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马行空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龙吟啸雨•专栏】词(诗)中典故浅议

精品 【龙吟啸雨•专栏】词(诗)中典故浅议


作者:梁寒冰 布衣,16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77发表时间:2010-10-16 21:05:45

词,无典易浅,入典则深。通篇尽典则过,显其古奥而生涩。非稼轩、白石等词道大家难以驾驭。至于切点相择,舍形取义,又不可同日语。
   今词多陈曲旧调,徒仿古佳形骸,只觅得皮毛,未得其三昧,是以失其真。或尽求其古韵而强入典,以致失其本意,竟而言已足而意未尽。或求新植今人言语,不伦不类,近乎白话,而成其四不像之体。此为词家大忌。
   今就余之所学,以浅显粗陋之语,传我粗陋浅显之道。不求盛名于世,只求对同好此道者有所帮助,便是万分之一,也满足了。
   一,何为典故?
   首先,我们要理解,何为典故。
   典,曰:重大的文献,典籍。故,旧意。意为旧的文献。这里省略了一些文字,便是旧文献中篇章段句,或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便是典故。
   详解之,曰: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
   典,经也。──《尔雅•释言》
   再有就是,用到最多的,意思更能阐明此意的: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如: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等等。
   至于典的其他如“法律法规、典章制度、典礼仪节、常道准则”等含义在此不作考虑。
   通俗简单的说就是“以古人古事古时古物书今,是为典”。
   二,典故何用?
   典故最基本的常有借古讽今和借典怀古,以古讽今之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献卷帙浩繁。其中尤以各朝各代的史官所作史书最具参研价值。再者而言,古人自幼学得便是古经典,如四书五经,思想的建立形成中又受其积极或消极影响,自有一番言论谈出。不知不觉间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以为论据,是为典故之用。不过,世人用典多是出于前两者之用,即:借古讽今和借古抒怀两种。某方面上来说,这种选择上的局限性,限制了诗词中意的升华空间。对于典故的选择上应该在开一些。“开”,不是说可以随意选择,那样显得乱无章法。总体来说,诗词中的典故都是为情感的表达或是论点的论证作铺垫,不能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减弱了二者的关联度。
   由此可见,诗词中取典,尝有些路子。
   1,从古哲人书中所得,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如老子、孟子、孔子、韩非子等等。
   2,古人著作传记如《二十四史》等等。
   3,古人的文章,诗词以及学术著作如《诗品词品》、唐宋散文诗词等等。
   三,如何用典?
   这里我们要分别考虑如何选择典故,如何切如典故以及如何运用典故三个问题来讨论。
   1,如何选择典故
   选择典故,取决于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者的文学积累。譬如,欲说隐逸之恬淡,众人都只知陶居士,而不知陆接舆;再如说人狂放不羁,众人都道李太白与唐伯虎,二人被用得流俗了却依然在用,都不知“金貂换”与“祢衡挝”亦是说人狂荡之天性。这要求填词者有极其丰富的古典文学修养,如稼轩等用典大家堪为我典。
   再来说作者情感的倾向,是奔放,是委婉,是含蓄,是直接,是娓娓道来,或是开门见山,有是情感的形式,有些是形式下的情感本身。文字的妙用是直来直去,也即是如此,有些话直接说了反而效果不好。若爱恋,直抒胸臆,不好。用双飞燕或是并蒂莲来代,既不俗些也不会显得晦涩。若写恨,直说也不好。用铸铁之语代之,无形间便使情感升了一个档次。
   取典固然重要,但是取得好典却用得不好,也会失了章法。这个问题以后慢慢讨论,现在先不做深究。
   下面就稼轩词详细论述。且看稼轩词《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此是稼轩词的开山之作,它以清新雄健的格调,卓荦不凡的立意,带给南宋词坛一片新鲜的气息。
   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作者当时22岁。作者选择了立春日这一个特殊的日子。之所以特殊,那是因为那一年是作者南归后所经历的第一个立春日知道这些,对整篇的理解会更上一个台阶。此篇有几典,如“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薰梅染柳”、“解连环”。最难理解的、同时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便是那“薰梅染柳”一典。“薰梅染柳”原出自唐李贺《瑶华乐》:“穷钟瑶席甘露文,玄霜绛雪何足云,薰梅染柳将赠君。”玄霜绛雪是一种可以升仙的药,见《汉武帝内传》。薰梅染柳则指某种仙术,可使枯木逢春,梅柳绽花生叶。词中即是立春日,便是指东风催开春色。
   字面上解如此,可放在这词中便显得不同了。北宋南迁,只留下剩水残山,若真有什么仙术可以使枯木逢春那边好了,这里春是一种象征意义,而是收复失地,就像春归一般。此中用典用心,可见一般。
   稼轩用典不拘一格,所见即能吟出。且臻至化用无痕之境界,古之少有也。这种情况在稼轩词中比比皆是。如其《满江红•倦客新丰》一阕: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沈陆。休感叹,年华促。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这首词没有题目,作年不易考知,但从全词感情之激烈震荡、悲呼愤慨看,当时作者早期作品。略考之下,作者满腔热却是报国无门,便说是倦客,此句无典,下来“貂裘敝”三字,实说自己落魄陷于潦倒之地。若是现代人来写词,定是在诉苦一些,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没了,这日子没法过了。可作者未将自己当时的生活环境一一写出,作者直接用了苏秦落魄的典故。简单三字便将自己的境况和情感和盘托出,陡然间的情感喷薄,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深度,这是大多数人所不能的。
   下面“弹短铗、青蛇三尺”也是典,用战国冯谖事,冯谖作为孟尝君下门客,能够得以重用,从“食无鱼”到“比门下之客”。作者感叹甚至是羡慕冯谖的机遇,认识到了一个明君。联想自己的现实,可不就是形成了一种对比么?于世作者无可奈何,只有拎着“青蛇三尺”吟咏自己的黄钟大吕。“青蛇三尺”也是典,均指剑,有些仗剑行吟的意味。
   综上所述,就短短的几个典故,分别将的际遇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情愤慨不已,此独为稼轩能为!
   稼轩有此时情感要抒发,想到古人有与自己相同遭遇的人或事,便拿来引用,这也与稼轩精深的古典文学修养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对《稼轩词选》中107首略作了研究,发现其几乎没有不用典的。且典大多选自古人的作品,如《北山移文》或是《庄子》等等,几乎是信手拈来,这也说明,作者的思想受前者的影响较大,或是为其艺术表达的形式所赞赏,所以才会多次引用。
   2,如何切入典故
   这个问题和第一个是一脉相承的,二者没有太大的差别,二者都需要情感的表达,都讲究合理性与否。只是切入典故要求在组织语言上有些功力以及在运用上比较灵活。
   要切入典故,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表达的情感,情感需要如何运用就该用心的向那里靠拢。在这里,我建议将典故予以分类,例如大致先分为地理、动物、器用、人事、人体、天文、文明、政事、植物等等,然后再细分几类。地理部又包括城建、水流、土石等,动物部又分为虫豸、飞禽、鳞介、走兽等等,其他的不一一分了,这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成得了得,慢慢来。一会附上几个典故示例。
   继续说切入典故。
   取典好不如用典好,一个典故用得好,首先得选择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就是这个典故该如何用才能与自己的情感达到完美的统一,用得毫无痕迹,丝毫不显的牵强,用得恰如其分。这就是切入点要考虑的。下面就稼轩一首《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简单讨论一下。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先简单评价此词,词上片咏涨潮,下片咏退潮。作者以神来之笔,配以种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钱塘江涌潮的壮丽奇观,以及弄潮儿如履平地的高潮技巧。便面上看,这里并无自己的情感,尽是赞些弄潮儿的手法高超和咏涨潮和退潮的种种景况,哪里还有他自己的影子在其中啊。其实不是,作者在描写过程中的典故的选用和切入在无形之中便做到了这一切。这里典故也是不少的如“万里长鲸吞吐”句、“人间儿戏千弩”句、“白马素车”句、“属镂”句、“五湖西子”句等等。
   这些典故中,切入最好的要数“白马素车”一典了。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痕迹,浑然天成也。白马素车用伍子胥典。《太平广记》卷二九一《伍子胥》:“伍子胥累谏,吴王赐属镂剑而死。临死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江以观越兵来;以夷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白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越钱塘渔浦方渐低小。朝暮一再来,其声震怒,电奔雷走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和焉。”
   下片作者先发出了对长鲸吞吐大潮的疑问,而后写退潮的“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极其悲壮苍凉。为什么要用到白马素车,因为那是退潮时的大浪渐行渐远,犹如一架马车慢慢远离一样,如此形象的描写,让凡人见了,最多是领会到这是在描写退潮,殊不知作者在潮涨潮落中揭出这段历史,是借以抒发他对忠臣遭谗的同情,对参保统治者的谴责,对仕途艰险的慨叹。
   作者把观潮的景象同历史的悲剧和个人的感触结合来写,超越了同类观潮诗词,应当是别具一格的。至于其他典故,不一一作解。
   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完全有机会救活一首诗词的,这只是有机会却未必是一定,这在于作者的功力。
   3,如何运用典故
   这个又比前二者要求更加详密的思维和组织语言的技巧功力,一个典故,选好了,切入点也好了,却在使用上出了岔子,这是莫大的遗憾。
   详细说来,运用典故在上文略微提到过。在如何选择典故和如何切入典故中都有提及,因为这些是不可能孤立出来进行讨论的,那样的讨论太片面,不合理,所以不取。
   用典是什么?所用之典,和所咏之事的交集必须是这个典故含义所能覆盖。就是要寻到二者的共同点,相通的地方。高手与一般人的差别就在于此,粗俗的用典者,无法估计二者,要么是典大过诗词中情,显得诗词中的情感被压制了,难以舒畅的表达,要么是关联不大,用典只是为了纯粹的用典,或者是简单的增加字数,又或是增加文章晦涩度,让人觉得有种神秘感,这都是不可取的。说到这里,在刻意使行文晦涩难懂上,有的人非要用只有古代才用现在早已淘汰了的东西,或者是一些生僻字,大概是这些物事和字眼现代人大多不认得,如果不能通过行文立意来增加文章的深度,那就只有通过这些手段了,我也不赞同。
   古代个人有个人的主张,如清朝的孙麟趾,他就主张诗词应该易懂,并在其著作《词径》中说道:“深而晦,不如浅而明也。惟有浅处,乃见深处之妙。譬如画家有密处,必有疏处。能深入而不能显出,则晦。能流利不能蕴藉,则滑。能尖新不能浑成,则织。能刻画不能超脱,则滞。一句一转,忽离忽合,使阅者眼光摇晃不定,技乃神矣。”说得就很好。但这不应该被那些流俗至极的填词者拿来用作掩饰自己作品庸俗的盾,白乐天也是如此主张,他的主张也算作一个流派了,只是他强调的是通俗,于通俗中见真意。现代人大都理解为庸俗,可笑了。
   闲言少说,有好些东西都是悟得的,而不是讲得的,下面我贴些典故供大家参考一番。
   【沙虫】参见人物部•其他“虫沙猿鹤”。艺文类聚》卷九0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O喻战中一死亡的官兵。唐韩愈《送区弘南归》:“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
   【韩蝶】晋于宝《搜神记》卷十一:“宋康三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口之,论为城旦。……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家相望也。王日:‘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家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样木生于二家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日‘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0咏男女爱情。唐王初《即夕》:“月明休近相思树,恐有韩凭一处栖。”
  

共 61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词如何用典的论文,作者论述有条有据,娓娓道来,足见对其理解之深。开篇就提出了:“词,无典易浅,入典则深。”的观点。大家知道,辛稼轩,姜白石都是用典的高手,作者也对其十分崇敬,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对现代词坛的忧虑中来。失其真和不伦不类是当代词坛的两个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就需要从加强词的深度着手。接下来分为三大段阐释如何掌握和运用典故,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亲自实践,对《稼轩词》用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后得出了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运用典故上,分为三小段来介绍如何将典故化入诗词当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深深玩味。荐。【编辑:镌木品茗】推荐理由:论述有条有据,观点新颖,值得思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017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庞广龙        2012-01-02 17:51:30
  拜读欣赏学习了,共同提高之……
流浪汉。五十年代末出生,壮族,插青,公务员。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员文学创作协会作家诗人,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中国当代诗歌协会会员,有千多件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有30多件作品获奖;出版个人专集2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