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菊展(散文)
观菊展
——岛城秋日的时光絮语
青岛的秋,总带着几分不疾不徐的温柔,而中山公园的菊展,便是这份温柔里最郑重的仪式。自20世纪50年代零星的菊花展陈,到1985年首届青岛市菊展的正式定名,如今它早已与春日樱潮、夏夜灯海并列,成了刻在岛城人记忆里的“三大盛事”。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说“青岛人家里,大抵都有几张不同时期菊展的留影”,这话不假——那些泛黄相纸上,或是孩童攥着糖纸站在菊丛前,或是老人倚着花架浅笑,一张张照片叠起来,便是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的秋日档案。
今天我跟随旅游团来到中山公园。今年的菊展里,“时光照相馆”的布景最是动人。斑驳的展板上,老照片里的菊花与当下的盛放隔空相望,留白处正等着新的故事落笔。有位阿姨举着手机,细细调整角度,要给身旁的老伴拍张照,背景是一圈仿老式相框的菊枝,明黄与深紫的花瓣衬着老人鬓边的霜白,时光仿佛在这一刻轻轻打了个结。听景观设计师孟珂珂说,从5月构思主题到10月布展完工,这场菊宴要耗上近半年时光。原来我们眼前的每一片舒展的花瓣、每一处错落的花境,都是园艺师们用匠心熬煮的秋日甜汤。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本届菊展最鲜活的注脚。“时光院落”里,破旧的木把手推车、锈迹斑斑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还有簸箕里躺着的搪瓷茶缸,都被菊花拥抱着。路过的孙先生驻足良久,笑着说:“这些老物件,一看就想起小时候,配着菊花,格外亲。”不远处的草坪上,画风却骤然鲜活——乒乓菊被巧手捏成圆滚滚的卡通脸,粉的像蜜桃,黄的像柠檬,一群年轻人围着拍照,快门声与笑声搅碎了秋日的宁静。中式菊艺插花展区更见功底,十二生肖造型憨态可掬,海狮翘着尾巴,章鱼舒展触手,连古朴的铜鼎都被菊花勾勒出温润轮廓,让传统菊艺有了新的模样。小西湖边的国风花景最是雅致,白菊映着曲桥,红菊衬着粉墙,走进去便觉恍若入了古典诗画,连呼吸都慢了几分。
菊展早已不只是看花那么简单。“公园+”的理念,让这里成了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天地。“菊韵雅集”区里,青瓷茶具冒着热气,花艺师手持剪刀,正演示如何将菊枝与枯枝搭配出东方禅意,围坐的市民听得入神,偶尔伸手轻触花瓣,动作里满是珍重。太平山绿道旁的“变废为宝艺术展”也很有意思,旧报纸折的花筒插着雏菊,塑料瓶改的花盆养着小菊,既讨喜又暖心,悄悄把绿色理念种进人心。春泥诗社的作品展前,总有年轻人停下脚步,轻声念着“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字句间的诗意与眼前的菊香缠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秋日絮语。
如今的菊展,早已走出公园的围墙。抖音、小红书上,不少“野生代言人”分享着观展攻略:哪片菊丛拍古风最出片,穿什么颜色的衣裳能衬得菊花更艳,甚至连最佳观赏时段的光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园里的园艺市集也热闹,市民捧着中意的菊花盆栽,或是挑几件印着菊纹的文创,把秋日的美好实实在在揣进怀里。若想换个视角,便乘上太平山索道,随着缆车缓缓攀升,脚下的菊海渐渐铺成斑斓的调色盘,不同主题的花景像拼图般错落,风里裹着菊香,远处的海岸线若隐若现,这幅流动的秋日画卷,美得让人舍不得眨眼。
离开时已近黄昏,夕阳把“时光照相馆”的征集箱染成暖金色,里面早已塞满了市民送来的老照片。这些影像会和今年的新照片一起,成为明年菊展的念想。正如设计师所说,他们要的不只是一场花展,更是“为市民留存一份温暖的回忆”。暮色中,菊花仍在秋风里傲然绽放,它们等得起时光,也等得起每一个与岛城秋日有约的人。这场持续到11月中旬的菊展,像一封写满诚意的请柬,邀着更多人来赴这场秋之约,在菊香里读懂青岛的温柔,也留住属于自己的秋日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