢你给小文的精彩留墨。希望老师在东篱收获快乐的心情,更期待你的投稿。老师说“佩服”,深知这是给我的鼓励,以文字表达生活,让生活更丰满一些,这是我的心愿。几年前知道书带草即麦冬草,了解了那段故事,觉得书带草就是文化的载体,总想写出。的确是一味中药材2,在《本草纲目》种也有叙述和说明。所谓的“风物”,我以为是物上带了文化之风,于是有了内涵,郑玄所训诂的经史,可能很少人看了,但这个典故却是一个精粹的文化符号。谢谢老师对怀才的关心问候。今天是气温有所回升,还算适宜。愿老师注意保暖,远握,问候秋祺,继续期待你的美文。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