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时光】最豪放的劝酒诗(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时光】最豪放的劝酒诗(赏析) ——读李白《将进酒》


作者:吴需荣 举人,4790.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5发表时间:2025-11-04 14:15:19

中国人爱喝酒,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我想可能有这几个原因:一、为了御寒,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酒是不离身的。这倒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北方的俄罗斯民族比中国还能喝,还爱喝烈性酒;二、喜欢酒喝多了以后那种熏熏然的状态,那种飘然若仙的感觉,是平时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据说,很多人开始吸毒,也是沉迷于吸毒以后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当然,喝酒是合法的,吸毒是非法的,两者没有可比性。三、喝酒后人的思维变得活跃,所以中国人有“无酒不成席”之语,多人吃饭时必以酒助兴,酒多了话就也多了,关系也就更亲密了;四、最重要的,酒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现实,也就是常说的借酒消愁。
   中国人爱喝酒,武将爱喝,文人也爱喝;贩夫走卒爱喝,雅客骚人也爱喝。哪怕不写诗的武将帝王,酒后有时兴致高了,都能留下一两首诗篇,像刘邦的《大风歌》;文人喝酒,自然更是诗兴大发,很多文学作品都留下了酒的烙印,像曹操的《短歌行》,刘伶的《酒箴》等等。甚至可以说,祝酒诗和饮酒歌之类可以算作一个专门的诗歌题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酒徒,候选者众多,但李白肯定是名声最响的一个,甚至有“酒仙”之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祝酒诗,恐怕非这首李白的《将近酒》莫属。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和其他乐府诗一样,题目就是诗的内容,所以就是劝人喝酒的祝酒诗。不过,“将”的读音有争议,一般读作“qiang”,是请的意思。不过,叶嘉莹老师认为,请有委婉柔美的意味,和李白诗意不符,所以这里就应该是本音“jiang”,是就要的意思,这才符合李白这首诗歌豪迈旷达的风格。当然,不管怎么读,不影响内容的欣赏。
   诗全文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首诗一般认为写作于李白赐金放还之后,虽说这段经历于李白名声无损甚至大增,但李白还是有些郁闷的,因为他一向自诩自己是出将入相的人物,是要建立不世殊勋的人,本来到了皇帝身边,就以为壮志得舒从此平步青云甚至功盖天下,结果只是被当成弄臣。虽然是自己愤而主动离开,而且皇帝还给与了相当的礼遇,但壮志难酬的被戏弄之感还是有的,这时候是需要借酒消愁的,适逢朋友聚会,于是便成就了这篇千古以来最豪迈的劝酒诗。
   诗一开始就是人生苦短的主题,和曹操《短歌行》类似。不过,李白使用的意象更为奔放,更能给人以触目惊心的直观感受。首句,黄河浩荡,一去不返。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黄河自西向东流,从东边回望黄河,确实奔涌而下,仿佛从天上流出。这句是从空间角度落笔,说长河一去不返,比喻时间流逝不回头,深得起兴之妙。次句直接写时间,朝为青丝,暮成白头,写尽时间流逝之快,令人触目惊心。当年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头,那是愁思所致,而李白的一日白头,也许是愁思,但更是人间的现实,就是青春苦短韶华易逝的夸张表示。李白为什么这么写,和曹操的感触相同,就是人生短暂,所以要及时行乐。不过,李白不是单纯的消极悲慨,他始终没有被俗世压垮,他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很放肆的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顺便说下,李白这首诗有很多版本,连诗题有的版本称为《惜樽空》,这句话也有其他版本,甚至有人说这句是后人修改的,并非李白原诗。那是专家们考证的内容,我只是觉得,这句诗的气魄,是李白所特有,所以这是李白的原意,要超过所有其他版本,所以我们就只认这句诗。诗到这里,李白的饮酒,是主动的放旷骋怀,而非被动的借酒消愁,这才是李白的豪情,也是全天下豪迈酒徒的共情。此句一出,李白已经超出了历史上所有的酒徒,因为他的豪气干云。李白好酒,好的是那种豪迈之气,那种和朋友共饮时的爽快利落。我们今日酒宴上常见的已经尽兴后的一饮而尽,宁可喝多也不落人后的豪迈,算是继承了太白诗仙的遗风,不过太白酒后是好诗百篇,我们普通人酒后是胡言乱语甚至打架斗殴,所以没诗仙才气,还是不要那么豪迈,该少喝就少喝。
   第二部分,李白点名了,而且节奏也换成三字一句,那就是急促的催喝酒声,也就是叶嘉莹先生认为“将”应该读本音的原因。岑夫子,丹丘生,你们该喝酒了,我唱首歌告诉你们,这首歌中歌就是李白好酒的第二个原因。钟鼓指喝酒的场景盛大,馔玉指精美的菜肴,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有酒喝就好。我们现代人也常说,喝酒喝的是气氛,只要好朋友在一起,场所豪华不豪华无所谓,菜肴精美不精美也无所谓。李白肯定也是这意思,我们在一起喝酒,喝就好了,其他一切都无所谓。接着,李白说出了心中的郁结,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寂寞的,只有喝酒的能青史留名。这当然是他的激愤之语,他认为自己能够出将入相,认为自己应该像圣贤一样泽被苍生万民景仰,可没人赏识他,所以他是寂寞的。寂寞了怎么办呢,喝酒呗,我就要凭我的酒名流传后世。暗含的意思就是,因为你们当权派的阻拦,我成不了圣贤,不能建功立业,但我反正是要青史留名的,最终你们害贤的恶名将陪我一起让后人记住。这正是李白的可爱和质朴,甚至可以说是幼稚。李白还举了曹植的例子,他自比曹植倒是很对,两人都是才高八斗,两人都是好酒放旷,两人都认为受到了政治迫害,当然,李白还认为两人又一样会青史留名,让迫害者背负历史的骂名。估计,曹植当年也是这样想的。其实,李白确实和曹植一样,在政治上是白痴,都是自以为受到迫害,实际上反而受到了当权者的保护。就以七步诗为例,历史上说是曹丕迫害曹植,其实曹植当时因酒误事,犯了不孝的大罪,曹丕要杀他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反而设置了七步吟诗的赌局,这对普通人也许很难,对才高八斗的曹植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诗成后曹丕也顺理成章的放过了他。其实曹植反而是小肚鸡肠的那个人,根本没有政治家的眼光,还利用自己的才气顺便讽刺了下兄弟相残的哥哥,足以让人无语。李白也是,凭着他的个性,他能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没有皇帝的护佑,他恐怕早就经历了多少明枪暗箭了。别说他,当年自以为权术大师的韩非,都被诛杀了。李白和曹植都只是文学家,不是政治家,是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不这样就是人家的错。回到诗中,李白感到世事的不公,所以这时候的酒,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唯一途径。这其实才是中国人好酒的真正原因: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人到中年,很多话不能对人说也无人可说,想哭也不能哭,只有借助酒精的麻醉,才能让自己忘了世界,让自己完全放松一回。今日不顾一切的醉吧,一切艰难困苦明日再说。酒,成了人的休息站,成了人的安慰剂,成了人短暂的中点和新的起点。
   第三部分,李白不改其狂放豪迈的本性,也许因为酒有点多了,开始放肆了。他是客人,常说客随主便,可他已经反客为主了,跟主人说把酒拿来。这样还就罢了,关键他无理到什么程度,逼着主人拿酒,居然还说,你不要说钱不够了,把家当拿去换酒给我喝。这是李白的狂放,也显出李白与主人的熟稔。当然,李白再狂放,再不通人情世故,也不会真逼着主人这样做,他只不过借此表达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罢了,这才是他歌中歌的重点。他的意思是,主人你不是有愁绪吗,喝酒就是了,哪怕把酒喝光,将家当换酒再喝,总能消弭掉哀愁。其实,这是说别人吗?这是在说他自己,在说自己离开朝廷的不快乐,而不快乐怎么办,只有喝酒而已。
   李白好酒,中国人好酒,其实都是借酒放纵下自己而已。生活,确实需要轻松一些,需要酒精的安慰。何止李白,当年的刘伶嵇康,后来的陶渊明苏轼,莫不如此。一首七绝述怀:人生半辈意从容,壮志雄心总是空。惟愿天涯寻酒友,三杯两盏恍惚中。
   (原创首发)

共 31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这篇赏析语言细腻,兼具文学解析的严谨与生活洞察的温度,既让读者读懂《将进酒》的狂放与深情,也让人理解中国人爱酒的深层情愫,更在古今对照中传递 “适度饮酒、坦然生活”的清醒认知,为古典诗词赏析提供了“接地气、有共鸣”的鲜活范本。酒,是中国文化中兼具烟火气与诗意的独特符号。本文以“中国人爱喝酒”为引,循着御寒、寻味、助兴、消愁四大缘由,巧妙串联起古典诗词与人生况味,将李白《将进酒》的赏析作为核心载体,让文化解读既有深度又接地气。赏析并未停留在诗句字面,而是追溯诗作背景,解析“将”字读音的争议与诗意契合度,拆解诗中空间与时间意象的张力,更透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郁结,读懂李白壮志难酬的心境。同时,文章以刘邦、曹操、曹植等历史人物为佐证,将诗人的借酒抒怀与普通人的生活感悟相连,点出“酒是休息站、安慰剂 的本质,既还原了诗词的文学价值,又挖掘了酒文化背后的人生思考。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1-04 14:16:36
  微调了个别字,吴老师看看有无不妥,有不妥之处留言或飞笺。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1-04 14:19:54
  吴老师的解读通透不晦涩,逻辑清晰有见地,很棒!写作快乐!
3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1-04 14:21:30
  吴老师的赏析语言流畅自然,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客观剖析,又有对自我心境的真诚流露,最后以一首七绝收束全文,既呼应了前文“借酒消愁、寻友抒怀”的核心主题,又让整篇文章的情感浓度达到顶点,文气与质感具佳!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