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菊韵☆今日杂谈】闲话名讳

精品 【菊韵☆今日杂谈】闲话名讳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64发表时间:2010-11-21 18:29:12

【菊韵☆今日杂谈】闲话名讳 说起名讳,就想到一副游戏联。
   古时候,一位考生与主考大人重名,就是犯讳了。主考官大为不悦,翻着白眼对该生说: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意思很清楚,明摆是试一试该生肚子的墨水有多少,暗中也含有嗔怒的意思,你怎能与我同名呢?该考生也真聪明,也真有两把刷子,张口就来: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你能叫我也能叫!这么一较量,考官还真服气:后生可畏!叫就叫去吧。
  
   生在古代很麻烦的。一个姓名,就会折腾得让你六二迷糊。比如,旧时人在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合起来叫名讳,指的是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不能说也不能写皇帝、尊长的名字,就表示尊敬的意思。当然,不一定对谁都要进行避讳,但对皇帝、师、长等的名字一定要避讳的。这是古代人无论说话、作文等要避讳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旧时的规矩很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有尊者师长,上下级、大小辈,很明了。遇到了,都要遵守沿袭的规矩进行避讳,决不能乱来。所以我们阅读历史文献,看到很多改字、空格、缺笔现象,这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那就想个办法吧,见了红灯绕着走总可以吧?要不说,做个古代人很麻烦呢。但古代人也很聪明,总会想个办法解决的。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个字不让用,就找个替代的,谐音可以,少写一笔也可以,不写这个字大家也明白,那就干脆空着。如此这般,就这样搞定。
  
   讳名的由来,应该是周朝的时候开始的。这从《容斋随笔》中可以看到。其容斋三笔之“帝王讳名”条,做了考证。当时,虽然有避讳,只是限于本宗庙之中,不涉及百姓。那时作文作诗都还毫无顾忌的写:“克昌厥后,骏发尔私”,周成王时的诗歌,并不避讳其祖其父辈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的名讳;周成王名“诵”,其在位时候,诗句一样可以有“吉甫作诵”;还有周幽王、周襄王等都无明确让人避讳的例子。真正将避讳当回子事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总会搞些个标新立异的事情,才显得自己尊贵无比。于是,其父庄襄王叫“楚”,楚地别叫“楚”了,改了吧,那里有荆山,叫“荆”就是;秦始皇也不徇私,自避其嫌,自己名嬴政,正月别再用了,改了吧,一月、端月就很好。窃以为,这些东西,秦始皇不会刻意去考虑,很有可能是李斯们帮着想出的馊主意。以至于,由汉以降,名讳滥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汉代,为避讳刘邦的“邦”,就将邦字改为“国”;为避讳刘盈,将盈字改为“满”;为避讳刘彻,就将彻字改为“通”。若违反,对不起,是大不敬,要判刑加罪。历史演变到晋代,避讳制度已经很完善很严密。“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也还罢了,连皇后的名字也列入避讳的行列,这就有点过了。你说说,人们说话做文章,还怎么出口?怎么下笔?有位太后名阿春,那就对不起了,改吧!以“阳”字代“春”字,富春改富阳,宜春改宜阳,有才的人比比皆是。由此推之,名讳避忌在那时候很流行,就像网络时代的流行语,人人效仿,个个垂范,一时成为风气。若别人在言谈中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哭泣,以表示对父、祖的孝心。《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东晋时候,桓温的儿子桓玄在一次设宴待客时,大概是冬天吧,酒很凉,一位来客对侍者说:能否将酒温一温呀?桓玄一听到“温”字,马上痛哭流涕,而且哭得声嘶力竭,嗓子都哑了。弄得客人莫名其妙,一场酒宴不欢而散。试想,晋代人是否活得很麻烦?若每天遇到几次这样的事情,啥也别干了,哭的表演从早到晚如高山流水未可尽也。俺替他想:即使表演哭,也得酝酿一下情绪吧?不然,那眼泪如何说流就流得出呢?莫非晋代人的泪腺比现代人发达不成?所以,为避免言谈中触犯别人的家讳,那会文人都很重视谱学研究,说白了,就是对人家的隐私很感兴趣。不了解人家的祖辈名讳,姓名、字号都不清楚,那还不触霉头么?这种研究也就成为晋代的新兴文化,以至到南北朝的时候,这种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善避私讳成为士大夫很荣耀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叫王弘的,特别精通谱学,能“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这很了不起,在咱看来,这是无用之功,在当时竟被传为美谈。这种功夫放到现在,很可能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些事情,现在看来很可笑,那个年代可一点也不好笑。
   唐代李世民在位期间没有搞避讳这一套,但是后来竟成为唐代的法律制度加以推广实行,这是让李世民所始料未及的。唐高宗一反李世民的宽松政策,重弹起秦始皇以来的老调,先为祖先避一避,为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就将民部改为户部。徐茂公,名世勣,出将入相,位列三公,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先是被李渊赐姓李,叫做李世勣;后高宗让他再避一避“世”字,遂改为单名勣。那会儿没有现在的户籍电脑系统,改名字很简单,一改再改,说怎么改就怎么改,改了告诉大家一声,就行。虽然很委屈很麻烦,自己的名字自己不能做主,但作为当代的我,真的很羡慕。想起女儿性别的更正,就窝火。还没有改名字呢,一次性别更正的经历,就让你气不打一起来。一次就够。别说避讳了,就真的遇到避讳,人家公安部门可不管你那一套,即使你犯了国家最高级领导的名讳,也不能随意乱改。
   避讳成为唐朝颁布的法律后,文人官宦的政治生活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即使再小心翼翼,也还有个万一呢,这个万一,就使不少人因不慎触讳丢官去职,断送仕途。恶讳——深恶痛绝的避讳——也首先在唐朝兴起。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憎恶安禄山之名,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广东宝安县也被改为东莞县。你看,咱们对“安”的期望,竟成为皇帝的恶讳。既然兴起恶讳,也就扩大了名讳的范围。据记载,避讳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做到了,皆大欢喜,想不到,那就倒霉去吧!《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杨上善,跟风很紧,很快将古已有之的针灸穴位“太渊”改为“太泉”,其注文“飧泄”也为避讳李世民的“世”,将泄改作了“飧洩”;刘禹锡也很机灵,将《鉴药》里的“治身”改为“理身”,以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柳宗元写作《捕蛇者说》就将“民风”改写为“人风”;甚至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未能幸免,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称呼观音菩萨,少一个字,节省些许力气。
   说话间,历史长河流到宋代。宋代是文化鼎盛的时代,也是避讳最严厉的一个朝代。为了做好避讳工作,礼官们郑重其事地开会讨论,一个个冥思苦想,都认为避讳字数宁多毋少,宁可多报几个,也不能漏掉半个。这可是关系前程的大事。经过集思广益,多达50个字的庙讳,正式出笼,并公告天下,让有志之士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文章上。在科举考试中,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机会。这考官还真的心眼不错,偷偷将犯讳的卷子抽调,取消资格就是。要是兴个文字狱,又能如何?“疑似”流毒很广,到如今才“从无”了。最可恶的是,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做田登的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从这来。这个避讳让田登成为无法无天的代表人物。到了宋孝宗时,应避讳的文字竟然达到278个,文人士子遣词造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很难想象,那时候文人混日子是多么艰难。这就造成因避讳不敢做某些事、不愿担任某官职的事情经常发生。如被遣出使辽国的司马光,以辽主名耶律德光、同名难避而辞退了这一差使。
  
   元朝是外来户,没有接受汉族的避讳制度,所以也几乎没有所谓避讳,大臣上书也敢直呼皇帝的大名。我估计,人家没有避讳,不等于没有想法。因为人家的名字太特殊,无法也不好避讳,所以,改为行政管制,其高压政策比之文字避讳更为厉害。到清朝自不必说,其研究汉文化很深入,知道文化可以直指人心,因此,对于避讳的运用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入关后别的先不说,先剃头,再说事。除皇帝名之外,对中原过去称呼他们的胡、夷、虏、狄等字都在避讳之列。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子王锡候在《字贯》中触犯了康熙、乾隆帝名讳,满门抄斩,令天下士子心惊胆颤。避讳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废除。不过,袁世凯当总统后想恢复帝制,心有所虑,非常忌讳“元宵”二字。“元宵”听起来像是要消灭袁世凯,于是下令将元宵改成“汤圆”。老袁可能没有想到,在滚烫的汤里煮,老袁就能有好结果?这也算是民国时期一个小插曲吧。
  
   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产生许多讹误和歧义。我们读古书,就会遇到很多莫名其妙的字、前后矛盾的名称,若不加分析,就会堕入五里雾中。比如,《后汉书》作者范晔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字中的“泰”字,在他所撰120卷的大作中,“泰”字无影无踪了,他也不征求人家后人的意见,便随意将人家的父亲改了名,我们看到的是:遇到郭泰就改为郭太,遇到郑泰就改为郑太。这是不是有点岂有此理?古代信息传递落后,很难遇到重名重姓的人,所以,也能分别出来。要是现在,电脑检索,重名重姓的人多达上千上万,一个县也会有数十上百,你说能不造成阅读上的麻烦?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如此。虽然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他因避父亲的名讳,而改变了别人的名字,也是很不应该的事情。其父叫司马谈,于是《史记》中再也找不到一个“谈”字。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就把他改成了“赵通”。谁让他掌握笔杆子呢?要怎么改就怎么改。有意见?对不起,不让你看!假如今日赵谈家要修家谱,翻阅《史记》,一定会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这是吗?这真的是吗?考证、追索,辨别,大费功夫,还不一定得出最终结论。都是司马先生闹得鬼。其他诸如为避讳汉武帝刘彻,将“蒯彻”改为“蒯通”;为避讳汉文帝刘恒,将“恒山”改为“常山”,不必一一列举。宋代苏轼的祖父名字叫“序”。苏东坡替别人写了很多序,便挖空心思把所有的“序”改成“引”或者“叙”。这老苏没有殃及别人,倒为“序”的意思留下几个堂兄弟,使人们写作不至于太单调,算是功过参半。《公羊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许这名讳的最初本意是尊重尊者、长者、老者和贤者,但后来的发展却偏离了名讳的本意。要说避讳一点好处也没有,也不是实事求是。至少,对考古、鉴定文物还有些用处。有些造假者历史知识少,该造的没有造上,该避讳的没有避讳,都成为鉴定过程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不说呢,学问学问,学了还要问,不问就后悔。
  
   那么,避讳的现象在现代还有没有呢?我坚定的说,当然有,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过去以至现在的书简、名帖、婚嫁帖、阳状、碑碣等方面都还能看到一些痕迹。比如阳状是人死后,张贴在灵棚的一份简历。首行为:故先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某(姓)讳某某(名字)云云。讳字在先,也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名字不随便说,但不说又不行,必须告知阴间世界。这些现在看到的不太多了。多的是为小孩起名字,简直是让人无所适从。现在的小孩,未来不可限量的前程,名字一定要起的好,金木水火土,孩子缺啥就在名字上补啥。但是且慢:孩子的名字避讳太多,一是,对父亲方的避讳,直系的上溯到四代,二是旁系的上溯至两辈,三是平辈不能重名,四是母亲方,当然也不能例外,姥姥姥爷舅舅的名字是不能妨碍的。又要避讳,又要个好名字,除了双方查,就在字典上找,算卦的算,起名大师送,不一而足。听老辈人讲,我家老辈有一个起名字与另一个当家子的长辈重名,从此,再也不走动了。
  
   其实,名字就是一个符号,阿猫阿狗叫起来也很亲切,名字响亮不拗口就是。就算碍妨一些长辈也不能算僭越。人家贺龙元帅的儿子,就叫贺小龙,也没听说避讳啥的,就那么叫。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内就形成一个规矩:党内一律称同志,名字加同志。这是很好的传统,如今中央开会,仍然是遵守这个制度。但是往下就不好说了,人们的避讳多起来。一个县的常委会,副职总会避讳书记的名字,姓加职务。出门更甚,人们称呼是老板。岁数大一些更了不得:老爷子的称呼让人哭笑不得。
  
   当兵的时候,称呼首长,姓加职务,而且正副分明,将副职叫成模棱两可的职务,要被当事人批评的。我师一位姓郑的副师长,听到郑师长后,马上更正说:我是副师长。而恰好相反,地方副职喜欢模糊化,什么张书记,王县长,即使是副职,不去更正,本人沾沾自喜,体会着称呼升官的快感,习惯了也很自然了。有一位姓傅的正职,一天天被人叫傅啥的,心里五味瓶乱翻。一次喝了酒,大会上声明:本人姓傅,是正的。引来大笑。还有一些称呼,随着时代变迁也变味了。古代到民国,小姐的称呼让人倍感淑女,年轻姑娘也喜欢,叫一声小姐,身价提高,成为大家闺秀。谁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谁要是敢称呼年轻姑娘“小姐”,不被大骂也会被扇。好像是文革时期,一个死刑犯叫做王政委。待判决布告张贴出来后,看到政委二字已经变成“正委”,一个死刑犯也被小小避讳了一下。
   名讳的称谓,有着文化的内涵,虽然已经过去数千年,但在当今一些角落仍散发出陈腐的气味。对于起名字的避讳,适可而止即可,叫着响亮没有歧义就是。对于避讳,其中的有益内容还是应该提倡的,比如尊老尊长敬祖敬师,称呼上讲个辈分,这不是开倒车回到避讳的老路上去,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共 53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些具有优良的民族精神,值得传承,也有些是封建腐朽思想的代表,至现代,演化成不良的社会现象。哲人说,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存在的土壤,那就是唯心的世界观,名字避讳就是很好的例子!古时避讳有其历史性,现代人如是,则是过于虚伪了,或是官僚,或是奉承,或是迂腐。作者从名讳的起源开始,引经据典,论述其发展的过程,以及各朝代、时代的特点,呼吁摒弃陈腐,传承有益之内容,使中华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赞!学习了!【编辑:片羽飞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121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片羽飞寰        2010-11-21 18:30:10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些具有优良的民族精神,值得传承,也有些是封建腐朽思想的代表,至现代,演化成不良的社会现象。哲人说,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存在的土壤,那就是唯心的世界观,名字避讳就是很好的例子!古时避讳有其历史性,现代人如是,则是过于虚伪了,或是官僚,或是奉承,或是迂腐。作者从名讳的起源开始,引经据典,论述其发展的过程,以及各朝代、时代的特点,呼吁摒弃陈腐,传承有益之内容,使中华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赞!学习了!
心若在,梦就在
2 楼        文友:叶雨        2010-11-21 20:22:17
  闲话名讳,说的好,作者从古到今,从部队到地方,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名讳的历史悠久和意义。说到底,我们还是要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该发扬的还是要发扬光大。一篇很有意义的杂谈,非常欣赏并学习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2 楼        文友:刘春        2010-11-22 14:20:40
  问好叶雨,握手。
3 楼        文友:※疏影※        2010-11-21 22:03:25
  深深佩服刘春老师的博学,看了此文又学习了不少知识,再次感谢刘春老师的祝福,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刘春        2010-11-22 14:20:20
  问候疏影,冬安!
4 楼        文友:刘春        2010-11-22 14:20:04
  问候片羽。感谢点评。遥握。
老兵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