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北宋文学家和他们的仕途(9)

编辑推荐 北宋文学家和他们的仕途(9) ——曾巩篇


作者:陟云子 举人,563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66发表时间:2011-01-12 20:20:19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骨干和积极参与者,散文以温厚典雅、章法严谨见长,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迟到的进士
   曾巩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自称“家世为儒”,而且他的直系祖先在社会上都有不低的地位,如曾祖做过尚书水部员外郎,祖父做过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大夫,父亲是太常博士,赠光禄卿。在这样的环境下,曾巩在幼年时就有不俗表现,史称“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宋史》),“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墓志》)。到十六七岁时,他已得窥六经秘奥,文辞壮美可观。到二十岁时,欧阳修见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奇他的才能。稍晚一些时候,他给欧阳修写信,并附上自己论时政的杂文两篇。在这封信中,曾巩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明自己的志向,并希望写出“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的文章。曾巩写信寄文章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的接见。据《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中所说,欧阳修曾经这样评价他:“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可见评价之高。而且,当曾巩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这篇文章写于庆历二年(1042),曾巩时年二十三岁。然而尽管欧阳修十分赏识他,但曾巩的才能并不被相关部门认可,接连几年,他都未能在文途上更进一步。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曾巩擅长的是策论,而对应举时文并不看重,这才屡试不第。
   在庆历七年(1047),曾巩的父亲去世,曾巩只好回家奔丧奉养继母,暂时中断了他在学业上的追求。看起来似乎他是一无所得,实际上他在这几年游历过程中结交了不少大有来头的朋友,这其中就有王安石。曾巩还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曾巩口气凝重,对王安石的低调行事、突出才能赞不绝口,实际上是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此时曾巩与欧阳修之间已经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
   曾巩屡试不中的局面直到欧阳修当主考官时才有所改变。欧阳修不是徇私枉法的人,他连自己小舅子都敢严厉处罚,走后门之类的事提都不要提。但是,欧阳修一贯主张“文以明道”,并且在散文创作中高举“宗经复古”的大旗,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创新,这一点很早就得到了曾巩的赞同。所以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时,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在这方面才能突出,所以才能鱼跃龙门,高中进士,此年曾巩已经三十八岁了。曾氏家族和他一同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进士是中国古代文人所能获取的最高学历,在宋朝这样一个重视文化的朝代出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历史上比曾巩晚中进士的人很多,有些人直到白头仍然功名未就,但我之所以在题目中加了“迟到”两个字,想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擅长策论的政治家,直到中年才得以步入仕途,实在是有些太晚了。日后曾巩始终在地方上打转,在中央任职的时间不仅短,而且也无大的建树,与这个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
   二、“俯仰飞光如转烛”
   中了进士之后曾巩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参军,后来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升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做实录检讨官。这期间他对历代书籍做了很多整理工作,并为一些文章写了“叙录”,包括《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随后曾巩被调任越州通判,开始了他长达近二十年的地方仕宦。
   曾巩在越州的时候,这个州以往都是拿酒场的钱来招募牙人,钱不够就从乡民中征收,当时约定以七年为期限,七年之外不再收取。可是期限到了之后,管事的官员为了能往腰包中多捞几个钱,照旧征收不误。曾巩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喊停。这一年越州发生了灾荒,曾巩经过计算发现常平仓的粮食不能够保证供给,而且种地的农民不能都到城里来,于是他便下令让富户将自家储存的粮食拿出来,共计十五万担,然后以比常平仓稍高的价格卖给农民,这样百姓就能够得到粮食,而且也没有耽误农事,可谓一举数得。这就是所谓的“平仓”,是曾巩较为突出的一件政绩。
   随后,曾巩调任齐州知州。这里盗贼盛行,因此曾巩上任后便以惩治盗贼、根治邪恶作为根本要务。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拥有大量钱财,称霸乡里。他的儿子名叫周高,杀害良民,侮辱妇女,衣裳服饰超过本分,但因为与当地权豪有密切关系,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曾巩上任后立即将此人处以刑罚。另外,章丘人在村里纠合成伙,号称“霸王社”,大肆抢掠,劫车夺囚,无所忌惮。曾巩流放了三十一人,又令当地乡民组成保伍,联合巡查盗贼行踪,有盗贼到来就击鼓传递消息,互相援助。这样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个叫葛友的人出面自首,曾巩不仅对他大肆款待,还给他配上随从人员,用车载着所购买的金银布帛到处炫耀。这实际上是曾巩故作姿态,果然,其他的盗贼见到这种情况也纷纷出来自首,当地终于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情况。
   河北路调动百姓修理黄河,按照比例齐州应该出两万民夫。各县起初按户籍分派,相当于三个男丁出一个民夫。北宋户籍管理制度不健全,统计上来的数字有不少死角。曾巩清理了隐瞒和遗漏的人数,使之达到逢九取一,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他还免除了无名渡钱,建起了桥梁,利于往来行人。在陆路交通上,曾巩对原来的传舍做了迁移,将驿路改为从长清到博州,再通至渭州,共裁撤了六个驿站,人们都觉得十分便利。
   随后曾巩又先后调任襄州、洪州知州。在任洪州知州时,正好赶上江西这年瘟疫大流行,曾巩便令各县镇亭传都准备好药物,做好准备,解决需求。军民遇到生活困难无法调养的,便让他们住进官舍,供给他们饮食、衣被等日常生活用品,还分配医生给他们诊治,并把诊治后的效果记录下来,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没过多久,朝廷大军要远征安南,便命令沿途的州县预备万人所用的衣食。不少官吏趁机勒索,加重征收。唯有曾巩事先分别处理了大军突然聚集的问题,军队都过去了老百姓还不知道。接着曾巩加直龙图阁,调任福州知州。
   在福州有个盗匪廖恩,在他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之后,他的那些先前被打散的部属又聚拢到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布数州之地,不时兴风作浪。其中有一个特别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但曾巩想办法罗致了他,最终促使盗匪团伙瓦解,先后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寺庙里的僧人都争着做主守,甚至不惜给官府行贿。曾巩为解决这种争论,便让寺庙中的僧人共同推选主守,按照人气的兴旺程度记录在册,然后按照次序递补。树立了基本秩序以后,僧人间便没了攀比的理由。不仅如此,曾巩还授予他们文告,并退回他们给自己的赠谢。由于有了正式文件,身边人也就无法再次索求贿赂,可见曾巩处理事务时心细如发,游刃有余。福州没有职田,也就是没有固定的田地供给政府官员的开支,所以每年用卖园圃的钱来增加薪俸。曾巩觉得这有些不妥,说:“太守与民争利,这合适么?”从此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一律以此为例。
   曾巩在此之后又陆续做了明州、亳州、沧州知州。实际上这些年他被调来调去,早已厌倦了这种无目的的迁转,更何况他还有老母需要奉养。当年他到洪州上任时,便写了一首《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中说:“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已隐隐有倦意。后来到了福州,他又上《福州上执政书》,其中自称“转走五郡,盖十年矣”,并说自己在闽越,二弟曾布在南越,离家乡太远,无法奉养八十八岁的老母。在他的一再申请下,朝廷的口气一度有所松动,曾经“召判太常寺”,但曾巩还未到任就又被赶到明州。不过在世人眼中,曾巩是因为性格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才被调来调去的。在曾巩的晚年,涌现出了不少青年俊彦,但曾巩对他们都很冷淡。曾巩在明州、亳州、沧州都是一再申请,想要回到京城。后来因为那篇《沧州乞朝见状》,神宗终于召见了曾巩。这次召见之后,曾巩觉得有些话还没有说到,便又乞求登对,并上《乞登对状》。经过与曾巩的面谈与考察,神宗对曾巩很是满意,便让他“判三班院”。在这期间曾巩曾提出解决经费紧张问题的意见,神宗认为他把节用作为理财的关键的看法很有见地,并当众表扬。第二年,也就是元丰四年(1081),曾巩因为在史学方面才能突出,加授史馆修撰一职,负责将《三朝国史》、《两朝国史》两部书合二为一。曾巩不辱使命,不久就完成了这个任务。这时开始推行新的官制,曾巩被授予中书舍人,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后来他又举荐刘攽代替自己。但是朝廷没有同意。由于这时正赶上改制,三省百官都做了调整选拔,每天任命的诏书多达十几道,曾巩对每个人的职事权限的阐述都非常简明扼要。接着曾巩又掌管延安郡王上呈皇帝的表奏。过去这些事情都是翰林学士专管,现在则特别交给他。但几个月之后,他就因母丧而离开。之后他再也没回到朝廷,又过了几个月他也驾鹤西去。
   曾巩在政治上大体赞同孔孟的儒家学说,主张“仁”和“至诚”,强调自省在个人修身中的作用,因此他总是反对兼并,提倡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对于地方上的豪强,他一般都是加以抑制,以防他们势力扩张过速;对于一些出没反复的盗贼,他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剿抚并用,避免事件扩大化。但在王安石变法中,曾巩对变法还是颇有微词的。如一次神宗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逊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神宗很奇怪地问:“王安石从来都不贪图富贵,你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说的吝啬,是指他敢作敢为,但是难于改正错误。”神宗觉得他的看法很有道理。事实上,曾巩认为法越密,弊越多,对变法有些看法。但曾巩对一些在位者的因循守旧同样也表示了不满,如“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所以他一直主张在维持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适度的变革。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齐州时他就推进了保甲法的实施,使百姓安居乐业。但在外人的评价下,曾巩的政治才能并不十分突出,如吕公著曾经告诉神宗,说曾巩的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因此不必大用,这话想来有一定依据。

共 41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仕途经历做了翔实的绍介,纵观其命运沧桑,所得颇丰,不同读者或可得到不同收获吧。【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1-01-12 20:20:45
  对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仕途经历做了翔实的绍介,纵观其命运沧桑,所得颇丰,不同读者或可得到不同收获吧。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