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菊韵☆散文随笔】焐山药

精品 【菊韵☆散文随笔】焐山药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17发表时间:2010-10-20 07:28:57

【菊韵☆散文随笔】焐山药 山药,是我们这儿的方言,就是红薯、甘薯。
   冀中平原,对山药的感情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那会儿不讲什么营养,只知道肚子是第一位的。山药是救命的食物,以其产量高而广泛推广,大面积的种植。那时候,五斤山药折抵一斤粮食。而粮食产量每亩才二百多斤。最好的水浇地,本地称为“小乌克兰”的地方,产量也不过四五百斤。当时有一个口号叫做粮食“过黄河、跨长江”,好像是,每亩地粮食过黄河是五百斤,跨长江是八百斤。于是,就在产量上做文章,山药产量可达到四五千斤,折抵后不但跨长江而且超长江了。但是,鲜山药不易保存,虽然家家户户都挖一个窖储存,但到过年的时候,还是烂掉很大一部分。那时候还没有保鲜技术,或者说也没有在山药上抹上什么防腐的化学药品,只好在秋天,把大量的山药擦成片,或撒在地里,或晒在房顶上,晒干,还可以保存。如果遇到下雨,就不好说了,山药片还半干半湿,经雨一淋,会出现黑色的霉点,吃起来味道就不怎么地道了。山药干可以蒸着吃,还可以磨成粉做“合漏”(用有若干孔的木制器具轧制成面条状),还可以包山药面饺子,包子等。但是吃希罕还可以,经常吃就不是美味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山药成了调剂口味、增加维生素的好东西,适当吃一些对身体有好处。
  
   小时候,这里有一个山药品种叫做“幺六”,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源自那里,不得而知。这个品种,褐色外皮,黄红色瓤,新刨下来的山药馏着、煮着吃,“干巴甜”,有些噎嗓子。晾晒几天后,奇软,好似熟透的柿子,皮略厚,里面似糖稀,说吸着吃也毫不夸张。就是这,可是养了一方人啊!在瓜菜代的岁月,在长社会主义草的年代,这个东西虽然不顶晌,虽然没到半晌肚子就会咕噜咕噜提意见,但让我们的肚子维持了饱的概念。毛主席他老人家对人民吃饭问题极为关注,就连吃什么,怎么吃就很关心。比如,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或半干半稀等,我等能吃得肚子滚圆,就很是知足的了!不过,也吃出了很多老胃病,胃酸过多,直到若干年后,一提到山药,有的人立刻就会吐酸水。也是,上顿吃,下顿吃,从秋吃到次年春,吃了储存的鲜山药,还要吃山药面,没有敢于吃甜的精神,还真难对付。
  
   山药的种植,分为芽栽与蔓栽。现在大都是蔓栽。俗话说,“深栽茄子浅栽烟,要吃山药地皮沾。”栽山药一般选择在下雨天最好。戴一顶草帽,披一块塑料布或者破麻袋,赤脚在地里用手将一段一段的山药秧子直接按进土里,过几天就会仰起头,生出新芽;再过几天,新蔓儿开始四窜。蔓儿贴地爬,接地就生须根。这就要翻蔓儿。总要翻几次,不让须根扎入地下。主要是保证山药的生长。待到蔓儿爬满了地,土地被旺盛的蔓儿、叶儿遮盖严实,紫色的小花开出来,丰收就在望了。
  
   记得有一年,从外地引进山药新栽培法,叫做“山药下蛋”。红皮白瓤,产量特高,据说每亩可产万斤以上。就是用山药小块直接插进犁起的土塄上,没有种植几年就无声无息了。不知道是产量高了,口感不太好呢,还是费时费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呢?反正再没有见过“山药下蛋”之类的玩意儿。
   秋天,山药成熟。下霜后,山药叶子发蔫发黑,其他的作物大都收完,人们主要精力就是将山药刨出,运走,分到户。其实,下霜前,山药的叶子和嫩莛也是不错的调剂品。嫩莛可以腌起来作小菜,嫩叶也可以掺在面粉里做“苦累”。
  
   刨山药,首先要将山药蔓儿去掉。我们一帮半大小子,每人一把长柄镰刀,站在“一觉”地的垄沟边,(一觉,为了便于浇地,从一条垄沟到另一条垄沟的宽度,方言为“觉”。)一拉溜排开,一手扯着山药蔓儿,一手握着镰刀削断山药根部略上一些。每人一垅,十几个人边削边卷,那山药蔓儿被卷成一条墨绿色长龙,身上还裸露着青绿色的筋络。“一觉地”就这样敞开胸膛,袒露无遗。那条长龙也被翻滚进垄沟中,喘着粗气,散发出植物新鲜的气息。大人们则一字排开,每觉地有两位身强力壮的在中间打头,占马步,弯腰,抡镐:瞅准一棵山药,左刨一镐,右刨一镐,然后在前面猛下镐头,兜出一篼完整的山药,顺手掂起山药笼头,从裆下放在后面。其他人随之跟上,一会,地里出现两趟山药的长阵。
  
   在拉走山药后,再用犁耕一遍,我们背着筐跟在犁后,拣翻出地面的山药。一块地这才停止了它一年的活动——不,不,还没有呢。秋末冬初,没有活干的农人背一个筐,拿一把铁楸,来到山药地,开始一下一下地翻地,总有汗水付出,总有欣喜伴随,总有漏网的山药被拣到筐中。收获与付出不会成正比。但那也是一种期望,一种贫乏年代的不小收获。
  
   还没有说到正题。回过头来,才说到焐山药。
   那是孩童时代最快乐的回忆。放了学,我们一群半大小子照样结伴去打猪草。成熟的秋天,到处是成熟的信息。孩子们的眼睛盯着的不是猪草,而是那些可以入口的作物。当然,什么时候吃什么,大一些的孩子早已经口传身教了。入秋以来,一路吃过茄子,黄瓜,大枣,萝卜,老玉米等等,能入口的几乎都让我们品尝过。现在,当然是应该吃焐山药了。来到地里,在山药地的垄沟里装模作样割猪草,眼睛四下瞄着,看看无人看守,便开始了“鼠窃”行动。先看哪一棵山药拱起的蘑菇堆高,再看蘑菇堆裂开缝隙大,那肯定是山药的块头大、长得多,就用镰刀刨开土堆,用手抠出一块块山药。尽量不弄断主根,怕山药蔓儿打蔫被发现。每人刨几棵,装进筐中,再用一把猪草遮住,然后将山药蔓儿盖住刨过的痕迹,一溜烟来到一块荒地,作了分工:有的人寻找一处陡坡,挖坑;有的人找来土坷垃;有经验的人用坷垃,围在土坑上垒成窑状;大多数人四下去寻找干树枝和引火的柴草。准备齐全,点火,猛烧,干柴烈火,将土窑的坷垃烧得通红。看看柴火烧尽,大火将熄,灰烬老厚一层,余烬在风中一会儿红,一会儿黑,就一齐把山药扔进窑内,一声令下,“嗨”的一声七手八脚踹塌土窑,烟灰冒出老高。再添上几把土,埋严实,防止跑风漏气。细心的还在上面撒上杂草,用树枝扫掉脚印,防止有人发现“趁火打劫”,来“黑吃黑”,让我们落个狗咬尿泡——空喜欢!
  
   临走还嘱咐,大家注意太阳落在树的半腰,来这里集合,晚了就不等。随之呼哨一声“走了”,各奔东西去作正经的事情———打猪草。筐满了,时候不早了,肚皮也咕咕叫起来。看看太阳还在树梢上呢,大家就来不及了,不约而同回到土窑前。人齐了,下手。坷垃还在发烫,手被烫得不住的甩动,也顾不得了。香气扑鼻,口水直流。扒拉开灰堆,黑呼呼的山药在招手。等不及的人们你一块,我一块抢在手中,烫的一个个口中不住的“扑哧扑哧”吹着,两手也不住的倒着手,还不住的拍打着。一边倒手,一边还剥皮,黄黄的香香的瓤儿诱人馋涎欲滴,欲吃烫嘴,就用舌头慢慢的舔,舌头尖烫痛了,就吸冷气;有的人忍不住吃下一口,粘在牙上,烫得不住的“哎呀”着;有的人吞到口中,“吸哈吸哈”不住口,那个场景,让人忍俊不禁。但是谁的吃相也不好看,都忙着吃,也顾不上欣赏别人了。虽然烫,但也算是风卷残云。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山药被一扫而光。那脸上粘满了黑色斑点,手也成了“老鸹爪子”。
  
   如今城里有了烤山药的,用铁皮炉子,烤山药的味道也不错;自己在家里也用破洗脸盆子扣在火炉上,焐过山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好像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少年时代品尝焐山药那种味道再也不会出现了。是那种“鼠窃”时的刺激?是那种孩子们特有的玩闹天性使然?是饥饿时代得到食物的兴奋?还是那种不易得到东西,好不容易得到了的那份快乐?抑或是少年天生冒险而取得胜利后的满足和喜悦?说不清楚,或者都不是。很想再品尝一次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经历,那样的快乐,那样的美味………
  
   附记:【甘薯】
  
   据查:俗称山芋、红薯、白薯、红山药、地瓜、番薯、朱薯、芋头、红苕、番芋。因各地叫法不同,所以有很多名称。皮红则称朱薯、红薯、红山药、红苕;皮白则称白薯;味甜则称甘薯;形状类似则称山药、芋头、地瓜。那么,我们这里俗称山药也就有据可依了。朋友们所说的其他名称也是对的,是地域不同,方言土语的异称而已。
  
   【山芋】———《事物掌故丛谈》说,甘薯俗称番薯,今亦混称为山芋。
   【白薯】———甘薯肉白,故称。
   【地瓜】———甘薯为地下块根,形似瓜故称。福建俗称番薯为地瓜。
   【红山药】——山药与甘薯同为薯类,皮红色,味亦似山药,故称。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7说: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
   【红薯】———甘薯皮多红色,故称红薯、红苕。
   【番薯】———甘薯为薯类,相传是明初由吕宋国引进,故称。《广群芳谱.蔬谱四.甘薯》:甘薯一名朱薯,一名甘薯。
  
   那么,【土豆】与红薯有什么关系么?说来也有很多联系,比如,同有薯名:马铃薯——红薯、番薯、白薯;同有芋称:芋豆、洋山芋、洋芋艿、阳芋、番人芋——山芋、芋头;同为地下块茎;同是外邦引进,同含大量的淀粉。但是,口味绝然不同,土豆还是归入菜类。
  
   还有一种【山药】,坑栽,蔓儿支架,根深扎地下,长可数尺,形似杵,径可一厘米有余,皮浅褐色,有麻点,削皮后白如玉。我们这里叫做【白山药】,熟后吃略有麻味,一般蘸白糖吃。其名有:玉杵、玉柱、薯芋、土薯、薯药、山薯等。据此看来,这才是土生土长的“山药”。

共 36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质朴,流畅,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缓缓的把读者带进了那个难以忘怀的年代,突然想起小时侯唱的一首歌“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真有此番情景再现。我对山药的青睐也只限于冬季,快把钱就能吃到的美味,香香甜甜的,解了馋,暖了胃,却不能喝了风,否则胃是要难受一阵子的。再美味的食品也要心情决定,看作者的那一段对童年往事的叙述:一群半大小伙儿,在山窝窝里,在土旮旯上焐山药。“那“鼠窃”时的刺激?”会更引起读者门的共鸣。山药的栽种,也描述得很详细,想来是作者亲为过,虽苦犹甜。过去了的日子留在记忆的长河里,时不时的会激起一段涟漪,透出点滴的光华。喜欢农村的田园生活,欣赏作者的文章!【编辑:兔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02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疯狂的兔子        2010-10-20 07:30:08
  欣赏了,问候作者早安。
善良,像那颗缀于叶间的露珠,也许它很小,但它可以滋润一朵花,并让她美丽的开放
2 楼        文友:叶雨        2010-10-20 23:31:38
  刘春大哥的这篇《焐山药》不仅仅写出了童趣,也写出了那个年代的百姓生活,写出了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山药充当了最主要粮食的重要性。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山药绝对是发挥了其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产量上去了,人们的肚子也填报了。尤其是焐山药给孩子们的心中更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快乐回忆。这篇文,不仅仅是对焐山药的回忆,也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读来非常具有意义,和欣赏阅读价值。感谢大哥送佳作于社团!让年轻人读读我想更是受益匪浅的。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