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人间烟火】从白起一生宿命看军事和政治(随笔)

编辑推荐 【浪花·人间烟火】从白起一生宿命看军事和政治(随笔) ——从白起之死说起


作者:吴需荣 举人,4795.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发表时间:2025-11-09 19:16:53

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大致有四个重要时期:首先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开始强盛;其次是乘巴蜀两国对峙渔翁得利,一举攻占巴蜀,从此秦国有了天下最好最安全的粮仓,保证了秦国大军的后勤供给,让秦军能够与敌人长期对峙;再次是昭襄王时期,出了战神白起,几乎打残了全世界,掠夺了大量的城池地区,从那时起,秦国的统一几乎已经是时间问题了;最后当然是秦始皇的横空出世,完成了千秋壮举。
   白起的主要功劳有:1、伊阙之战,战胜韩魏联军,消灭军队二十五万,从此韩魏再无独自抵抗秦军之能力;2、攻克楚都郢,逼迫楚王向东迁都,楚国几乎一半面积划归秦地;3、长平之战,消灭赵国军队共四十五万,从此赵国也再无抗衡秦国之力。当然,杀死的士兵中有降兵二十万,这是白起永远的污点。白起还有大大小小其他若干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尤为狠辣的是,每次战争,他不是只打败敌人,而是通过运筹帷幄,几乎都是包围敌人再进行歼灭,对敌人的有生力量进行最大限度的消灭。有人做过统计,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总共死伤士兵大概有两百万,其中一半以上都赖白起之力。所以,白起不仅是战神,更是杀神,还有一个不好的雅号——人屠。当然,从他的角度来讲,杀死敌人的有生力量肯定是战争的第一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对敌人的最大打击,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样一个深谙战争规则的统帅,当然不会犯这样的简单错误。
   白起对秦国来说居功至伟,但居然会被秦王赐死,简直是咄咄怪事。而且,昭襄王并不是昏君,所以一般也不认为白起是被冤杀,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这是上天对这个人屠的惩罚,是报应。回顾白起之死,我们能看到事件背后的历史逻辑。
   事件始于长平之战。该战役几乎全部歼灭了赵国的战斗力,虽然秦国损失也非常大,但白起敏锐的感觉到,这时候是灭赵的最佳时期,所以向秦王求支援,认为只要秦王再给自己十万大军,自己就能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为统一天下消灭这个最强劲的对手。白起的考虑当然是对的,这是从军事角度出发。赵国实施了反间,找到了当时秦国的相邦范雎,对他说,如果白起灭赵,从此他功高盖世,范雎相位不保。于是,范雎说服秦王,暂时休整。秦王听了他的话,让白起回来,此举让白起很是不满。秦王出于什么考虑,现在没人能说清,反正范雎的进言肯定只是一个原因,他肯定还有更深的考量,比如兵力不够,比如国内的政治压力,比如杀降以后的六国反应等等,或者也有忌惮白起拥兵自重的原因。总之,不管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他这样做肯定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的。白起是个军事家,他不会考虑太多,他想到的是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而一旦错过可能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自然心怀不满。复杂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战争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甚至可能就是一些个人失误,毕竟,历史上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的英雄们也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并不是永不犯错的神。二战时,英法士兵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的空军也很诡异的停止了轰炸,改由地面部队在追击,从而让盟国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否则损失要成倍增加,二战史可能都要改写。德军的这个操作,也让历史学家们都看不懂,甚至有人认为是地面部队在抢功劳造成的军事失误。
   长平之战后不到一年,秦王这时决定出兵灭亡赵国,让白起领兵。但是,白起推辞了,并且说,已经错过了灭赵的最佳时期,这时候灭赵肯定会失败。他是以生病为理由的,并没有公开抗旨。当然,秦王也明白,白起拒绝领兵其实有三个原因:1、白起的身体原因;2、白起是以此劝阻自己伐赵;3、白起心里有怨言,趁此发泄。秦王自然心里不高兴,地球离了谁都转,大秦锐士天下无敌,没有白起照样打仗,所以果断选择了别人率兵出征。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后为什么秦王没有一鼓作气,可能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当时确实需要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和恢复战力。可惜的是,秦国在恢复,赵国也在恢复,这时候秦国确实围困了赵国首都邯郸,但就是攻不下来,而魏楚的援军就要到了。秦王急了,又不想功亏一篑,于是逼着白起上战场。但是,白起还是那个理由,我去也没用,秦军肯定输,所以不去。这时候,白起就有点和秦王在叫板了,甚至可以说是在抗旨了。他本应该服从命令去战场,但可以事先和秦亡说自己肯定也会输,就像赵括母亲对赵王说的话。也许,他就是个纯粹的军事家,不打没把握的仗;也许,他还有余怒未消,就是要证明自己的正确。但这是抗命,是政治上的大错。
   果然,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国在邯郸城下遭到大败。作为君王,这股气肯定要撒,于是抗旨的白起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当然,秦王这时候还没想杀他,只是让他滚到自己封地去。然而,白起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还在自鸣得意,不断炫耀自己的见解:看我多厉害,我就说秦国这时候打仗会输吧,当时不去打,现在输了怪谁?这个顶尖的军事天才,显出了自己政治上的弱智,国君本就迁怒于你了,还不夹起尾巴做人,还要触国君的霉头,不是自己找死吗?当初官渡之战,田丰劝袁绍说出战必输,结果真输了,狱卒还为下狱的田丰庆祝,说主公这下肯定要重用你了,人家田丰就知道,自己的寿命尽了,袁绍肯定要迁怒于我。看看,田丰和白起相比,白起就是个政治上的小白。
   政治学上都在讲,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很多军事家也是政治家,是人心大师,如三国时期的曹操、贾诩、诸葛亮等等,包括我们的毛主席。但是,历史上也有纯粹的军事家,这些人不懂政治,只知道打仗,如韩信、岳飞等等,包括白起。战国时期推行的改革,大多由法家主导,也有兵家,两者基本上不冲突,像商鞅也曾带着秦国锐士大败魏国,吴起一手缔造了战国称雄的魏武卒,他主导的改革也涉及到了社会层面。然而,战国时期的英雄太多,那些不懂政治的纯军事领袖,则大多没有好结果。比如廉颇,在长平之战中他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和秦军作战只能坚守,可他不知道,赵国没有经济实力让他带着数十万人不事劳作单纯驻守边关达数年之久,所以不得不黯然离职。
   战国时期,政治和军事的矛盾,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燕齐之战。当时,先是齐国攻占了燕国,大肆搜刮毁其宗庙,被燕人赶跑了。于是,燕人为了复仇,终于逮到机会,由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进攻齐国。乐毅也是名将,很快打败了齐军,攻入了齐国,而且进展顺利,不足一年就几乎攻占了全境,齐国只剩下两座孤城据守。这时候,乐毅的操作也让人看不懂,他遣散了联军,只留下燕军围城。这还好说,毕竟只有两座孤城,不需要那么多士兵,燕军足够了。然而,他围而不攻几年,这就让燕国国内议论纷纷了。乐毅是懂政治的,他感到当年齐国对燕国的掠夺是败笔,所以对齐人必须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想让齐人自行投降。或者,他是在向燕王进行政治博弈,居功自傲以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然而,他终究对政治一知半解,他让燕国国君感受到的,是他自己在收买人心,在拥兵自重,自己想当齐王。终于,军事还是败给了政治,燕昭王死后,新君上台后罢免了乐毅。于是,齐人田单乘机使用火牛计,大败燕军,乘势复国。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刘邦的眼界:当年韩信攻占齐地后,也想封为齐王,刘邦虽然不高兴,但人家就是舍得给韩信封王,后来取得了天下。如果当年的燕王也能有这个魄力,就给乐毅封王或者齐地的诸侯,不知道历史会不会改写。乐毅功业成空,燕国称霸梦碎,这全部出于短视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眼光。
   也许是受到白起故事的影响,战国时期秦国最后一个名将王翦就是个懂政治的高手。首先灭赵时,他没有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即便当时可以胜利,还是依靠秦国强大的国力和对方耗,直到对方粮绝战斗力不值一提时才出兵,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尤其在灭楚时,他认为应该至少要六十万大军,而愣头青李信提出二十万即可,于是秦王选择了相信李信。这时候的王翦没有任何怨言,甘心退位让贤。李信大败,他一点没有幸灾乐祸或者夸耀自我的意思。当秦王将六十万大军交到他手上时,他没有丝毫推脱,而是欣然领命。战争过程中,他不停的向秦王索要封赏,实际上是在自污,向世人表明自己只求富贵,绝无其他政治野心。和白起相对比,可见白起被赐死,真的一点也不怨。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只是形式,古往今来唯有战争才是国家的唯一大事。当一个将领带领着举国之兵,承载着国家的命运时,如果没有政治眼光,那肯定是危险的,必然没有好的结局。

共 33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的视角比较独特,把人与事的关系剖析的透彻。眼界全面而深邃,观点务实而深刻。秦王卓雄,应惜白起的军事才能,但结局却完全不一样。命运与思维方式,处事哲学,有不可或缺的关系。作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且对比白起、乐毅、王翦等名将的不同结局,也论证了军事与政治复杂交织的关系。白起军事才高却不懂世事政治,最终因性格未善终,可惜了一代名将。军事应辅佐政治,延续政治,作者对史学的热爱,理解,对人性的描写,解读,都值得现代人深思。随笔呈现了老师的文笔雄健,文史博学,视野广阔,视角独特。欣赏佳作,推荐共阅。【浪花诗语编辑·望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5-11-09 19:20:04
  感谢老师赐稿佳作,遥祝冬安创作快乐。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1-09 20:55:32
  吴老师这篇历史随笔,文字夹叙夹议,既以详实史实支撑观点,又融入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感悟,很棒!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