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弱女铁肩

精品 弱女铁肩


作者:绿叶草根 探花,191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42发表时间:2010-11-10 20:42:55

一、边陲山花
  
   土家边寨映山红,绽放河西香河东。
   云遮雾绕更艳丽,风吹雨打愈从容。
   有胆有识争奉献,无怨无悔学英雄。
   桃李芬芳满大地,欣慰一笑树丛中。
   这首小诗,赞颂的是一朵开放在渝湘边界的友谊花,一个在改革开放中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女强人,一位跨省执教、铸造辉煌的苗族女教师。
   在她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特殊的地域特色和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
   她是重庆市农村优秀教师,她的名字叫石元英。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祖国建设蒸蒸日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尽管有人沾染上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恶习,尽管有人老是物欲横流、极端自私,尽管有人沿着懒、馋、占、贪、变的邪路越走越远以致最后背离人民,但是吃苦耐劳、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是时代的主流。千千万万具有奉献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当代中国的脊梁;在他们当中,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保安乡龙家村四川河组跨省到湖南坝木小学执教的苗族女教师石元英,就是一个卓越的楷模、突出的典型。
   她在桥堡小学为学生挖雪开路,又在坝木小学为学生以背作桥,33年如一日,顽强拼搏,高度负责,育人育才,无私奉献,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殷殷的心血,浇灌了祖国的花朵,铸造了人生的辉煌。其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她用自己的背,作为学生渡河的桥和船,作为残疾儿童的路,带着四川河组的学生跨省求学,闯难关,越艰险,从不懈怠,从无怨言;她爱生如子,有教无类,堪称学生的“慈母”、良师和益友;她熟稔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法,为国家、为人民培育了大批有用之才;她不甘人后,善于学习;她和学校师生、周边干群亲如一家,做真人,干真事,献真情。学生都把她看作自己的父母亲,学校领导、教师与四川河两岸的父老乡亲都把她看作最可爱的亲人。
   正因为如此,大家公认她是模范教师,公认她是真善美的化身,公认她是人类灵魂的优秀工程师。
   正因为如此,她在解放军十烈士曾经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鱼塘坡白岩下,在坝木大地上,在武陵山区的大山深处,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奇迹,树立了榜样,绽放了事业的鲜花,谱写了奉献的颂歌。
   她的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石元英老师的工作得到了重庆和湖南两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8次获政府嘉奖,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农村优秀教师。
   石元英从未满足,她总是把已获得的荣誉忘得一干二净,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比过去更好。
   她的事迹,她的精神,牵动了重庆、湖南两省市的方方面面,牵动了全国各地的人心;从中央到地方的众多电视台、报刊等等媒体,纷纷前来渝湘边,前来她的家,前来她跨省执教的坝木小学,采写摄像,拍片发稿,大力宣扬她的先进模范事迹。
   尽管如此,但是,她依然保持着普通小学教师的纯朴本色,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辛辛苦苦地耕耘。
   从教33年了,她一直以能够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最大的光荣。石元英的奉献精神,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她的奉献精神,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
   她是教育战线上的“铁人”,她每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和放学后,都要辅导学生、批改作业,青春融入了忘我的工作,人生创造了辉煌的价值。为了背学生过河求学,她不仅吃够了苦,受够了累,受够了病痛的折磨,也受过伤。
   石元英读高中时,胖胖的,身体很健壮、很棒,是个长跑运动员。打从她教书以后,几十年的岁月沧桑,使她的身体变得单薄、瘦削、羸弱了。
   但是,她羸弱的身体始终铁骨铮铮,千难万险都被她踩在了脚下。
   她的为人,她的奉献,她的业绩,都是可贵的。
   她的事迹,她的品质,她的精神,都是闪光的。
  
   二、金子无处不闪光
  
   奉献精神是山花,山花无处不吐艳。
   奉献精神是金子,金子无处不闪光。
   似乎上天给石元英安排的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奉献。
   1956年7月10日,石元英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保安乡楠红村大坝田出生。从孩提时代到学生时代,从小学发蒙到高中毕业,她对邻居、对同伴、对同学,不知伸出了多少次支援、帮助之手。她像屋后的树林那样坚韧不拔,像门前的小河那样晶莹纯朴,天然本色,始终不变。
   1976年夏,石元英从石堤中学高中毕业。在生产队劳动一年后,她就于1977年9月到桥堡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个月四元钱的工资,许多人都不希罕,而石元英却与教学工作情有独钟。她把21岁的青春,全部倾注到了教学工作上;她使出浑身的力量和解数,为学生服务,每一节课都力求做到:只要有一个学生还未弄懂,她就决不放手。这个原则,她始终坚持不变。
   那时,她是包班,既教语文,也教数学,桥堡小学的另外两个老师也是如此。本校有一个教师,因读大专中文函授,一个学期要去听一次函授课,一去就是半个月。在这半个月内,石元英为那个教师代课,一天要忙两个班,忙得满头大汗;她自己任教的又是六年级毕业班,所以两头分心,格外辛苦。
   有人对石元英说:“人家读完大专函授,要去中学教书,你何苦替别人这么展劲呢?”
   石元英说:“人家读得去,调得走,那是人家有本事。大家一起工作,就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我能帮的就要帮。学生的课程也是不能耽误的嘛!”
   那位教师若干年后,都还铭记着石元英老师公而忘私、助人为乐、顾全大局的行为和精神。
   一年到头,石元英老师都带着大坝田的小学生到桥堡小学读书。刮风下雨天,她为学生费心操劳;冬天下雪了,她更是脚不停、手不住。有一次,因雪凝太深,一个学生差点掉下高坎悬崖,石元英吓出了一身冷汗。此后,她半点不敢怠慢。学生累了乏了,石元英给他们挑书包、提火笼;雪凝深了、厚了,她举起锄头挖雪,一步一步为学生开辟安全通道。
   她在桥堡小学任教十年多,十年如一日,教育教学绩效一直居保安乡前列。1981年春期,她所任教的小学六年级毕业生27人,有26人考入初中,升学率不仅在保安乡而且在石堤区都稳居第一。
   1983年,石元英同本乡龙家村四川河组青年、代课教师王焕林结婚,但仍在桥堡小学教书。
   1987年秋期,上级把石元英从桥堡小学调往四川河小学。桥堡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千个舍不得,一万个舍不得。后来,石元英有事重返桥堡,或桥堡人赶里耶时在街上碰见她,她曾教过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定要向她问长问短,家长更是向她连连“诉苦”:“石老师啊,你回来吧!你教书,学生懂;你一走,学生都不懂了。还是你教书教得好,可惜被上级调走了!”
   其实,石元英也舍不得离开桥堡小学的学生,但是,石元英必须维护大局,必须服从上级调动,而且四川河小学更需要石元英老师;因为当时桥堡小学所在地桥堡村的回乡知识青年多,不愁找不到民办或代课教师,而四川河小学就不一样了。
   四川河小学在保安乡龙家村四川河组。四川河组是渝东南边陲最偏僻的土家山寨,坐落在大帽山、岩鹰坡下,40多户人家,300多人口,山大土瘦,望天田多,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村民生活并不富裕。而四川河小学则只设有一、二年级复式班一个,惟一的女教师(民办)王翠菊因结婚已外迁。王翠菊离开四川河小学后,学生与家长好久都没见有人来接替,在读学生都只好到隔河相望的坝木小学报名读书去了。
   不是上级不派人来接替,而是石堤学区领导接连找了十多个教师做动员工作都没有成功。谁不知道四川河组是个出了名的穷山寨,山高路远,偏僻荒凉,所以许多人都知难而退。学区领导最后找到石元英家,对石元英说:“你家离学校近,就到四川河小学来教书吧!”
   当时,石元英一来舍不得桥堡小学已教上正轨的学生,二来因为四川河小学学校条件差、学生底子薄,她担心难以取得很好的教学绩效,所以有点犹豫。但是,人民的需要就是石元英的志愿。当她眼前浮现出家庭附近那些孩子天真烂漫、求知若渴的神情和家长眼巴巴地望着她的神情时,便暗暗责备自己,下定了在这里扎根教书的决心。想到这里,她当仁不让地说:“我服从上级的调动,不管调到哪里,我都照样好好地干!”
   当时,四川河小学原有学生已到对岸坝木小学就读,上级就叫石元英重新招收一年级新生,有多少招多少。石元英立即走家串户,招了8名学生。
   由于这8名学生年龄尚幼,原来未打算读书,也没订得有教材。无书,怎么读书呢?
   石元英有办法,她千方百计找来一套教材作教科书,每节课都在黑板上板书课文内容,语文、数学都是如此。每写一板,都让学生弄得滚瓜烂熟,然后再换一板。
   天道酬勤,有种有收。一学期下来,8名学生个个学得好,期末参加保安乡统考,稳稳考了全乡第一名。
   石元英在四川河小学“一炮走红”,让四川河组的父老乡亲领略到了她的敬业精神、负责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她开始有了较高的信赖度。
   学生的勤奋,乡亲的信赖,给了石元英极大的欣慰和力量。
  
   三、跨省执教
  
   从天下秦城?中国里耶出发,沿吉(首)龙(山)公路南行4千米,就可到达湖南省保靖县清水坪镇坝木村和坝木小学。
   坝木,是一块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坝木村北面,吉龙公路与四川河之间,就是烈士陵园。陵园内,有解放军十烈士墓,有纪念塔,还有功德碑。
   坝木村东面以磨鹰嘴、鱼塘坡为天然屏障,西面濒临四川河,吉龙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9个组,515户,2550人;村民住宅区主要在坝木坝子上,基本上连成一块,地势比较平坦,村民比较富裕,2005年全村人平纯收入1500元。该村经济以柑桔为龙头产业,建材业也比较发达。
   坝木小学则在该村中段偏西地带,处于吉龙公路与四川河之间。该校近年来的规模是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7个班,学生200多人,教师共11人。
   这所学校,就是石元英本人执教时间最长、贡献最大、铸就人生辉煌的地方。
   一个重庆秀山人,何以会到湖南省保靖县执教并取得辉煌绩效的呢?话得从头说起。
   解放前,在四川河东、西两岸,惟有坝木村才有一所私塾;而四川河山寨则没有,因此四川河山寨的孩子只能渡河到外省读书求学。虽然20世纪70年代有了四川河小学,学生也只能读到小学二年级。
   在石元英来四川河小学之前,学生读完二年级后,就得“兵分两路”;一路到六、七千米之外的保安乡和平小学寄宿读书;另一路是托熟人、找关系,到四川河组对面的保靖县坝木小学读书。
   去和平小学读书要翻山越岭。山难爬,山路十八弯,一拐就是几个岭,几条沟,一走就是几小时,而且路两边的树林里或草丛中,经常有毒蛇出没、野兽怪叫,会让学生惊惧不已,因此学生家长很担心。去坝木小学读书,又苦于过河困难,涨水季节则更为艰险。因学生年龄尚小,家长担心山洪突来,冲走孩子。那时,四川河组的孩子大多只读完小学二年级就算“毕业”,永远告别了学校。所以,该组老一辈人文盲、半文盲甚多。
   “孩子们命够苦的了,上个学、读个书、识个字,不容易呀!”祖祖辈辈的四川河山寨人,都这么叹息。
   好在事情有了转机;这个转机,由石元英老师跨省执教而引发。
   1988年,四川河小学因为太偏远,并且教室已成了危房。在保安乡学校布局调整时被撤销。为了解决四川河组四五十名学生读书难的问题,上级部门及领导经与湖南省保靖县协商后,将四川河小学跨省并入保靖县坝木小学。
   当时,四川河组事实上已有了一些学生在坝木小学就读,而坝木小学民办教师又较多;为了减轻坝木村群众的负担,保靖县黄连乡(今清水坪镇)党委书记杨清平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既让四川河组的孩子读上书,又不让坝木村群众增加负担。于是,双方以合同形式约定:秀山方面要安排一名教师到坝木小学任教,由秀山方面发放工资;保靖方面负责教学常规管理;在奖金、福利方面,跨省执教的秀山教师与湖南籍教师一视同仁。
   就这样,石元英老师到坝木小学报到,成了一名跨省执教的民办老师。
   她到坝木小学教书后,40多个孩子每天清晨就到她家院子集合,然后由她身背一个最年幼的孩子、手拉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过河上学。平时,特别是在枯水季节,要解决渡河问题也要大费周章。十二、三岁的孩子踩着河中心的石头,勉强能过河,但因每两个石头之间,均有半步之距,所以幼小的孩子就无法过河。河水较深处或石头打滑处,幼小的孩子过河都不安全,都由石元英背着过河。河水上涨时,只要洪水不太大,她就得脱掉鞋袜,在洪水中来回多趟背送学生;放学了,又用同样的方式带着40余名学生涉水回家。
  

共 1212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弱女挺铁肩,光荣万万千。扶苗育鲜花,爱心可对天。一个在改革开放中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女强人,一位跨省执教、铸造辉煌的苗族女教师石元英,在四川河小学“一炮走红”,让四川河组的父老乡亲领略到了她的敬业精神、负责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她开始有了较高的信赖度。学生的勤奋,乡亲的信赖,给了石元英极大的欣慰和力量。到坝木小学教书后,石元英不仅在坝木小学扎根多年,而且以她的奉献精神、辉煌业绩,加深了渝湘边人民的友谊。四川河组与坝木村之间的四川河多年来没有桥,四川河组的村民都只得淌水过河。大人过河难,小孩则更难。幼小的孩子不能过河,只能把石元英老师的脊背作为桥、作为船,在石老师的背上,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石元英的背,是学生的桥和船,也是他们一步步通向外部世界的平安大道。常年累月带学生过河,石元英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石元英老师的事迹向世人明示:只有奉献的精神,才是闪光的金子,才最有价值;而最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感人至深。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小说,感人至深,推荐阅读。【编辑:上官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11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竹        2010-11-10 20:43:27
  弱女挺铁肩,光荣万万千。扶苗育鲜花,爱心可对天。一个在改革开放中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女强人,一位跨省执教、铸造辉煌的苗族女教师石元英,在四川河小学“一炮走红”,让四川河组的父老乡亲领略到了她的敬业精神、负责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她开始有了较高的信赖度。学生的勤奋,乡亲的信赖,给了石元英极大的欣慰和力量。到坝木小学教书后,石元英不仅在坝木小学扎根多年,而且以她的奉献精神、辉煌业绩,加深了渝湘边人民的友谊。四川河组与坝木村之间的四川河多年来没有桥,四川河组的村民都只得淌水过河。大人过河难,小孩则更难。幼小的孩子不能过河,只能把石元英老师的脊背作为桥、作为船,在石老师的背上,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石元英的背,是学生的桥和船,也是他们一步步通向外部世界的平安大道。常年累月带学生过河,石元英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石元英老师的事迹向世人明示:只有奉献的精神,才是闪光的金子,才最有价值;而最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感人至深。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小说,感人至深,推荐阅读。
联系QQ:1071086492
回复1 楼        文友:绿叶草根        2010-11-11 20:01:33
  谢上官!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此文和<<边陲山范>>。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