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恋】香巴拉并不遥远(报告文学)
四川省援助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工作掇英。
——题记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香巴拉掩藏在青藏高原东部、四川西部的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之中。
香巴拉是美丽的,但又是贫穷落后的。为了使香巴拉真正成为人间天堂,2002年11月,160名优秀中青年,响应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山川秀美、民族和睦、文明进步,繁荣富强的新三州”的号召,踏着先贤的足迹,满怀豪情地奔赴甘牧、阿坝、凉山三州。
他们屹立在毛泽东同志曾经翻越过的夹金雪山之巅,跋涉在朱总司令走过的松潘草地里,奔波在刘伯承元帅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大凉山中,伫立在十八勇士血染过的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内地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播种在香巴拉的每一寸土地上,像美丽的格桑花一样鲜艳着广袤神奇的香巴拉大地。
一、悬在溜索中央的思考
“一个地方改革开放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经济能否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固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程度。”一个援州干部在调研报告里如是写道。据该同志介绍,这个结论是他作为滑溜索的第一个挂职县委副书记,被困在溜索中央,背对滔滔雅砻江水,望着蓝天白云和巍巍横断山雪峰而思考出来的。那是到达目的地的第二天,他与许多援州干部一样,为了早日进入角色,不顾旅途劳顿,便开始下乡调研。颠簸到一百公里外的一个乡镇,看到小学生蹲在地上上课,而教室外就堆放着一根根粗大的木材,问背靠木材悠闲地晒着太阳的木匠,为什么不做点凳子供学生们坐。木匠们说,乡领导没有安排。问乡上书记、乡长为什么不安排。书记、乡长说,山外的对口援助单位已许诺赠送100套学生用桌凳,开春就送来。他叹息一声,前往一个尚未通公路的乡调研,由于饥肠辘辘,体力不支,滑溜索时,便悬在中央。他想歇一歇,再攀爬到对岸。于是,一个疑虑闪现在脑际:
三州有金、银、铜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虫草、贝母、松茸、麝香等独特的中药材资源,有火把节、锅庄舞、康定情歌等别具一格文化资源,在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中有无数个九寨、黄龙式的旅游资源,而三州的大多数县为什么都是要饭财政?专门派出一位副书记或副县长,长年累月地在山外要钱、要物?为什么会坐在金山银山上捧着金饭碗要饭?难道仅仅是交通闭塞的原因吗?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于是,建议县委尽快召开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研讨会。由于初到三州,水土不服,开会的头天晚上他却病倒了。此会是他倡导的,他不能不参加,便举着输液瓶来到会场。同志们见状,纷纷劝他输完液再来。他则毫不在意地说,发完言就去。
他语重心长地讲道:“制约三州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交通的闭塞,而是思想守旧,观念落后。由于长期受‘左’的影响,受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禁锢,思想的解放程度与时代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应该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放在工作首位。组织各类干部走出大山,到内地学习洗脑。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向大家灌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重要性。让大家知道,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得到迅猛发展,关键在于我们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洗礼,冲破了‘两个凡是’‘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桎梏,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就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成果……”
突然,他觉得胸闷气紧,白皙的脸变成了酱紫色。原来是药液输完了,没有及时拔出针头,将空气输了进去。人们七手八脚地将他送往医院,因抢救及时,幸无大碍。
围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援州干部们撰写论文和调研文章二百多篇,相继在各类报刊上登载和各级研讨会上宣讲。诸如“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培育旅游水电两大支柱产业促进黑水经济跨越式发展”“积极建设‘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倾力大造独一无二的‘松潘唐城’”“牢固树立经营理念,把乡城建设成为香格里拉腹心的现代藏文化及生态旅游重镇”等等文章已被受援地广泛采纳和付诸实施。在他们的潜移默化、引导带动下,三州的干部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如何实现本地区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大讨论行列
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更新,为推动三州工作的大创新、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打开了新局面。等待援助单位送来学生桌凳的那个乡的书记、乡长,婉拒了援助单位的桌凳,但恳请援助单位援助建立家具厂的技术人员,援助单位不仅派来了技术人员而且送来了机械设备,一个较先进的家具厂已在雅砻江边诞生了。
二、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来自省供销部门的杨灿明等同志,到达黑水县的第二天便投入工作,去看望一贫困户,送去一些扶贫物资和一头优良种猪。时至中午,该贫困户强留他们用餐。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餐桌上居然发现了新鲜猪肉。此贫困户单家独户,离集镇有十几公里远,这肉是从哪儿来的呢?一问才知,该贫困户是将优良种猪杀了来招待客人们,并说:“招待客人,桌上无肉多没面子。”他们解释说,这头猪是帮其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的。他却说:“猪送给我了,就是我的东西,怎么安排是我的事,你们无权过问!”局外人听了,会感到哭笑不得,而援州干部们听了,则引起了他们深深思考。
横断山中的金秋时节,是令人感动的季节。蜿蜒曲折的黑水河像大海一样湛蓝深邃,巍巍雪山高耸入云,满山遍野的树木被秋风染得像灿烂的朝霞;还有点缀在其中的古朴的藏寨,藏民憨厚的笑容,和游弋在山腰的牛羊,一幅多么美妙生动的高原金秋图啊!但是,杨灿明等人怎么也激动不起来,他们觉得这么美丽的地方,不应该是穷困的地方。仅靠送钱送物是难以使农牧民富裕于起来的,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传授给他们脱贫致富的思路和方法。
经过调研,杨灿明发现,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种植食用菌。便到内地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援,引进了江油市瑞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食用菌研究中心与黑水县科协的合作,达成了在黑水建立科普菌类示范基地的协议。第一期投资100万元,滚动投资200万元,5年内把食用菌科普技术推广全县,建立起“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使种植食用菌技术成为黑水县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
杨灿明去黑水县工作时,女儿刚读小学一年级。学校离他家有五、六公里的路程。他走后,每天接送女儿上学的胆子就落在了年迈的父亲身上,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去挤公共汽车,日复一日,天天如此。有一天晚上,老父亲突然病倒了,不吃不喝还呕吐不止。吓得妻子慌忙将父亲送往医院,又是照片又是打CT,其结果是老血管硬化所致,医生要求不能劳累,注意休息。可父亲能休息吗?出院后,父亲依然肩负着接送女儿的使命。使妻子早晚提心吊胆着,惟恐父亲病倒在途中。此事,妻子当时根本没有告诉他,事后也只字未提,因为他当时正在为引进食用菌技术而奔忙着。他也发扬先贤夏禹王治水三过其家门而不入的精神,顾不得回家看看。
在内地的许多城市,都开着许多菌类餐馆,当人们品尝着鲜美的菌类时,可曾知道这些美味佳肴来自大山深处?可曾想到援州干部们所付出的辛劳?
三、点燃求知的圣火
得荣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集老、少、边、其穷于一身,是典型的国定贫困县。县内教育“普九”工作尚未完成。
从什邡来的援州干部马万伦同志到某乡小学检查工作,听校长介绍说全校共有49名学生,当他到教室里一点名,却只有8名学生在上课。原来是该乡来了一个活佛,那41个学生全请了假,由家长带着请活佛“摸顶”去了,“学生放了老师的假”。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刻不容缓地拿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扶贫与扶智,教育与宗教”的三个关系,促进民族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路。利用节庆和宗教活动,适时组织工作组深入到农牧区的千家万户,通过宣讲会、座谈会、文艺表演、学生家长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义务教育法,破除“读书无用”的意识,树立科教富民的思想。指导乡村制定切实有效的乡规民约,动员教育广大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
针对农牧民对宗教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文化、科技知识的渴望,办丧事或祈福消灾不惜倾家荡产,请扎巴、喇嘛念经,每次花消多者上万,少者几千,一次佛事活动常常使一些家庭债台高筑,一贫如洗;另一方面却舍不得在子女的教育学习上花一分钱的落后、愚昧、畸形的消费观念。
他常常奔赴现场,循循善诱地宣讲送子女读书的重要性,从格萨尔王重视教育,使当时的藏民族发展成富甲一方的史实,讲到了战后的日本国重视教育,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一跃变成世界富国,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讲到当今的科教兴国战略。告诉大家,再穷不能穷教育,穷了教育实际是扼杀了摆脱穷困的希望,没有希望的生活是不叫生活的。最好的投资,是投资教育,这种投资不仅可以一本万利,而且毫无风险,内地的家长之所以不惜砸锅卖铁,四处借款也要千方百计地供子女读书,是因为他们知道,子女成材了,他们能跟着沾光,过上好日子。
通过现场说法,硬是把农牧民那双迷惑的,甚至充满怨恨的目光,变成一双双充满感激和爱戴的目光。而且当场将身上所有现金捐给了当地学校;在他的带动下,本地干部也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许多农牧民也纷纷将捐给寺庙或用做佛事的钱捐给了学校,而且发誓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才,让他们担当起治贫治愚、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重任。
农牧民送子读书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县内无一所高中,一般初中毕业生要想升入高中、大学学习,却只能是梦想。面对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神情,马万伦立即向什邡市市委市政府汇报,请求支援。什邡市四所高中向得荣县的学生们热情地敞开了校门。为了充实和完善对口支援的内涵,他又八方奔走斡旋,为特困生寻求资助。在资助仪式上,邓珠志玛代表16位品学兼优的受助学生,含着热泪激动地说:“要是没有什邡叔叔阿姨们的资助,我们恐怕连高中都读不上。如今,我们终于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你们的恩情我们永远也忘不了!”
截止2003年底,援州干部们共帮助三州修建学校60所,维修校舍42501平方米,资助贫困学生3729名,较大地改善了三州落后的教学环境。
四、挑战生命极限
三州地区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含氧量低,援州干部们从富氧的四川盆地腹地来到少氧的三州,无不感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尤其是翻越4000米以上的山口时,更有一种生命将要终结的惊恐。但是,他们坚决不使用氧气袋,甚至甘冒引起肺水肿的危险,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战胜高原反应,尽快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使脆弱的生命坚强起来,以便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三州人民。三州的矿区大都在高海拔地区。分管厂矿企业的援州干部们明知考察矿区对他们有生命之虞,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深入到每一个矿区,去获得最准确的数据,从而制定出最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
那是一个雪后初霁的日子,从广汉来到白玉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张和平同志,与管矿业的其他同志一道前往地处冰川附近的一锡锌矿现场办公。汽车驶到海拔5000多米高的山口时,厚厚的冰雪封住了山口,汽车无法前行。还有6公里就到矿区了,怎么办?同志们向他投来询问的目光。“走路去。”他平静地说。6公里的高海拔路程,对本地同志来说是不当回事的,而对他来说则是挑战生命的极限,堪称死亡之路。当他迈出车门后,便感到一阵眩晕,同志们急忙递来氧气袋,他摇摇头,没有使用,对大家诚恳地说:“你们先走吧。请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让我慢慢跟上来。”同志们坚决不干。他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硝酸甘油,很镇静地说:“放心吧,我看过《垂直极限》那部描绘登雪山的电影,必要时会用它自救的。”同志们看着他那不容商量的眼神,只好先走了。他便迈开艰难的步伐向前走去,在心里默唱着长征组歌:“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毡地毯扎营盘……”他不敢唱出声来,唱出声来势必消耗体力,无谓地消耗体力等于自寻死路,如果一头栽倒在雪地上,再爬不起来的话,他就会是新时期的红军,将长眠在这皑皑雪山上。也不知在心里唱了多少遍长征组歌,他居然摇摇晃晃地走到了矿区。在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一串串歪歪邪邪,但确是很深的脚印。矿工们将他托起,高高地抛上天空,以此表达对他的敬意和爱戴,因为他是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深入到该矿现场办公的县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