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收获】又见炊烟(散文)

精品 【金文·收获】又见炊烟(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466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1发表时间:2025-11-11 10:37:33
摘要:冬日清晨,作者在陕北高原山村望见炊烟,触景生情。回忆起豫东平原故乡,姥姥用柴火做饭,炊烟见证其关爱与自己的成长;又忆及陕西铜川煤矿的第二故乡,不爱做饭的母亲为家人学厨,炊烟承载着母亲的辛劳与牵挂。如今亲人已逝,作者望着炊烟思念亲人,满含愧疚与眷恋。


   冬日的清晨,陕北高原天气十分寒冷,我沿着一条弯曲山路向前,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一条小河边。小河不仅没有结冰的,而且激流汹涌,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我沿着岸边的小路继续前行,看到了前面有一座小山村。旭日初升,阳光照射在山村和小河,顿时心生暖意。
   站在高处,望着山村,有几家农家小院的房子上升起了袅袅炊烟。自从漂泊异乡以来,我已经多年不见这情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亲人和童年往事。
   我的童年是豫东平原的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小时候,由于父母亲在外地工作,只有姥姥带着我在这里生活。村庄古老而质朴,时间匆匆又缓慢,日复一日地重复过去。虽然村庄贫穷落后,但每一天的阳光都会照常升起,每一年的春天都会按时归来。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豫东平原的大地,到处都充满了春暖花开的勃勃生机。那时候,田野里的麦苗返青,绿油油地恰如一张绿色地毯,杨柳吐翠,燕子和喜鹊站在枝头歌唱。大榆树叶子刚刚出芽,榆钱儿就一串串挂满枝头。村子东头的杏树林和桃树林里开满了鲜花,花香随着柔和的春风飘来,整个小村庄充满了诗情画意。
   那时,很多农家小院都是草房子,很少有砖瓦房。厨房里烧的是柴火,吃的是五谷杂粮,蔬菜虽然少,但绝对是纯天然没有经过农药浸泡的。每天的大清早,公鸡尚未打鸣,孩子们已经三五成群,互相呼唤着往学校跑去。快乐的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有的飞奔,有的簇拥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有的在麦田的路边唱着儿歌。
   放学后,我和其他孩子一样急匆地往家里跑,远远地就可以望见我家的小院。那时候我家住在村庄最西头,家里新盖的三间大瓦房粉墙黛瓦,在缕述丛荫的掩映下非常显眼。在三间正房的西边是两间草房,那是我家的厨房。每天的每顿饭,都是姥姥操心做的。我放学回家的时候,首先就是望见我家的房子以及我家厨房顶上的炊烟。那炊烟有时候弯弯曲曲向上伸展,渐渐散去;有时候却是一片,如天上的云彩,没有规则,随风而变,渐行渐远;有时候是一阵阵,时断时续,飘在大树的头顶,如云朵般久久不肯离去。看那缕缕炊烟,我就猜到知道姥姥已经给我们做好了饭。回到家,我便猴急慌忙地钻进厨房,见锅灶里还有烟火,锅盖上正冒着水蒸气,四下里却不见姥姥的踪影。我便到堂屋去找姥姥,还是没姥姥身影。我急了,大声喊着“姥娘!姥娘!”我们老家是把姥姥喊做姥娘的。我的嗓门非常大,声音极具穿透力,邻居们老是打趣我说一个村子里的人都能听到了。这时候,就见姥姥拉着一个笤帚从我们村后的池塘里回来,原来姥姥在做好饭后闲不住,去池塘边扫树叶子去了。树叶子既可以做柴火,燃烧后还可以做草木灰当成肥料。那时姥姥大约六十岁,身体健朗。她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见多识广而且面慈心善。姥姥把我当成一个宝贝,用村里的人话说就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那时,家家户户都很穷,但姥姥却总是想方设法把家里的饭菜做得尽量丰富点,让我吃津津有味。她用雪里蕻包包子,茴香包饺子,紫藤做菜卷子,用红薯叶子、萝卜叶子做菜馍,榆钱儿做窝窝头,还有用洋槐花做蒸菜,这些都是姥姥千方百计改善我们生活的见证。每当想起老家的饮食,想起老家那时候的生活,我的味觉记忆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姥姥。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一日三餐,都是姥姥用心血和汗水给我做饭,伴我成长。
   在我童年的岁月里,故乡的炊烟,同样见证着我的成长,见证着姥姥对我的无限关爱与呵护。
  
   二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陕西铜川王石凹煤矿度过的,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最初,我家住在王石凹煤矿虞城沟上边铜川第三职工医院的山坡下,是父亲和工友一起用阳镐和铁锹挖出的窑洞,父母在煤矿上工作了一辈子,后来我家搬到王石凹煤矿西山27栋第二家。不管是在山坡的窑洞里还是在西山,母亲总是辛辛苦苦给全家人做饭。记得姥姥曾经说过,其实母亲从小是个娇贵女儿,性格内秀却非常要强。小时候,母亲一点也不爱做饭,但是自从舅舅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后,母亲就把姥姥接到家里和我们一起生活。虽然日子很清苦,对于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母亲一辈子操碎了心。也因为对家人的关爱,母亲不仅学习做饭而且学做衣服,还学种地,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矿山,母亲都是当之无愧的持家能手。老家人夸母亲能干,矿山人夸母亲争气。事实上,只有母亲自己知道,自己一辈子吃了多少苦,背后流下了多少汗水和泪水。
   每一次我放学回到家里,看到母亲给我们做好的饭菜,我都会狼吞虎咽地吃着。当时只道是寻常啊,我根本不知道母亲如何忧愁如何操心才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直到我四十岁之后,才慢慢懂得当时母亲为一家人的生活是怎么操碎了心。年轻时不懂得珍惜,等到懂得珍惜的时候,母亲却已老去。后来,我多次回到王石凹煤矿,每次回到王石凹煤矿,总要到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每当看到那老房子,总会想起母亲,想起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母亲在厨房为我们做饭的情景,眼前便一片模糊。
   此刻,又见炊烟在屋顶上空袅袅升起,仿佛是无限的乡愁,又如母亲对我们子女绵绵不断的牵挂。
   几十年过去了,姥姥早已经离我远去,母亲也已经作古多年,再一次想起她们,想起故乡,禁不住泪流满面。我多么想重回过去,进厨房给姥姥和母亲亲自做一顿饭,孝敬她们。
   此刻,又见炊烟在屋顶上空袅袅升起,仿佛是无限的乡愁,又如母亲对我们子女绵绵不断的牵挂。
  
  

共 21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又见炊烟》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抒情散文,极具阅读与教学价值。从情感维度,文章以“炊烟”为线索,串联起对姥姥、母亲的深切思念,将平凡生活中的亲情具象化,能引导读者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厚重,唤醒自身的情感共鸣。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以陕北炊烟起兴,自然衔接两处故乡的回忆,叙事流畅,细节生动,如姥姥做的各色农家美食、母亲学厨持家的场景,都是学习细节描写与线索运用的绝佳范例。如果此文用作在教学中,可设计多维度活动:一是引导学生梳理“炊烟”的象征意义,体会借物抒情的妙处;二是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身与亲人的温暖瞬间,实现情感迁移;三是模仿文章写法,以某一具体事物为线索创作短文,提升写作能力。此外,文章中对不同地域生活场景的描绘,还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拓宽视野。无论是作为亲情教育的素材,还是写作教学的范例,本文都值得师生细细品读。【金文编辑:江西学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11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11-11 10:52:05
  社长的散文优美、有着深厚的情感。社长辛苦了,期待更多精品。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2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11-11 11:32:10
  读《又见炊烟》深为动容,也勾起我对病逝母亲的无尽思念。母亲一生操劳,如厉彦林笔下“母爱情深”般无私奉献,却未得到子女丝毫回报,这份歉疚萦绕心头,再多回忆也难以弥补。庆幸国家禁止丧葬大操大办,戳破“生前不养、死后摆阔”的虚伪。尽孝当在当下,唯有生前用心陪伴与关爱,才是对亲人最真切的回馈,莫等失去再追悔莫及。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1-11 15:35:19
  感谢江西学士老师敬业编辑,祝福老师愉快!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11-11 15:36:09
  江西学士老师理解到位,分析全面,特别敬佩!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