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忆】枕着花溪湖的晨昏(散文)
一
深秋的清晨,我踩着晨露踏入了花溪湖岸。湖面轻笼着轻纱一般的薄雾,粼粼波光在纱幔后若隐若现,好似揉碎的星子甩落在水底。岸边的丝丝柳条挂着串串露珠,微风一吹,“滴答、滴答”落于湖面,漾开一圈圈涟漪。被惊起的几只水鸟,猛地腾起,翅膀划过水面,溅起朵朵浪花。花溪湖的晨,含着青草与水的芳香,裹着清凉爽心的温柔,悄悄漫进了时光里。
我沿着石路往上步行一段,来到青石铺成的“遇见广场”。莫道君行早,还有早行人,广场上一大群舞者正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不用说,这里已成为她们热爱生活,盛放快乐的一方天地。看过广场旁耸立的石碑碑文,方知花溪湖位于花溪城区核心地带,是贵阳市花溪区重大民生项目,占地一千三百余亩,湖面三百八十多亩,是一处融自然生态、休闲观光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顺着广场往上走,是一座横跨湖面的S型钢架桥,看上去造型独特别致,宏伟壮观。站在桥上,可见湖四周青山环绕,湖边溪水缓缓流淌。越过钢桥,就到了“依依花园”,园中藏着别样生机,木槿缀着几朵迟开的花,剪秋罗顶着艳红的花穗,麦冬草泛着深绿,美得从容又安然,为秋园增添了几分明媚。与之相邻的“栖川鸟屿”“三秋桥”“杉林溪涧”等景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还有位于湖上方的半月型玻璃桥浮于湖面,桥身映入水中,虚实交织,仿佛通往另一个清雅世界。
不知不觉,太阳冉冉升起,晨雾渐渐散尽,花溪湖如出嫁美女,展露出迷人的风姿。你看,湖泊、湿地、栈道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湖水碧波荡漾,澄澈见底,水底摇曳的水草和穿梭于草中的小鱼,清晰可见。阳光洒在湖面,碎成万千金箔,灿若繁星。湖岸边桂花、杨柳、樟树等翠绿繁茂,连同竞相开放的秋菊、玫瑰、葱兰等各色花草,倒映湖里,形成“花浮碧水”的美景,与湖光山色构成一幅悠然的田园画卷。
更为惊喜的是,大桥之下的湖岸边,上百块开园展板分类直立在人行步道旁的绿荫里,一排排法国梧桐的影子在米白色的背板上轻轻摇曳,与展板上的照片叠成一幅流动画卷。在一块块《爽爽贵阳·秀美花溪》展板的光影与色彩中,叙写着花溪七十六年的发展历程和重大变化,把花溪灵秀与故事,一一融入路人的眼底。孩子们画笔似奇妙魔法棒,撷取秀美花溪的斑斓多姿,点亮四季风光,筑就和美生活的《花溪在我心中》幼儿画展,丰富多彩,栩栩如生。还有《写在脸上的幸福》展板上,一张张笑颜里写满了幸福、快乐和美好,体现着灵秀花溪街头巷尾处处是欢笑的脸庞,处处是欢乐的海洋。
展板前,人们或放缓脚步,边走边看,或俯下身子,细读文字。远离故土多年,现居住在四川成都八十四岁的班仕国老人,看着花溪发展的历史留影,万分感慨。拉着我的手说,这些年,花溪变化真是日新月异,越变越美。我回到这里,都找不着回家的路了。正和老人交谈时,被一阵说话声所吸引,回头一看,一群孩子对着展板上的景观画,叽叽喳喳地在湖边寻找画的踪迹。这场景,又构成了一道与山水相融,和谐自然的人文景观。
夕阳西下时,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镜子般的湖面被映照得暖意融融。岸边的灯光次第亮起,柔和的光晕洒在水面,与晚霞的余晖交融,形成一片梦幻的光带。晚风吹来,湖边的芦苇与菖蒲,发出沙沙的轻响,好似大自然在窃窃私语。一对对情侣牵手漫步在杉林间栈道上,影子被拉得很长。三两好友围坐在湖畔长椅,欢声笑语在山水间回荡。阵阵秋风吹动湖水撞击湖岸的声音轻柔绵长,与草从树中的虫鸣和游人的欢笑相融交织,谱成一首温暖的暮色小曲,让人忘却了尘世喧嚣与忧愁。
二
夜晚,临湖楼阁灯火辉煌,湖岸廊灯温柔明亮,所有光亮沉入湖底,化作流动的诗行,好似在诉说着花溪湖建成的不易。2016底,花溪湖就纳入了花溪区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区的重点项目之一,同时还被列入贵阳市示范性公园。随后,花溪湖工地彩旗飘扬,机械轰鸣,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当时,施工方向市民承诺,次年底,花溪湖将全面建成。市民们听到这个大好消息,无不欢欣鼓舞。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项目落地开工不久,新冠病疫情爆发了。按有关防治要求,花溪公园被迫暂缓施工。疫情过后,又因资金短缺、设计调整、施工难度较大等一揽子问题,致使花溪湖的施工单位几易其主,建设过程中总是龙头蛇尾,效果甚微。甚而在后来的三四年间,一直停工未动。人们看到湖内杂草纵生,臭水难闻,都说它成了“烂尾”工程,感到花溪湖建成是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没料到,今年二月初的一天清晨,机械的轰鸣声打破了山谷的沉寂,满载泥土的大货车来来往往往,在尚未成型的路基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车辙。远处的山体旁,几台钻机正在打孔,为湖中栈道夯筑根基。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在工地上砌石垒土,打坑种树。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技术员对着图纸核对数据,精确效准每一个参数。市民们见到这一场景,无不高兴万分,因花溪湖己被列为花溪区2025年的民生大事,又有了希望和盼头。
接下来,人们从早到晚,都能见到烈日炎炎下,不少在工地上来回奔忙的“橘红色”身影。无论晴天雨天,还是节假日,施工从未停歇。他们面对贵阳地区夏季多雨,天气变化无常,施工场地地质复杂等诸多困难,形成“包围式开挖、流水线作业”的高效施工模式,有力保障各节点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人们用汗水与匠心,将生态愿景浇筑进每一寸土地,一个个你追我赶,挥汗如雨,与不远处的青山构成一幅充满信心,充满力量的感人画面。
一路汗水,一路收获。经过施工者近半年多的不懈努力,花溪湖由荒坡洼地变成澄澈碧湖,由杂乱丛生变成栈道蜿蜒,由污水直排变成智慧守护。一个生态旅游、市民休闲、科普教育与运动健身互为融合的都市新地标,终于在九月底全面竣工。当最后一方水土被修整完毕,当长达六公里多的观光车道和人行步道最后一段铺成,当第一汪清水注入湖床,这场与自然共生的建设工程,便完成了最动人的蜕变,为城市留下永续流淌的秀美与诗意。
按照花溪湖建设计划,己竣工的花溪湖公园一期,在祖国七十六周年生日之际,与市民和游客如约相见。开园那天,人们顺着人行道缓缓流动,老人们拄着拐杖驻足观景台,一群群孩童在亲水平台上嘻戏,惊起了芦苇丛中的水鸟,它们掠过粼粼波光,写下了转瞬即逝的诗行。湿地仿木栈道上,一个个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定格下白鹭展翅、睡莲初绽的瞬间,也定格下这满湖生机与人间烟火交织的开园盛景。
三
这还不算,据花溪湖公园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以横穿花溪湖中部的花冠路石拱大桥为界,将公园划分为北部的“情感之湖”与南部的“生活之湖”两大主题片区。北部一期工程刚完工,南部二期工程又紧锣密鼓动工了,计划2026年元旦节前完工。整个花溪湖公园建成后,将融入贵州人文和地域文化特点,呈现古亭、长廊、瀑布、拱桥等多处景致,最终构成一个集生态、景观、养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园。
可以说,花溪湖公园的未来图景正循着“生态为核、功能多元、城湖共生”的脉络徐徐铺展。这座镶嵌在城市中的碧湖,将不再只是单一的景观地标,而是以圈层式布局串联起生态保护、体验娱乐、文化传承与产业赋能的复合型空间,让自然之美与生活之暖深度交融。通过花溪河与花溪湖公园水的连通,串联起周边水系,让未来的花溪湖变成完美的蓝绿生境网络。湖岸的浅滩湿地、水生植物群落,会得到持续有效的循环,变为与人共融的城市“绿肾”。
那天,我在游览中,听导游林静婷说,花溪湖公园不仅免费开放,还会在管理和服务方面,逐步做到精细化和智慧化。将在健身步道旁增设智能移动淋浴房与储物柜,扫码即可享受更衣、淋浴等服务。湖边亲水平台将配置无障碍设施与休憩驿站,搭配智能饮水设备、共享充电宝等便民工具,让老幼群体皆能舒适畅游。沿湖还将增设生态游船、观光车,湖畔露营地、儿童水趣园等体验项目,既保留静水观鱼的雅致,又增添亲子互动的烟火气,让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找到归属感。
随后,林静婷指着建设中的二期项目说,近期,省、市、区相关部门正在将文化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挖掘本地人文底蕴,打造专属文化。昨天,贵州省生态学会在此举办的《生态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木讲坛》刚结束。随后,花溪区将在明年元旦期间,在很快完工的湖岸大广场上,举办《花溪民间演唱会》。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引入研发基地、艺术工坊、生态科普馆等特色业态。同时,也让花溪地区的历史传说与民俗风情,在湖畔文化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除此之外,环湖还将布局特色美食街区与精品民宿,汇集本地风味与文创产品,推出“春赏繁花、夏享清凉、秋观落霞、冬品暖阳”的四季主题活动,形成“白天游湖观景、夜晚休闲消费”的全链条体验,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富民动能。
不用说,未来的花溪湖,是生态优先的绿色秘境,是便民利民的休闲客厅,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更是城湖共生的发展典范。当晨光里的栈道迎来晨练的市民,当暮色中的湖畔响起悠扬的乐曲,当活泼的孩童俯身观察水草间的生命,这座不断生长的湖泊,必将成为承载城市印象、滋养生活诗意的幸福空间,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山水中遇见美好,在烟火里感受温暖。
暮色四合,花溪湖的夜渐渐沉静。我静坐湖畔,听湖水拍岸的轻响,像时光的絮语,又像大地的呼吸。原来枕着花溪湖的晨昏,便是枕着一份岁月静好,那些晨光里的清澈、暮色中的温柔,早已悄悄铭刻心中,成为美好记忆,也必将变成今后日子里最温润、最难忘的念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