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桂峰,凤衔书与墨生香(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桂峰,凤衔书与墨生香(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258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发表时间:2025-10-29 11:55:23

去桂峰前,我在尤溪县城住了一晚。那是个千年古县,是朱熹的诞生地。参观完朱子文化园,我便动身前往洋中镇的桂峰——一个藏在山窝窝里的古村,而非一座山峰。看资料,桂峰被赞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已让我心向往之。
   桂峰古村位于距洋中镇约十三公里的东北山岭之中。车过洋中镇街,便是一条蜿蜒起伏的山路,是柏油路,路况相当好。
   村子在一个大山坳中,山不算高,但足够村里的房宅层层叠叠地铺陈。村子的周边还有一些梯田,层叠着柔美的曲线。
   走进桂峰,就像突然推开了一扇大开合的老木窗,铺陈在山坡上的古屋徐徐展开在眼前,恰如一幅古韵悠然的水墨画,笔酣墨饱又大气。我满怀期待地走进村子,仿若画中人,恨不得将眼前画卷的每一处笔墨——一砖一瓦烙印的岁痕,每一条小巷里的文化,都细细品读。
   从山上流下的溪水,哗啦啦地穿过村子,映照着沿溪的老屋檐,匆匆忙忙地从石印桥下流到村外的山沟沟里去了。
   石印桥其实是两座石桥,因溪中有块方石如印而得名。桥边上有四棵古桂,它们郁郁葱葱,为石印桥笼罩了一片浓荫,平添了几分幽静。
   有意思的是,这四棵桂花树头的石墩分别砌成圆形、半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象征“日、月、书、印”。坐在树下休闲的老人告诉我:“它们的意思是,美景如日月一样永恒,读书方能拥有更美好的前景。”有了这么美好的寓意,所以村里孩子诞生、娶媳嫁女、老人过世等,都要经此桥去宗祠上香,祭告祖宗。
   如此看来,石印桥真可谓承载了古村几百年的悲欢离合,那方“石印”,仿佛为每个蔡氏人的一生,都盖下了一个深深的戳记。
   从石印桥溯溪而上,几十米处就是蔡氏宗祠。
   宗祠坐南朝北,为二进一天井、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院墙就立在溪岸。它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村里首位进士蔡茂相主持兴建,是蔡氏家族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它院门内设门楼,挂有“父子翰林”匾和楹联“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厅堂一进比一进抬高,上厅梁柱漆黑描红,突显庄严肃穆,内悬“进士”“兄弟举人”等匾;上厅檐下的挡水脊,以及下厅和天井侧房的屋脊上,描有一串彩画,多是“二十四孝”故事。
   祠堂如今是“蔡襄家风家训馆”,蔡襄是桂峰蔡氏人的先祖。对于蔡襄,我印象里是那位写《茶录》的书法大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而桂峰人尊崇的“文化先师”蔡元定,是朱熹的挚友与高足,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此刻再抬头看门楼上“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的楹联,心里便明了了——“兰水”指代蔡襄,“西山”象征蔡元定,桂峰蔡氏的精神血脉,就沉淀在这方天地间。
   在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蔡襄九世孙蔡长,见桂峰之地不但山川灵秀,还是云霞仙境,遂在今祖庙处打下了第一根基柱,结庐而居。起初村子叫“蔡岭”,后因蔡氏族人不断在村里种植大量桂树,而改名为“桂岭”。后来也许是蔡氏在科举上的成功,家族兴盛,期望更多的读书人能够“折桂”高升,故雅称“桂峰”。这正是“祖栽桂树香飘万里,山高水长换名桂峰。”
   桂峰蔡氏秉承“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重视教育,形成了崇文尚学的浓厚风气。村里人说,过去村里几乎每家每厝都有书斋,现存还有两座明清时期的玉泉书斋、泮月书斋。据记载,仅明清两代,桂峰村出了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
   我们可以想象,桂峰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村巷里,曾经总能看到手捧书卷的读书人,他们吟诗作赋,把家乡的美都写进了诗词里。故而不难理解,为什么桂峰蔡氏的家谱里,留存着那么多的诗篇。
   桂峰人还受先祖蔡襄家风家训的熏陶和朱子理学思想影响,尊崇忠孝节义,让儒家理学在这里深深扎根,故而被誉为“山中理窟”。
   宗祠后院墙外,一株古桂王耸立路口,枝繁叶茂,形如绿盖。相传树龄已逾千年,树干中空,表皮覆满斑驳的藓苔。因为一位秀才树下喜结良缘的传说故事,它被人们称为“月老树”,树上系着红色的祈愿绸带。
   蔡氏祖庙就在古桂王西侧,它结构、装饰与宗祠类似,但挂有更多的匾额,屋檐似乎更加舒展飞翘,看上去更加大气。
   我从宗祠出来,没走几步就来到了美人巷。石板路蜿蜒着前行,沧桑的红土墙两侧耸立,小巷很窄,宛如妙龄少女娇柔的柳腰。一串串红灯笼悬在巷中,像是美人亮眼的挂饰。漫步其中,会错觉有美人的冷香,但触摸黄土墙,手上沾灰,好像染上的是岁月与时光。
   桂峰村因宅院依山借势而建,村巷也就随之纵向的随坡而上,横向的左绕右拐,没有什么规律,走在其中,倒有曲径通幽的妙趣。有时是两墙裹挟的窄巷,有时巷侧是清澈可见鱼儿的溪水,有时一侧是陡坡一侧是人家的石墙基,当然,有时便是某座大厝。
   在桂峰,还保存着三十多座明清大厝或祖屋。穿行在巷中,不时会与诸如楼坪厅、后门山大厝和石狮厝这样的老宅相遇,它们檐下挂着印有“桂峰”字样的灯笼。
   从溪边的一条小巷进去,一个拐弯,就是楼坪厅大厝。这是一座清代建筑,因地势将大厅放在二楼,故称“楼坪厅”。它的院门门额上题有“绩绍西山”,意为遵奉蔡元定的理学渊源。门额两侧绘有象征“蟾宫折桂”的壁画。主体建筑为二层悬山建筑,两侧各有一排横屋。大厝总体比较简朴,但大厅的檐廊和两侧梁架装饰繁复,雕刻成花草纹样,也像几只翩翩飞舞的蝙蝠。挡水脊上的浮雕彩绘有荷花、菊花、鸟和山居庭院图。
   看来,桂峰的大厝虽形制相近,却善于通过檐廊梁架上的精雕细绘,在质朴中求变化,于规整里见生动,与这山地的气韵十分相合。
   我知道,必须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才可以很好地欣赏桂峰的全貌与恢弘气势。穿过了几条村巷,我登上了凤凰台——后门山半腰处的一个观景台。站于此台,能领略村中传说故事“飞凤衔书”的景况。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传说,一只凤凰衔着一本天书飞到桂峰,然后幻化成这里的山岭,其中祖庙后的后门岭异常突起伸向村子,犹如凤颈;飞檐的祖庙恰似凤首,而两侧山岭也确实如翅般舒展,左右拥抱村庄。天书则化作梯田,一页一页翻开,田里一粒粒稻谷则是书上的文字。
   凤凰是神话中的祥瑞之鸟,而“衔书”无疑是一种文化传承,象征知识、智慧与文明,“飞凤衔书”是对子孙后代文运昌隆的深切期许。
   望着这片依偎在“凤翅”下的鳞次屋宅,黛瓦层叠。这山窝窝,不正是凤凰的巢穴?也难怪,历史上这里进士举人辈出,近现代也走出了多位教授工程师。
   凤凰台下方,一面墙上“中国·桂峰”四字赫然在目,宛如盖在这幅水墨画卷上的朱红印鉴,桂峰自信自己也是一张中国美丽乡村的名片。
   从凤凰台,沿着半山腰的村道,我来到了后门山大厝。它是建于后门山的最高建筑,像是一座堡垒式的山寨。它的护坡用石头从山涧开始垒砌,高达三十多米。登上高高的台阶,是一道面对着村子的石门,门很窄,进入后的石阶坡道也狭窄,像是钻进去一样,拐个弯才到达大厝的院坪。我当时纳闷,难道他们就是这样进进出出?后来才知道,东面才是正门,也是好多级石阶上下。
   后门山大厝坐北朝南,它下方正对的就是那条沿溪的村巷,溪水从门前绕过,然后往下流进村子。
   它是一进一进抬高的,正屋高院坪五级台阶,正厅又高门厅三级台阶。正屋的结构与装饰与村中大厝类似,两侧也是横屋,但它的规模要更加宏大,正厅后面还有书楼和书斋。最特别的是,它屋前的院坪中,左右各有一座门亭,远看像是代表等级尊贵的阙。
   确实,我后来站在它对面的高处远望,它前是陡坡,后是青山,房屋像是悬在半空,屋檐层层叠叠,气势非凡,难怪人们称它是“小布达拉宫”。
   据说,此大厝耗资一万三千两白银,花了十年时间才建成。这里出过文、武举人各一人,秀才七名。还有我钻进去的其实不是门,而是一个可藏匿十人的地洞,叫“孩子洞”,用于躲避土匪骚扰。
   后门山大厝也是一个相对不错的观景处。我站在它的门亭下,山风消散了暑热,蓝天下一朵朵的白云从山顶上飘过,居高临下观赏桂峰村,这只栖息在广袤大地上的凤凰,跃跃欲试地想展翅飞翔。
   对面的西边山岭上,村人也设了一个观景台,同样是俯瞰桂峰的绝佳地点。在这个观景台,能更好地感受到蔡氏祖庙在村庄的核心地位,同时发现有一间书屋在祖庙旁,我却错过了,尤其是逛了半天,代表桂峰书香味的书斋还没逛到。
   从观景台下来后,我从古桂王下走过,踏着狭窄的石路,来到了玉泉书斋。
   书斋并不大,是村里的公共书斋,就像现在的公共图书馆。书斋前有一方小小的荷塘,墙角有一棵桂树。我走进书斋,坐在厅内的课桌前,细细品味这里的翰墨书香。
   书斋就在溪畔,它下方两层高的清代茶楼,也在溪岸。
   “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桂峰曾经是尤溪到福州的一条古官道上最重要的中途站。这座茶楼过去是往来官道上的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及本地居民饮茶、休憩、交流的场所。
   在桂峰山上山下转悠,确实费了一番脚力。走进茶楼,喝杯凉饮解渴驱暑,也正好歇歇脚。我曾看到过一张桂峰的夜景照,在茶楼里舒适了,我心生在村里住宿一晚的念头。
   华灯初上的桂峰,路灯都亮了,屋檐下的灯笼也亮了,张灯结彩,墙上投上了光影,黝黑的房瓦也撒上了暖意,别有一番韵味。找一个临溪的窗子,桌上摆上几碟桂峰的土菜,再来一杯桂峰的土酒,举杯邀明月,该是多么地惬意与潇洒。寂静的夜晚,潺潺的流水声更悦耳,微微的山风更惬意,而桂峰应该是更加地古朴,更加地神秘,引人遐想而梦回那个桂峰繁荣的明清时期。
   桂峰的时光,仿佛是被大山拉住了衣袖,走得很慢,甚至还停滞在明清时期。只是曾经粉白的房墙,被风霜雨雪一次又一次描抹,着上了斑驳,有的如水墨的山水画,有的像幅抽象画,有的似小孩子的涂鸦般潦草。
   逛了一圈,回到石印桥,坐在桥栏上,聆听着溪水的潺潺声,内心好似又一次被净化,愈加地宁静与恬淡。
   桂峰,说它是一个古村落,不如说它是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水墨画;说它是一幅画,不如说它是一本描写天人合一和文明生长的书,书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纷杂,但有山乡的晨曲,有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桂峰“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我想,待到丹桂飘香时,古桂王掉落一地细碎的金粟,石印桥头的四株古桂则将桂花与清溪水酿制成桂花酒,祭祀这里的山神,而山风更是带着桂香穿过美人巷,掠过后门山大厝的檐角,整个村子都包裹在四溢的芳香中。桂峰这幅古老的水墨画卷,再添上一缕沁人心魂的幽韵。
   待到那时,风是香的,溪声是香的,连梦,大概也要被染香了。这缕桂香,仿佛穿越百年的书声,是“蟾宫折桂”理想在烟火人间的温柔回响,也是这幅水墨画卷里活的灵魂。

共 42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古村落”被反复消费、景观化乃至同质化的当下,桂峰却像一坛被山雾与时光共同封藏的老酒,愈陈愈香。作者以“推窗见画”的惊鸿开篇,用移步换景的散记笔法,将“看景”升华为“读景”——读一帧水墨,读一部族谱,更读一卷由山岚、桂香与书声合著的闽中地方史。石印桥头的“日月书印”、蔡氏宗祠里的“父子翰林”、后门山大厝的“小布达拉宫”,乃至凤凰台俯瞰的“飞凤衔书”,都不再是孤立的“打卡点”,而被作者串成一条暗脉:桂峰何以成为“山中理窟”?理学道统、宗族血脉、耕读经济如何在此交汇并持续发酵?文章以“景—事—人—史—思”五重奏层层递进,既写“看得见”的黛瓦层叠、檐廊彩绘,也写“看不见”的精神秩序与人文理想;既让古桂王的月老传说、美人巷的胭脂冷香跃然纸上,又让“蟾宫折桂”的集体心理与“朱门领袖”的理学光芒透纸而出,使桂峰成为一处可居、可读、可思的“文化现场”。更可贵的是,作者始终以“慢旅人”而非“采风客”的姿态入村:在玉泉书斋临帖静坐,于溪畔茶楼把酒邀月,让“沉浸式”体验与“在地性”知识相互激发,从而避开“乡愁消费”的陷阱,完成一次与历史、与山水、与自我对话的“小径重访”。文末那幅“丹桂飘香、满村染梦”的想象,既是对桂峰未来的温柔祝愿,亦是对“记得住乡愁”的当代命题的回应:真正的保护,不是把古村供成标本,而是让它的文化基因得以呼吸、得以生长,在每一次山风过岭、每一次桂子落地时,都能重新激活读书声、礼乐声与市井声的交响。在文字里,读者听到石印桥的潺潺水声,赫然发现“耕读传家”的精神原乡,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传统村落怎样才能在现代性浪潮中活着、火着、香着?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9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29 11:56:19
  以“桂香”为魂,串起山水、厝巷与理学文脉;散记笔法,景中见史,史中见情,百字难尽其幽韵。深度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29 20:17:58
  老旧听说桂峰古村不同凡响,今年暑期终于到福建三明一带自驾游,特意去尤溪县的桂峰村游览了一番。真是不虚此行,一座座古厝,一栋栋祖屋坐落在三面山坡上,十分震撼!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0-29 11:56:47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0-29 20:21:06
  感谢芹芹森老师的辛勤编辑!你精心编写的按语,让本文增色良多。从你的编者按,我感受到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人,同时老师飞扬的文采可见一斑。
3 楼        文友:何叶        2025-10-31 15:27:30
  藏于尤溪山坳的桂峰,并非峰峦,而是一座承载六百年沧桑的古村。石印桥连起悲欢离合,蔡氏宗祠沉淀理学根脉,“耕读传家”之风滋养出进士举人、书香门第。层叠黛瓦如凤凰展翅,斑驳古厝似水墨丹青,这里的一砖一瓦皆镌刻着“蟾宫折桂”的理想。待金粟飘香时,愿与你同赴桂峰,在潺潺溪声与氤氲桂香中,读一页“云霞仙境”里的文明生长。恭喜精品!问好邓哥。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