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农耕的变迁(散文)
人类农耕文明的变迁,由原始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逐渐发展到精耕细作,到如今现代的智能机械化操作。
而就耕种收获来说,麦客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最早的打工族。每年进入六月,芒种前后,关中就有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们身背“蛇皮”袋、手拿镰刀,一路风尘仆仆奔波。传统麦客多来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耕地有限的地区,如陇东、陇南等地麦客沿铁路或公路进入关中。由于关中麦收自东向西成熟而黄,麦客由关中东部开始收割,边收割边向西运动,最终回到西部地区老家,收割自家麦子,打工收获两不误。
老辈麦客人现在都上了年纪,有时在抖音上偶见他们回忆那段悲壮岁月,仍是满怀深情。当年麦客有人坐火车、坐汽车,但大多步行或爬货车代行,昼行夜宿,渴了喝凉水,饥了啃干馍,困了在城市街道棚下或在农家的屋檐下打个盹,一路辛苦,赶往关中一望无际的麦收田野。关中人对麦客是尊重而感恩的,遇到厚道的关中农家,割了麦,也能吃上碗油泼躁子干面和大白面馍头。麦客出来打工,也算是看了风景,开阔了眼界,又有一定收入。现在好多麦客人回忆起来,记忆清晰,就像我们十年寒窗回忆同学生活,艰苦兵营训练想起战友,下乡知青回忆那段难忘岁月。其实人就是这样,越经历的辛苦付出,往往都能记住,值得回忆,而忘却的是日常过得平常的时侯。
“远也黄,近也黄,遍地麦穗翻金浪,社员们排成行,手拿镰刀收割忙。”。我短暂的农家生活也见识和参与了麦收。“麦黄夏收,绣女下床。”,农村学校过去是有放"忙假"的,帮助夏收。从收割、拉运、堆垛、碾场、凉晒到归仓,无不体现"粒粒皆辛苦"。从牛马、骡拉碌碡、到手扶、小四轮拖拉机碾场,再到脱粒机脱粒,夏收的过程至少要得半个多月,农村人叫龙口夺食,误不得。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在变,农耕方式也在变。如今夏收也不再是难事,收割机开进大田,直接收割脱粒装袋,农家人用不了两、三天夏收就结束了,效率大大提升。
农耕方式步入了机械化,包含耕作、种植、收获、田间管理、排灌、加工、运输等基本用上了机械化,如铧式犁、旋耕机、点播机、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水泵、农产品加工机械、拖拉机等。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关注“三农”事业人越来越多,科技创新给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智能无人机使用,使喷灌、滴灌逐步推广,喷药、施肥智能化,农家锄头锄草、几千年的牛耕马拉已成历史。农耕旧时代的农具如碌碡、木犁、耧、簸箕、木锨、镰刀、锄头等已成民俗物件作为宝贵收藏,供游人参观。
农耕文明发生了革命性变革。麦客也成回忆的名字,只是有时想起还带久久温馨。农家已不是一个传统的农家,青壮年农闲,多出外在城市打工,亦工亦农,改善自己的生活,农忙回到村里,站在自家地边,就完成操作,说是农业工人亳不夸张。
农耕方式的变迁,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而不变的是那片永远肥沃的土地和拥有乡愁的庄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