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花香】高梁(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花香】高梁(散文)


作者:闰土 进士,689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发表时间:2025-11-05 13:09:10
摘要:我是一个见景生情的人,喜欢写作的人,也可以说见啥写啥,随心所欲,这大概就是我的本性吧?

我是一个见景生情的人,喜欢写作的人,也可以说见啥写啥,随心所欲,这大概就是我的本性吧?
   爱土地,这也是农民的本性吧?我有六分苹果树地,时间久了,死了十几棵树,那空隙大种什么呢?不种可惜了。前几年栽了几行辣子,今年我别出心裁,想种些高粱。暂且不说高粱收成如何,能卖多少钱,我主要用收高粱后的高粱头,陕西关中农村都叫“垫垫”,它能用来扎扫帚,做扫地的工具,在我们这儿,把高梁头脱粒后,把这叫“垫垫”,它比高粱粒还值钱(卖的钱多)。
   儿时就听父亲说,高梁是做酒的好原料,要做好酒,没有高梁是万万不行的。
   二月刚过,春光明媚,大地一片翠绿。迎春花开了,柳树上的柳絮随风飘荡,柳芽像针尖一样冒了出来,路边的小草不知不觉一天一个样,叫不上名字的小花也含苞待放,大田地里的麦子仿佛一片绿毡,覆盖在大地上。
   一场春雨过后,燕子也不知不觉地回来了。农人们下地了,播种着庄稼,也播种着希望。
   我决定了的事,从不含糊。我在街上的种子站买了高粱种子,趁着雨后地里有墒,用拉拉犁拉出长短不一的行距,埋下了种子。
   老伴不让我种,我这人有个怪毛病,越打不通的电话越要打,越办不成的事越要去办,有时我都觉得自己是不是思想钻牛角尖了。这次种高粱,我既然决定了,就算是沟是崖,我也得闯一闯。
   高粱,也叫蜀黍、荻梁、乌禾、扫帚高粱等等。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相信种子站买的不会有问题,只要是高粱就行。我不图收多少高粱,就为了用那高粱头上的“垫垫”。
   记得大前年,我也在苹果树地边种了一圈高粱,花十多块钱买了种子,收的高粱到现在还没卖。收获的高粱头,我找邻村一位会扎扫帚的乡亲,扎了大小七八把扫帚。那人家里实在困难,是个十足的低保户,都是熟人,他说什么都不要工价。我于心不忍,本来该给十元工价,我硬塞给了他二十元。他追出来要还给我,我骑上摩托一溜烟跑了。后来我跟老伴说起买种子、扎扫帚这事儿,她算了一笔账,这样下来比在大街上买扫帚贵了好几倍。说完我俩哈哈大笑起来。我又说道:“这就叫屋里买、屋外卖,不为赚钱但图快。”
   我去苹果树地,常常先看看高粱长出来没有。它刚冒出幼苗,我就把苗间得稀稀的;高粱苗旁的小草,用锄头锄不到,我就蹲下来用手拔。每次给苹果树打药,我也时不时给高粱苗打上些,生怕有害虫咬着这些高梁。
   有一次天下雨了,淅淅细雨从天而降,我打着雨伞,拿着化肥,顺着行距撒了些。天晴后,高粱苗像被人往上拔着似的,一天一个样地疯长,我的心也跟着这高粱一起,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
   高粱,儿时就已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人们生活困难,野菜加粗粮都填不饱肚子,常常吃的是高粱面、玉米面,尤其是高粱面吃得最多。
   那年我还上小学三年级,父亲领我拿着粮票去粮站买国家供应的返销粮,其中百分之三十是细粮(小麦),百分之七十是粗粮。如果买玉米面,就要少给百分之十,父亲为了多买那百分之十,就把玉米面全部换成了高粱面。
   母亲根本舍不得吃那百分之三十的麦面,除了外爷、外婆来家里,或是有客人上门,母亲才会拿出一点点麦面,其余时候都是野菜加高粱面,再掺一点玉米面,蒸出黑乎乎的高粱面粑粑馍。
   那时的饭没有油水,我总觉得一顿饭赶不上一顿饭的量。就算是那黑黑的高粱面馍,母亲拌些干辣子水水,我把馍用刀子切开,在辣子水里一蘸,就一边跑一边吃着玩去了。有时我会想,什么时候能吃上几个香喷喷的大白蒸馍,吃上母亲擀的长长的面条啊。
   你不知道,高粱面属热性,要和绿菜搭配着吃,如果没有绿菜搭配,单吃高粱面,会造成便秘。
   有一次,我上顿下顿都是高粱面——高粱搅团、高粱面馍、高粱面糊糊,吃得我大便不通,肚子疼得直哭。母亲急坏了,让我喝了些浓浓的茶水,据说能通便,可半碗茶水喝下去,一点作用都没有,母亲急得团团转。后来父亲又想了别的办法,终于使大便通了,憋得满脸通红。隔壁二婆说,这都是高粱面惹的祸,她告诉母亲,以后尽量少给娃吃些高粱面。
   从那以后,母亲给我蒸馍时,会用少量白麦面掺些玉米面,再也不让我吃高粱面了。她老人家说,那次把她的胆都吓破了。
   从此,高粱在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一提起高粱,我浑身都发抖,有时看见高粱,都不寒而栗。
   因为高粱产量高,酒厂收购价格也高,后来生产队每年都种大量高粱。但秋季高粱成熟得早,会引来各种鸟儿啄食。那年我刚中学毕业,队上让我和另外三个孩子在高粱地里赶鸟儿,一天记六分工。这活儿轻巧,也不出力,我高兴极了,每天拿根竹杆,绑上长长的红布,在地里一晃,鸟儿就飞走了。有时我们几个渴了,就去地里捡那些坏掉的、杆还是绿的高粱杆,把叶子捋掉,用牙一节节嚼着吃,品尝那甜丝丝的味道。
   后来,我们几个商量着,每人做了一付弹弓,用小石子当子弹,对准鸟群,四个弹弓“乱箭齐发”,时不时还能打死几只。我们又独出心裁,把打死的鸟儿用泥一糊,在田埂下生火一烤,再在鸟肉上撒点盐,你还别说,味道真是好极了。我们几个在高粱地里赶了将近一个月的鸟儿,简直玩得疯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幼稚可笑,天真烂漫。
   我那六分苹果树地里的高粱,在风风雨雨中长高了,也出穗了,宛如一个个头戴钢盔的士兵,守卫着苹果树。我把苹果袋子卸完后,地上又铺了反光膜,没过几天苹果就上色了,鲜红鲜红的,但也引来了不少鸟儿,成群结队地啄食,我心急如焚。可我没时间在地里一直赶鸟,真是愁坏了。
   一天我在地里,看见高粱杆的叶子在秋季的微风中刷刷作响,更像是小朋友在拍手。我心中一亮:何不找些红布或颜色鲜艳的布,拴在高粱的梢头,风一吹哗啦啦作响,不就能吓跑鸟儿了吗?当年在生产队的大田里,不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赶鸟的吗?
   急中生智,这一招真灵!我用老伴拆下来的旧绸缎被面,扯成大小不一的条子,拴在高粱杆上;个别苹果树跟前没种高粱的地方,我就栽了几根长长的杆子,也拴上红红的被面条。
   微风一吹,红红的布条轻轻飞舞,还带着微微的响声,像舞台上奏响了一首首乐曲,时不时打动人心,也成功吓跑了那一群群鸟儿。我站在地头上看了一会儿,满心欢喜。
   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万万没想到,这高粱还帮了我大忙。
   久雨过后,天终于放晴了,节气马上就要入冬。初冬的阳光最受人喜爱,天气不冷不热。种上麦子的农人们聚在一起,又天南海北地聊开了;有些农人种完麦子,就回城里忙碌去了。大地上的麦苗都不同程度地长出了嫩芽,有些种得早的麦田,已经一片翠绿。
   我顶着初冬的阳光,拿着镰刀和小镢头,去收获那些高粱。
   到地里一看,连日的阴雨让不少高粱东倒西歪地趴在地里,当然也有的端端正正地站着。我赶紧拿起工具,鼓足干劲,三下五除二就收拾完了。
   今年的高粱,看来因为阴雨天气,收成不会太多。说实话,我种它主要就是为了高粱“垫垫”。
   今年的高粱,就这样在风风雨雨中收获了。
   (原创首发)

共 2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高粱为线索,串联起乡土生活的温暖与岁月记忆。作者从苹果树地的空隙播种高粱写起,既勾勒出春耕、田间照料到秋收的农耕细节,又追忆了儿时吃高粱面的苦涩、生产队赶鸟的童趣。文字质朴无华,却饱含对土地的深情与对过往的眷恋,“垫垫”扎扫帚、红布赶鸟等场景充满地域烟火气,让高粱不仅是一种作物,更成为承载岁月沉淀与生活智慧的情感符号,读来满是乡土温情与人生况味。文章以高粱为引,将农耕日常与童年记忆交织,字里行间满是质朴的乡土情怀。从为“垫垫”种高粱的初衷,到儿时吃高粱面的苦涩、赶鸟的欢趣,再到借高粱梢拴布驱鸟的巧思,细节鲜活动人。平淡叙事中藏着对土地的热爱与对岁月的珍视,让读者在熟悉的生活场景里,感受到久违的烟火气与生命本真。“急中生智,这一招真灵!我用老伴拆下来的旧绸缎被面,扯成大小不一的条子,拴在高粱杆上;个别苹果树跟前没种高粱的地方,我就栽了几根长长的杆子,也拴上红红的被面条。”写的实再,语言朴实。美文欣赏,推荐阅读。【丁香编辑 武双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11-05 13:34:39
  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份不加修饰的真诚,作者以高梁串联起不同年代的生活片断,春耕的期许,童年的苦乐、农耕的智慧都跃然纸上,很打动人心。
2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11-05 13:42:46
  文章中农村的地域特色与生活的细节,写的相当好,让高梁成为承载情感的纽带,既有对土地的眷恋,也有对岁月的回望,平淡中见真情,读来格外亲切动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