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柳岸】从农村到城市(小说)

编辑推荐 【柳岸】从农村到城市(小说)


作者:朱俊平 秀才,124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7发表时间:2025-11-09 08:27:40


   老表黑娃是大舅家的四儿子。我们本该从小到大形影不离,甚至打打闹闹玩,争争吵吵,也有可能拳脚相加。由于他驻扎在淳化的贵村,而我则在耀州的朱村,我们之间隔着一条清峪河,隔山不远但隔水远,自然也就成为相敬如宾的老表。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县之间通了柏油路,半小时的车程,让我们见面的机会增多,关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亲密。
   这不,他打电话来了。这么热的天,他会有什么事呢?“老表,你们小丘不是有个赵中医很有名吗?三姐云婷去那里看病,但没能挂上号。你帮我去看看,能不能挂个号?三姐是从淳化县城来的,路途遥远。”
   我挂断电话后,不敢怠慢,立刻骑上电摩前往赵医生的诊所。路上心里琢磨,这位赵中医曾和是我邻居,因隔壁的缘故相处还不错,通融一下,插个队挂个号,他应该会给我个面子吧!
   我满怀信心地踏向诊疗室,轻轻掀起赵医生诊所的门帘,映入眼帘的是两侧坐满了男女患者的屋子。赵医生正专注地为一位年长的妇人把脉、问诊并开具药方。随后,他转向下一位患者时,我趁机向他说明了我的来意。
   赵医生见是我,面露难色地说:“明天再来吧,今天的号已经满了,也超出了好多。负责抓药的人请了病假,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我本想再详细解释一下情况,但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如果我给你加个号,后面的人也会跟着要求加号,这样就不公平了!还是明天再来吧!”
   见他不再理会我,而是低头继续为其他患者把脉。我只好尴尬地走出诊所,去寻找我的表姐。
   表姐高挑个儿,年龄近七十了还是年轻时的模样,一点也不显老,依然健谈:“平,情况如何,挂上号了吗?”
   我尴尬地摇摇头,不知该如何启齿。表姐夫见状,忙打圆场:“算了,算了,今天人实在太多了。”
   他指着街道两侧在树荫下等待看病的人群说:“你看,有几十号患者在等呢,我们明早再来。”
   表姐无奈地对我说:“明天挂号的事就交给你了!”
   我连忙答应:“是!是!”
   说话间,表姐的女儿驾车来到跟前。表姐和表姐夫上了车,关上车门,车子缓缓驶向回家的方向……
   事还没完,今这难堪事还得向老表黑娃说一下,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的歉意,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他在见面时嘲笑我,说我像个耀州瓷娃,没怂像,连挂号这样的小事都处理不好。比起我黑娃在淳化一亩三分地上的表现,确实差远了。淳化名医绑柱,一诊难求,在我母亲病重期间,黑娃老表一句话,绑柱还不是骑着摩托车从淳化过来给母亲看病来着……电话通了,向老表黑娃问安之后,我表示见了表姐,解释了未能挂上号的原因,并一再表示歉意,承认自己太差劲,未能成功挂号。希望他能理解并原谅我。我承诺,即使通宵排队,也要确保表姐成为明天第一个挂号的人。
   当天色刚暗,我已经两次前往赵医生的诊所,提前为表姐挂了号。也给老表黑娃挂了号,他自称全身都是病,希望赵医生也能为他看看。一切安排妥当后,我打电话通知他们明早六点来,是第一第二名。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接到表姐的电话,她告诉我已经看过病,正在回家的路上。由于她的孩子工作忙,她决定直接返回。
  
   二
   秋天天气渐凉,虽然还没入夜,但黄昏的余晖已经遮盖了半边天,给原本灰蒙蒙的天空中染上了一丝色彩,天空变得好像生机勃勃了起来,就连同整个空气中带着一股清爽的感觉。   
   老表黑娃又来电话,说三姐吃了药效果不错,让再挂个号,明天来再瞧瞧。掏出手机看看时间,尚不到8点,天还有丝余晖的亮光,骑电摩前去挂了号,给老表在电话上说了声,聊了聊,老表黑娃说他明天也来,主要和我谝谝,我满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天刚亮,黑娃和表姐他们已到家门口,我招呼他们说去北街吃咸汤面,他们说刚在东街吃了包子豆腐脑,表姐说:“你们这包子不错,馅多皮薄,又大又香,豆腐脑也很好吃。”听了表姐话,我心里好受了些,赶快泡茶,聊了会家常,表姐家三人匆匆去赵医生那儿去看病,老表黑娃暂且无事,和我闲聊起来。
   我问起他的病好啦?今咋不在瞧瞧,他说他的病是小时候吃干馍蛋蛋把喉咙擦破留下的后遗症,吃了消炎药就好啦。他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说,现在的中医就是吃香,就说他们村的中医绑柱活着的时候,看病的人多如牛毛,人山人海,大半个中国人几乎都来过,比你们这的赵医生还红火,比乡镇医院人还多。我说,对农民和老年人来说,中医还是实惠有效果,而且简单快捷,凭手指诊脉啥病都能看出来,少了多少检查费……
   我俩东拉西扯,又说起了云婷姐的病,黑娃说是闲心操的,家里家外强势惯了,儿子结婚一年多就离啦,也没生个娃。后来,三姐托人说了好多对象就是不见面,还说这辈子不结婚,把三姐气的差点吐血,她说在村上见乡邻抬不起头,老感觉人们在背后说闲话,老感觉被人瞧不起。论家庭条件,论儿子个人条件不比谁差,就是儿子不听话,不再结婚,谁说恼谁,谁的话也不听。这大半年三姐睡不着觉,脾气大的很,这都是娃气的。
   听老表黑娃这么一说,我对表姐的情况知道了些。现在的情况就这样,不知道为什么,不具备条件的谈不下对象,结不了婚,条件好的也不谈对象,不打算结婚,男女都一个样。结的快离的也快。
   黑娃也非常感慨,说抖音把这事也说的非常清楚:不结婚,没有后代,就是断子绝孙;在医院没人陪你管你,手术时没人张罗,没人帮你签字;在社会上,在养老院里也有可能被人欺负,被羞辱,甚至有人会打耳光,没人会替你出头,没有亲情,万家灯火中也没有一盏属于你的;没有陪伴,只有孤独,没有牵挂,没有期盼;整天都是闲言碎语被人说三道四;财产被外人惦记,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缺少奋斗的意义,一心孤独终老,独自面临死亡;根本没有人在乎你。
   是啊,现在年轻人咋没这种认识呢,真是生活中的逃兵。表姐家生活在小城里,表姐夫是退休教师,工资也不低,二个女儿出嫁日子也不错,儿子也是体制内的,就是婚姻这事把家庭搞的乱七八糟的。
   老表说:“我们农村光棍多,一个村也近百十个,条件差的寻不下条件好的也寻不下,这城里咋也这么个情况。”
   我说:我咋知道。就说城里医院好,但来乡下寻中医看病不是也很多嘛,每个乡镇都有民间隐藏的高手医生,他们出手不比医院专家教授差。
   黑娃说:现在有些医生,他们似乎也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们不想着提升自己的医术,不想着如何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反而也只想着如何从患者身上捞取更多的钱财。
   是啊,现在我们不知道应该把健康托付给谁呢。
  
   三
   我俩聊的话题很多,好像该聊的都聊完了。我闭了嘴巴。老表翻看手机,看着看着,划动的手机停住了,“老表,你看,我想买这种磨刀机器?”
   我把头凑过去看了看图片问:“你想干嘛?”
   “我要做剃刀磨剪子来——”老表说这话用的是喊声,惊得过路人朝我俩张望。
   哈哈哈!我大笑,你发神经,现在谁还做剃头磨剪子的活儿?我脑子好像闪现出“红灯记”和过去街头乡村那个头戴着毡帽,肩扛着捆着磨刀石长条橙,叫喊着“剃刀磨剪子来”模样的人。哈哈!
   “笑什么,没见过猪肉还没见过猪哼哼。”老表说着自己也情不自禁的笑着说,“我在城里小区门口摆摊,这事肯定行,小区的老头老太太见到了肯定把自家的刀呀剪呀提来磨刀,收拾块钱不多吧?不行,咱收伍元。到各个小区门口转悠,准行。一家一年也得磨个五六回吧,过年时谁家不是把刀磨的利利的!”
   仔细琢磨老表这想法还不错,我用赞许的口吻说:“这事能闹!”
   黑娃说:“不怕你说,我俩口在城里管孙子,泼烦得很,闲得蛋疼还开销大,买菜买面,给孙子买零食,从家里拿多少都不够花,娃有房贷,咱不好意思要,就想挣俩钱花。这不,老婆看孙子,我用面包车在村里拉了车鸡蛋在小区门口卖,快的很,主要是新鲜便宜。一车卖完二三天,能挣一千来元,比儿子工资都高。”
   听了黑娃的话,知道他不是平地卧的人。在农村,自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搞过运输拉过煤,补鞋纳鞋底,打井卖过水,当过苹果贩子,把村上苹果收下拉到厦门卖。当过队长,做过果业公司经理。现不到六十岁跟儿子进了城,没被城市撩花眼,看城里遍地都是钱,那份躁动和不安分急得火烧火燎的。在城里这地方挣点零花钱也不是难事。我对他有点小佩服。
   见我听得认真,有点崇拜,他洋洋得意,核桃倒枣说了他这几年在城里自由自在,带闹带不闹的一年也能挣好几万。
   我问:“光贩鸡蛋?”
   他瞪了我一眼强调道:“是营销鸡蛋!”
   我暗自好笑,他还装上啦,好面子,“这有区别吗?”我俩相互哈哈大笑。
   他说:“苹果、核桃、枣、梨,还有鸡鸭鹅、包谷棒子、包谷糁、淳化荞麦、荞面饸饹,连黑面都能卖,五谷杂粮只要是土特产,样样都行。”
   听得津津有味,谝得热火朝天。“佩服,佩服!”我伸出大拇指,对老表黑娃赞不绝口。
   他又说:“城里人对农村啥都感兴趣,黄豆、绿豆、红小豆,自家小菜园里的菜,只要不是转基因,少用农药,越原始越好,就是年肉,满年的黑猪肉,农民自家粮食养的,贵点他们也要。”
   话刚在兴头,趣致未尽,表姐她们仨瞧完病来了,停了话题,和表姐寒喧几句,黑娃上车,招招手扬长而去。
   城镇化,农村人走向城市,生存,这是主要的。条条道路通罗马,看你走那一条,勇往直前,肯定能行。
  
  

共 37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说开篇“我 试图以邻里情“走后门”,却被赵医生的“公平原则”拒绝,而黑娃在农村能凭“一句话” 请名医出诊。黑娃从农村进入城市后,未被陌生环境束缚,而是带着农民特有的勤劳、灵活与敢闯精神,通过贩卖土特产、计划摆摊磨刀等方式主动谋生,印证了 “条条道路通罗马” 的生存哲学。这种 “不闲着、敢尝试” 的态度,既是农村人应对城市生活的现实选择,也凸显了传统生存智慧在现代城市中的生命力。小说在写作上采用“事件 + 闲聊”的结构,情节推进不急不缓,在挂号、复诊等主线事件中穿插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如黑娃与“我”聊婚恋、聊医生、聊谋生的段落,看似闲散,实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自然流露对社会现象的感慨,让情感表达不刻意、不突兀。好小说推荐共赏!【编辑:老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11-09 08:28:44
  本文语言充满乡土气息与生活质感,大量使用方言词汇(如“谝谝”“泼烦得很”“闲得蛋疼”“燎花眼”)和口语化句式(“这事能闹!”“是营销鸡蛋!”),既贴合农村人物的身份设定,又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与感染力。同时,“耀州瓷娃”“淳化荞麦” 等地域元素的融入,让故事更具地域辨识度。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11-09 08:30:04
  作者不直接议论城镇化的利弊或社会问题的对错,而是将观点蕴含在事件与对话中。如通过黑娃的成功谋生暗示对农村人适应能力的肯定,通过表姐的困境引发对婚恋问题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自行体会,体现了“于无声处见深意” 的叙事智慧。?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百        2025-11-09 08:36:42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朱俊平        2025-11-09 08:45:48
  感谢老百老师的推荐编辑肯定,感谢刘柳琴老师的点评!柳岸永远是我们文学者的家院。感谢社团的凝聚力!
丘隅桑田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