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红】参观博物馆带给我的震撼(散文)
利用出差的机会,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展馆主要分为南主馆、北主馆以及东馆、西馆,形成南北两馆一体,两主两翼与中轴对称的格局,庄重大气,颇具巍巍壮观气魄,令人生发敬畏之情。虽不是节假日,游人也是熙熙攘攘,左拥右挤的。
导游介绍说馆藏文物达二十四万二千七百五十七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三万六千九百八十七件(套),以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等为主要特点。著名的展品有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云梦睡虎地秦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在国内属于国家级八个重点博物馆之一。
馆内设有多个常设专题陈列,如南主馆的“楚国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越王勾践剑特展”“梁庄王珍藏”等,北主馆的“土与火的艺术”“郧县人”“屈家岭”等,全方位展示了湖北地区的厚重历史文化。
一、楚国八百年
进出口有两个门,我从西门进来。立在门外面一览,古朴典雅的建筑,令人油然而生敬畏情怀。游人特别多,高举小旗的导游不断招呼着自己的团队,不要掉队。我们团队的美女导游小高引领来到楚国八百年展馆。
八百多年的历史,楚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为中国南北文化融合和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楚国人的先祖是黄帝的孙子颛顼。颛顼部落分封在今河南汝州一带,他的第六代孙重黎,因善于火耕而被尊称为“火正”,被命名为祝融。火正是一种官职,负责管理火的使用情况,祭祀火星观察天象等事务。祝融的一个分支姓芈名叫季连部落,因受到环境和天敌威胁,带领族人迁徙到淮水以南,汉水荆山流域周围定居,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繁衍生息。商朝末年,季连的后裔鬻熊归顺周文王,辅佐周文王成就大业,部落族人有了一定地位。
楚人有建树的祖先有老童,祝融,季连,鬻熊等,据记载:鬻熊的妻子叫妣厉,生儿子熊丽时难产,为保住孩子,妣厉让人剖开腹部,取出熊丽,熊丽从胁下出生,妣厉因流血过多死亡。下葬时,巫医用当地特产“楚”,就是荆条包裹妣厉的肋部。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这个部落后来便自己命名为“楚”,这就楚人源流的故事。“荆楚”部落逐步形成规模,为后来楚人建国奠定了基础。
西周初年,周成王(约公园前1042-前1021年)封熊绎部落在荆山一带定居,刺姓芈氏,国号“楚”。楚人部落名正言顺成为周王室经营汉江周围大片区域的重要力量。立国之初,楚国疆域不足百里,范围狭小。而楚人部落在熊绎带领下,锐意进取,融合黄河中游与下游,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也有互化融合的一面,东夷与华夏的关系,由一方迁徙到另一方而呈现出“嵌入式”的融合,也有经过战争兼并而发生融合。春秋时期(公园前770--前47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号称霸主,战国时期(公园前475--前221年),楚国实力达到鼎盛,位列七雄之首。
经过前后大约八百年多年发展,楚国成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逐渐控制了今天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河南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部、重庆东部、陕西东南部。楚庄王时期,后方稳定,内政清明,定都郢(今武汉一带),完成战略纵深建设后,进行内政改革,修水利,重农商,明国法,强王权,整军备,学礼乐,国力发展迅速,为扩张奠定了基础。楚国势力逐步向北拓展,胸怀“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态势。
战国晚期楚国疆域达到极盛,高举“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旗号,逼迫中原各国认同霸主地位,以联姻,结盟,拉拢,分化,威吓,兼并等手段对付周围弱国,用战争方式攻击强国,通过抗齐,伐郑,击宋,讨吴等战争。疆域扩大到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西南至桂林西部。东至大海,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南部。南方到达广东北部,南岭一带,逐步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南方大国,雄居各诸侯国之首,威胁着中原王朝。
二、曾侯乙编钟展馆
来到曾侯乙编钟展馆,偌大展馆人声鼎沸,四周密密麻麻围着中央的玻璃大罩拍照,远处看到一排排编钟矗立在玻璃大罩内。导游介绍说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大型礼乐重器,是国家一级文物和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编钟由钟架一副、钟六十五件、挂钟构件六十五副、演奏工具八件组成。钟架为曲尺形,长七点四八米,高二点六五米,由七根彩绘木梁和六件佩剑武士形铜柱及八件圆柱承托。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包括镈钟一件、甬钟四十五件、钮钟十九件,最大钟通高一点五米,重二百零四公斤,总重量达两千五百公斤。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有三千七百多字铭文,不仅标注各钟发音律调阶名,还体现南北文化交融。由于人多拥挤,嘈杂声鼎沸不断,没有听到更多的讲解内容,只是觉得编钟今天看起来也是相当震撼,何况两千多年前的场面,不仅暗暗生发许多敬佩古人的情愫。
导游带领我们来到空间相对宽松一点的地方,继续介绍说:从音乐性能看,曾侯乙编钟为固定音高乐器,每件钟均为一钟双音,共一百三十个乐音,音域从C2至D7,具备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它在1978年出土后仅正式奏响过三次:分别是1978年“八一”建军节、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和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也被纽约大学的麦克伦教授称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三、越王勾践剑展馆
惊叹之余来到越王勾践剑展馆,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与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1965年12月,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十一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两行鸟篆铭文。
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主要是因为其铜质优良,杂质少,铅含量几乎为零,同时墓葬密封性能绝佳,能有效隔绝空气,出土时有剑鞘保护,减少了外界环境对剑体的侵蚀。
1977年,经上海复旦大学无损伤测定发现,剑刃及剑身的锡含量为百分之十六,这是铸造锡青铜剑强度最高且能保持一定延伸率的理想成分,体现了春秋时期铸剑师对合金配比的精准把握。围观游人啧啧称赞,唏嘘之声不绝于耳,祖先的灿烂文化深深刺激着每位参观者的内心。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楚国贵族墓,它本是今江浙一带越国之物,对于出土湖北楚地,专家推测存在两种可能,均有考古背景支撑。第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楚越曾有联姻或结盟关系,越王勾践剑作为贵重礼器(或公主陪嫁品)送入楚国,后被楚王赏赐给贵族,最终随贵族下葬。第二种说法是战国早期楚国出兵灭越,越王剑作为核心战利品被楚军将领缴获,因功绩获楚王嘉奖,成为贵族私有物品后伴随下葬。
越王勾践剑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令许多专家扼腕叹惜,面对今天科技高度发展,尚有许多未能合理解释的谜团存在。崇尚古人先贤的聪明才智,望尘莫及,值得深思。警示我们后辈更需努力,奋发有为,戮力前行,不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