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中国文化之源——《易经》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之源——《易经》


作者:云台文经 举人,372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62发表时间:2010-10-25 23:57:24

中国文化之源——《易经》 (一)简述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在《左传》中已有《易经》的记载,说明《易经》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易经》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成于西周前期之说为大多数所接受。从伏羲画八卦,夏代出现《连山易》,商代出现《归藏易》,周初经文王等人演绎整理而形成《周易》,春秋战国期间又由孔子及其弟子写成解说《周易》的十篇文章(后世称为“十易”,又称为“易传”),到汉代将“易传”纳入《周易》之中,列为群经之首,尊称为《易经》,易学遂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指导思想。
   《易经》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不能因此说它就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易经》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学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危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相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把握机会和事物发展方向。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也有人笼统地把它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易经的内容属儒家学说,周易的形式属道家理论.故周易应是儒道合一的全家学说。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二)《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三)《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易经》卦象的核心:《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事物的两个方面: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也正是由阴阳的互动理论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才产生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使得中国文化失去了科学的精密思维,多了互变的不确定性。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中庸?外国人往往理解为就是中间,不偏不倚;而中国人则会告诉你,中庸就是恰到好处,那么怎样才算恰到好处?自然因人而异,有人喜欢方,有人喜欢圆,有人喜欢黑,有人喜欢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标准的不确定性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那就只有看谁说了算,谁说了算谁的话就是标准。这不恰恰就是人治的理论依据吗?所以“难得糊涂”就成了精僻见解,成了中国人混世的千古良药。但是科学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中国人可以说一加一等于二,也可以说一加一等于一,还可以说一加一等于三,都有道理。但是科学却是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中国人轻视科学,造成科技水平落后的病根也正在此。
   (四)《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这也是中国人没有宗教意识的潜在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然之外还存在一个“主宰者”的命题。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这与佛经上讲的“六道轮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六)《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
   《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共 658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看作者如何洋洋洒洒阐述中国文化之源——《易经》。其基本概念,其宇宙思维模式,其总体哲学思想,其根本精神,其辨证法则,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与中国文化结构和中华民族性格……如此种种,实在是令我们大饱眼福。“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性格,决定了整个民族的思想精神和文明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无不闪耀着易学和人文精神与可大可久的生命哲学智慧。”读此见解,感同身受。【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10-25 23:58:07
  看作者如何洋洋洒洒阐述中国文化之源——《易经》。其基本概念,其宇宙思维模式,其总体哲学思想,其根本精神,其辨证法则,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与中国文化结构和中华民族性格……如此种种,实在是令我们大饱眼福。“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性格,决定了整个民族的思想精神和文明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无不闪耀着易学和人文精神与可大可久的生命哲学智慧。”读此见解,感同身受。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0-10-26 15:50:42
  易经乃中国文化之源,中国文化又博、大、杂、深,为什么一奶却又出了这么多“杂种”?中国文化啊,你为什么象雨象雾又象风?中国人啊,你为什么让人憎恨却又让人割舍不下?文化在其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文化养育了人?还是人创造了文化?还是兼而有之?
愿作云中台上客 一画文章经纬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