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念】读三国有感二则(随笔)
(一)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
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辅佐刘禅坐天下,无私心,无野心,位高不自傲,权重不专横,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完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千古流传。在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全都是颂扬的,没有一句贬语。但是我读到“安居平五路”一节的时候,却使我对诸葛亮的忠心产生了怀疑。
北魏曹丕发五路大军同时向刚刚易主的蜀国进犯,引起了新任皇帝刘禅及群臣的恐慌。所有的人都把“如何是好”指在了诸葛亮一人身上。这位汉相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身受刘备重托的诸葛亮此时本应立即出现在朝廷的议事大厅前,压住阵脚,给刘禅及群臣一个定心丸吃;可他却称病不出,使满朝官员大慌其神。派通讯员请不来;百官在府外也白侍候;直到刘禅御驾亲临,方才道出了真相:原来五路大军都平了四路了,皇帝及群臣都不知道。以所谓军事机密为由,调兵遣将都是在相府里秘密进行的。这与曹操、司马懿父子专权时的做法有何区别?书中写刘禅听了相父的退敌安排之后,如梦方醒,很高兴很放心地回去了。
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君可自立为西川之主。”我想这大概不是刘备天下为公的思想,而是对其儿子地位的忧虑:这句话是对诸葛亮作最后的测试。幸亏诸葛亮叩得头破血流,才使刘备死而瞑目了。我想,刘备的这个心事,他儿子不会不知道吧?
这是诸葛亮在刘禅登基后处理的第一件军国大事,似乎是给新皇帝来了个下马威。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诸葛亮并没有目无领导,做到了早请示晚汇报,两份《出师表》便是证明。这一次我也不知道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做的,也许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玄机而虚构的。若真是虚构的,我看倒是叫诸葛亮背了黑锅了。
时势之变,无法预料。有时候,忠诚就是一种负担和包袱。只有鞠躬尽瘁,才不负忠诚之名。
(二)评张飞之死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同生当然不可能,但若同死,除非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突遭了一场横祸,或者商量好了一起自杀,否则也做不到。
就拿刘关张来说,也没做到同死,只不过接二连三地死得挺紧凑。后人称赞他们都是为义而死;我觉得他们三人的死,各有各的教训。尤其张飞之死,颇值得深思。
关羽接替诸葛亮镇守荆州之后,就摒弃了诸葛亮“东和孙权”的战略外交政策,在与东吴的交锋过程中,使局势发生了不利于己的变化,最终战败被俘,死是他的必然前景。
刘备不能冷静地权衡局势,义气报仇心切,结果也是一败涂地,险些动摇了整个国家的根基。羞愤交加,憋气窝火。他的死虽不是必然的,却是自然的。
与两位兄长相比,张飞的死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似乎是属于偶然的。
张飞接到二兄长的凶信以后,痛不欲生,立即请求刘备起兵伐吴,其心情是很正常而自然的。假如刘备即派他率领人马与东吴交火,即使战败了,也不至于被杀。可惜的是,他的战斗还没打响,就提前死在了战前准备上,并且是死于自己部下的谋杀。
他的情节有和吕布相似的地方,但是和吕布相比,他死得更不值。吕布是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加之其自身行为的不得人心,才被部下谋算。而张飞呢,他当时所处的形势可绝对不是那么恶劣。
我想,张飞如果点起军队就去打仗,即使下属与东吴没冤没仇,也能卖命厮杀。出征搞一点声势,也是应该的和必要的,并且也是不会出事的。可是他偏偏要求全军戴孝,每人一套白衣白甲,还得三天之内必须备齐。那时代又没有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上哪弄去?你逼得人家要死,人家还不让你死?
若按张飞的想象,铺天盖地一片皓白,那场面该是多么雄伟壮观。想象归想象,实际归实际。结果没等张飞给关羽戴孝,别人就得给张飞戴孝了。究其教训,是形式主义思想要了张飞的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