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寻味释然(散文)

  【晓荷·小事】寻味释然(散文)


作者:暗夜百合 秀才,1052.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发表时间:2025-11-05 06:09:55

印象中第一次吃炸臭豆腐,记得那年我才十几岁,有次春节,我三舅带着我和表哥表姐一块去庙会,那时候的庙会还不像现在,尽管都是吃喝玩乐,但却比现如今的更有年味。
   “三舅,这黑黑的东西是什么?”我问道。对那些明显存在BUG的游艺项目并不感兴趣,小时候的我每年春节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可以吃到爽。
   “我也不知道。”三舅说完,便挤到小摊前问。没一会儿,三舅托着一个一次性的纸盘子回来,将一根牙签递给我,自己便扎起了一块送进嘴里。
   “油炸臭豆腐,味儿还行,尝尝。”三舅说完,便将盘子全都递给了我。老实说我第一次听到臭豆腐这个词时,第一反应是真的以为是谁把超市里卖的那种王致和臭豆腐扔锅里给炸了,然而随着这个想法的落地,我瞬间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是你想的那样,就是豆腐。你尝尝。”见我迟迟没吃,三舅笑道。尽管后来我才知道此臭豆腐非彼臭豆腐,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没有区别。而令我至今都印象深刻的是,我当时真是闭着眼睛吃下的第一块。直到我确定这东西尝起来和普通豆腐没有区别后,才最终放心地大快朵颐起来。尽管曾经无数次吃过,但要说吃到正宗的长沙臭豆腐,却是很久以后了。
   从小到大,我生活的地方就从没离开过北京二环内。也正因为如此,像东四、西四、隆福寺、护国寺、鼓楼、簋街、南锣鼓巷这类很多人周末或者节假日才能去一趟的地方,对我来说都是实在不想再去的地方,要么去过,要么经过,要么玩过。就像所有守着旅游区住的老百姓一样,非要形容的话就是腻了。东四的卤煮,西四的懒龙,隆福寺的炸灌肠,鼓楼的炒肝,簋街的麻小儿(麻辣小龙虾)还有南锣的双皮奶和吉事果。而我最喜欢的臭豆腐,便是护国寺的一家小店。
   说来也巧,那会儿我正上大专,当时我们学校在护国寺那片儿有个校区,因为当时准备参加成人高考,学校便统一安排我们去那个校区补习文化课。也就是那段时间补课,才让我发现了这个宝藏店铺——这家店并不大,店里的桌子都是靠墙摆放,椅子却只有四把。店里只卖两样东西,炸臭豆腐和炸鸡柳。堂食的人并不多,很多人也都是买一份就走了。
   “老板,来一份。”那时候几乎每天放学,我都会跑去那家店吃上一份炸臭豆腐,刚出锅的豆腐配上剁椒酱和香菜,再淋上一勺那家店秘制的汤汁,那味道简直绝了。也正因为我每次放学都会光顾这家店,这也让班里的很多老师和同学渐渐对这家店有了兴趣。
   “老板,您家这炸臭豆腐,是正宗长沙的做法吗?”小店里,我问那个老板。“我就是长沙人,我们那也是这样做的。”此时正在后厨忙着的老板说道。也正因为老板这句话,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大专毕业后,上了几年班的我也有了一些积蓄,每每在街上遇见卖炸臭豆腐的,我都会吃上一份解馋,但那个老板的话始终在我脑子里萦绕,我就想知道北京的那些卖炸臭豆腐的到底说没说实话,这小吃在长沙当地的味道又是如何呢?于是我便利用休年假的机会去了一趟长沙,亲自验证自己的疑问。
   都说原产地的最正宗,到了长沙,我便按照网上推荐的一家一家的去找,然而看着满大街都是的炸臭豆腐,我却犯了难。再尝试了几家网上推荐的店之后,我最终在长沙玩了几天后便返回了北京。与其说我找到了答案,倒不如说我终于明白三舅当初那句“还行”的真意。
   小时候觉得好吃,或许是因为新鲜。长大了觉得好吃,或许是因为怀念。然而从长沙回来后,我对这份小吃的执念早已大不如前,更多的我觉得是厌倦。因为正宗这俩字,早就被那满街的招牌给彻底毁了,无论是北京,还是别的任何地方。
   人人都说自家的老北京的炸酱面最正宗。可对于我这个北京孩子来说,最正宗的炸酱面永远都是家里的味道。正如我最终放弃寻找那所谓的正宗长沙臭豆腐,只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最正宗的味道,永远都是家的味道。
   有人说长沙臭豆腐出锅时,浇的料汁不是那种淀粉糊糊一样的东西,而应该是剁椒酱、香菜和那一味尝起来总觉得像是掺了中药熬制的料汁。为这事儿我曾经确实和很多人争论过,可如今静下来再想,无外乎就是各花入各眼,各眼入个花罢了。
   其实所谓的正宗,无外乎就是那份你早已熟悉的味道,无论是家里的味道,还是你经常去的那家小店的味道,而正是这份食客口中的好吃,我想才是最正宗的味道。
   正如小时候的那次庙会上,三舅递过来的那一盘臭豆腐,或许我一直在追求的正宗,其实早就被我塞进了嘴里。那是童年的味道,那是亲情的味道,是探寻的味道,是认同的味道,也是释然的味道。
   正文写完了,先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咱们聊点题外话。最近刷短视频,发现网上很多人都聊北京。作为一个北京土著,接下来想跟各位闲聊两句。前文中我提到过炒肝,但要说吃那玩意儿不用勺吃,我估计要是谁家孩子敢这么吃饭,那估计他爹妈就得请他吃“大耳贴子”了。再有就是豆汁,我实在想不明白那玩意儿到底好喝在哪了,北京这边目前一般都是一些上岁数的人会喝,就连我们这些八零后对那玩意儿都是“慢走不送”的。
   新街口的老门框卤煮、鼓楼大街的姚记炒肝、隆福寺的丰年灌肠、簋街的烤鱼和麻小儿,还有老爸做的炸酱面和老妈包的饺子。无论正宗与否,对我来说,那是熟悉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共 20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正宗”二字,常被商家写进招牌,却鲜少有人追问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作者以一口炸臭豆腐为线索,串联起从庙会到护国寺、再到长沙街头的寻味之旅,最终把“正宗”从云端拉回了烟火人间:童年的纸盘、三舅的牙签、补课路上那口带剁椒酱的炸豆腐,才是他个人味觉编年史里的“标准答案”。文章看似写小吃,实则写身份与记忆——当旅游攻略与流量短视频不断定义“老北京”“老长沙”时,作者用“吃腻了”的本地人视角,拆解了“正宗”背后的商业修辞:真正无法复刻的,不是配方,而是你与食物初次相遇时的场景、陪你吃第一口的人,以及此后无数次回头确认的情感。于是,长沙街头再地道的剁椒酱,也敌不过护国寺小店那一勺“可能不正宗”的汤汁;正如炸酱面之于北京孩子,永远是家里的那碗才最对味。文末把豆汁、炒肝、卤煮一一点名,既向游客划清“本地人日常”与网红打卡的边界,也向所有漂泊者发出邀约:别在“正宗”里迷路,回身就能在记忆与亲情里找到只属于你的坐标。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1-05 06:11:16
  文章以寻“正宗”而终得“家常”,三舅一句“还行”与长沙满街招牌对照,轻巧戳破商业神话,落脚“家的味道”。好文,值得一读!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1-05 06:11:44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