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浅说高阳及其历史小说

编辑推荐 浅说高阳及其历史小说


作者:钟羿 进士,942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86发表时间:2010-11-22 20:34:51

浅说高阳及其历史小说 二十年前读《慈禧全传》,十五年前读《胡雪岩全传》,从那时起,我喜欢上高阳的历史小说。以前,我曾在旧书摊买了老版《乾隆韵事》,前些日,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大概是被哪个朋友借去,一直忘了归还。遗憾之余,想起看过高阳先生的很多作品,就想写一点文字。可惜,我才薄识浅,缺乏理论知识,兼对先生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只好查阅网上资料,加上我读历史小说的看法,连缀成篇,与文友共享。
   根据创作题材的区别,高阳的大部分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划分为六大系列。一、宫廷系列。以《慈禧全传》六卷为代表。二、官场系列。有《清官册》、《杨门忠烈传》、《金色昙花》等。三、商贾系列。有《胡雪岩全传》三卷,《胡雪岩外传》二卷。四、“红曹”系列,即《红楼梦》与曹雪芹系列。五、名士、侠士系列。有《缇萦》等代表作。六、青楼系列。有《李娃》、《小凤仙》等。
   相比于传统小说,历史小说具有自身的特点。题材相对固定,被历史事件限制,既不能完全脱离历史,又不能照搬历史,此中分寸很难把握,而高阳先生无疑是写历史小说的高手,是大师级作家。
   上世纪二十年代,高阳先生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名门世家。在他念大学时,恰逢战乱,学业未完便入空军军官学校服役,后来跟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1960年高阳辞卸军职,转入新闻工作,长年担任《中华日报》主笔,并曾任总笔,于1982年退休,1992年病逝。
   五十年代初期,高阳先生开始写小说。高阳先生对明清史非常熟悉,对历史材料掌握之丰富,文字之引人入胜,是少有的。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在不背离历史的基础上,“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创造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类型。在台湾先是担任《中华日报》总主笔,后来进了《联合报》社。总编辑刘昌平慧眼识珠,约高阳写长篇小说《李娃传》,使高阳在这方面的才华得以崭露、发挥,从而走上了历史小说的创作道路。
   当台湾评论家尉天聪将高阳比作中国的巴尔扎克时,高阳曾诙谐地说:“愧不敢当!我跟巴尔扎克相似的,只有晚婚这一点。”高阳49岁时与22岁的郝天侠小姐结婚。婚后,郝天侠名下的两幢房子,都借与高阳抵债。债就像影子一样一直伴随高阳,他的婚姻失败了。高阳后来又有了一个红粉知己,名叫吴菊芬。两人同居后,他的生活重新变得规律起来。早上6点起床,整个白天全部用于写稿看书,有时为了赶工,连夜写作,这时就叫吴菊芬为他准备宵夜。
   高阳名士风流,诗酒自娱,与三五知己话旧谈掌故,直至夜深以至通宵达旦,是他最大的乐趣。独坐屋中灯下慢饮,也是他喜欢的意境。
   高阳先生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创作历史小说时,常常用尺量地图,在草稿纸上演算书中人物的行程,以及事情发展所需的时间,努力使自己的小说经得起读者的多方位的检验,从不主观臆造。高阳的前妻郝天侠说:“高阳先生撰写历史小说的技巧,以及他在写作之前、写作期间,对于史料钻研的努力与创见,确有异于他人之处。他在构思新著时,未必像许多人写文章那般,先拟好工整架构,而往往是身上一张薄纸,记下大纲,然后就像酿酒,假以时日,当这张纸变皱,又写满了旁人难以辨识的草字之际,即表示文思成熟,可以动笔了。高阳对于自己拥有的‘考据眼’颇为自豪,不过这也是他用工治学的结果。”
   高阳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塔里的作家”,而是类似于从前的说书艺人的人,一个老百姓的代言人。通过高阳笔下的李世民、李后主、乾隆、慈禧、同治、光绪等一个个君王的政治生涯和私生活,我们不仅看到了作为人的本性显露的宫闱生活,而且,还了解了从前就有的民意和今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
   高阳著述宏富,《慈禧全传》、《胡雪岩全传》、《梦断红楼》等均已引起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1992年,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友人挽联云:“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
   高阳先生对清史研究最深,所以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以写清代的诸篇最为精彩。全方位地展现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都相当熟悉,配合上他积累的大量清人的笔记、野史、杂着、诗文,使得他的小说非常贴近史实;而在细节上,他杂糅清代的典章制度、佚闻逸事、地方风俗、民情士风,点缀于小说之中,宛如《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中国古代社会包罗万象的风俗画卷。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先生的作品里引入大量的考据。从宫中礼仪、朝廷庆典、太子典学、皇帝选后、御医问诊、狩猎祭天等等,我们触摸到了古代的宫廷文化;从钱庄、票号、典当、洋行、漕运、沙帮等等,我们感受了古代的商业。其它的诸如科场、乡场、武林、禅林、儒林,无不谈及,还原一个个远离我们多年的历史场景。他以大量的笔记史料渗透正史,在考证与笔记两种传统上吸取小说叙述的养分。“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一说,并非虚言。
   读高阳的历史小说,会有一种很浓的临场感,读《李娃》时,仿佛我们也活在唐朝里。读《慈禧前传》,好象我们也处身于宫中。据当时记者采访,可以了解到,高阳对史“事”脉络分明,史“时”更能完全分开掌握,要清末有清末,是中唐不会写成盛唐。高阳在同一个时间里,最多曾进行五部小说的写作。高阳对一个朝代的人生哲学、感情世界、生活习惯甚至器皿用物等,都连贯一气,毫无“移植”的牵强。像周邦彦的词,就很能融入小说的背景气氛当中。高阳本人认为,在小说《汉宫春晓》,他描写王昭君的感情,掌握得颇成功。后宫谁都没见过,只能根据史料作参考、揣测。而令高阳最满意的作品,当是《缇萦》。对于汉朝政治、社会方面,都有适当的表现。将假设人物放到真实史料中,塑造出来的角色,也令人满意。当中的男主角朱文,就是个例子。
   刘知几曾经提出著史者必须具备“才,学,识”三种标准。用这三种标准同样可以衡量历史小说家的优劣。高阳先生日书万言,自称“快手”。作家杨明曾说:“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先生著作等身,才华横溢。他的小说题材,上至秦汉,下至民国,尤以清朝为重,内容丰富,纵横捭阖。情节曲折,娴熟洒脱。细致和形象鲜明的人物刻划,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话,和逼真的人文地理风俗,让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高阳虽然家徒四壁,没有藏书。但他无论正史野史均了如指掌,兼及诗词理论,尤其对明清的典章制度更是烂熟于胸。他的博闻强识,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使他的历史小说具有融艺术想象与学术考辩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以考据入小说,以小说成考据。”只有别具只眼,才能对人物进行评藻。在历史的尘埃里,发掘人物最本真的面目,不人云亦云,惯做历史翻案。在搭建历史舞台的时候,更注重细微的雕梁画栋,然后将人物放置于舞台,显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从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作家在不同角度对历史的冷静观察,显得卓尔不群。
   高阳历史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的选择很明确。高阳曾说:“值得入小说的人物,大抵不外圣君贤相,良将高僧,名士美人六者。”究其原因,恐怕很难讲清楚,大概与作家喜好有关,因为人物可爱,才会笔下有情。然而,历史小说毕竟不同于正史,在真实的事情过后,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很多真相,求实而未必尽如人意。同样囿于个人喜好,难免掺入个人的观点。比如,对太平天国的描写和评价,就值得商榷。
   但不管怎么说,高阳的历史小说不单深具娱乐性,更蕴涵高度的文学价值,海外华人圈对此评价甚高。确实,我们可以从高阳的小说中大获裨益。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希望大家有机会看看高阳的小说,可期耳目一新。

共 30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该文对高阳及其历史小说做了较为详尽的绍介。通过文本,我们可以对高阳及其历史小说有一个较为明晰的感知。同时,作者自我的相关见解也颇见意味,值得一读。【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11-22 20:35:42
  该文对高阳及其历史小说做了较为详尽的绍介。通过文本,我们可以对高阳及其历史小说有一个较为明晰的感知。同时,作者自我的相关见解也颇见意味,值得一读。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