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散文】春天哪是“无声”和“不寒”的

精品 【江南散文】春天哪是“无声”和“不寒”的


作者:春雨阳光 探花,22350.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6发表时间:2011-05-07 21:48:24

谁说春是“润物细无声”?谁说“吹面不寒杨柳风”?北方的春的寒意不用说了,就是江南的春也不是这样的。“润物细无声”“不寒杨柳风”的时候有,但不全是这样的日子。你看那樱花开的时候,我们谁不是穿着棉袄的?就是那梨花桃花开的时候,我们也不是穿着单衣的。特别是,下着雨的时候,我们的衣裤还是厚厚的,还是过冬的衣着。作为春的使者们的这些花,是在寒意浓烈中开放的。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一,立春已过五十三天,比初春的时候要暖和些。樱花、李花、桃花、梨花、油菜花,早已在春日的融融中开盛,有的开始凋谢。绿叶、绿草,在柔软的春风和轻细的雨点中迟迟不长进,迟迟不愿意把美丽的绿色吐露出来。一眼望去,那树那草,虽然绿点蒙蒙,还只是花苞般的细叶,整个树还是光秃秃的,那些田边地坎和山坡还是灰蒙蒙的荒凉。大地迟迟不绿,好像一切都还睡意眠眠。
   “啪!”一声巨响将我吓醒,哦,刮大风了。楼外的树枝被风狂扭着,发出呼呼的吼声,卷帘门不断被拍打撞击。你听,风停了,一切多么安静。这种静只有几秒钟吧,风又起了,猛烈地撞向卷帘门,“啪!”干脆刺耳,像一只巨大的手掌击向金属片,我猛地一颤。这种忽来忽去的情况持续了一会,风便连续不断地猛吹,卷帘门是连续不断地“哗啦啦”“哗啦啦”尖叫不停。响一阵,风停了,又是寂静,屋外“答答答”的雨声在水泥地面发出,格外响亮,格外有力。哦,雨还下得不小呢。风又来了,又是“啪”,又是“哗啦啦”,我再也无法入睡了。
   我起床,打开后门到屋外上厕所,锁把一动,门被猛力推开,我被推着急速后退。“砰!”门重重地撞在墙上。此时,我满脸、满胸、满腿都被风紧紧地缠着,我根本无法走出门去,我打起了寒颤。我用力往前挤,想赶紧上去把门关上,哪里关得上,我的力气根本没有那么大。我只好躲在墙后,穿好外套,等着风小的时刻到来。风小了,我赶紧冲向厕所。雨真大,滴滴答答,门外积水没脚。
   我赶紧跑进屋里,关上了门,把那风和冷全挡在了屋外。我躺在床上,听着卷帘门毫不疲倦的“啪啦”“啪啦”,听着卷帘门停止撞击的间隙传来的雨滴“答答”,我突然想起,似乎每年春天的这个时候,都有这么一场风一场雨,往几年还有巨响的春雷,今夜只是没有春雷罢了。明天,桃树、李树、梨树,定是花瓣落泥,满树黄绿,那花苞似的叶片,定被风雨拉扯成了一片片寸叶。那油菜花,准是星星点点,那油菜角准是寸多长,一串一串灰蒙蒙地爬满菜杆。那山,肯定绿了,满山满野是青葱一片,那山色一定很新绿,很润泽。
   天大亮,风小了,雨只是东一点西一滴地落着。我穿好衣服,戴上眼镜,迫不及待地跑上楼顶。天寒,我又打了个冷噤,赶紧裹了裹衣服。我向四面望去,我昨夜的猜想都成真了。河边的大树,绿叶密密,完全隔断了我远望的视线;花台边的万年青,嫩绿的新叶长成了拇指大。四周的山,一夜间真的绿了。
   我忽然醒悟,每年这个时候总要来一场大风大雨,原来是来催生除旧的啊!那花朵占据枝条,那绿叶迟迟不出来,这场风这场雨一来,那些枯萎的花瓣一夜间全掉了,绿叶被催生着猛长,大地被催生着一夜全绿。这一场大风大雨,还是来增加万物的韧性的,那些枝条在风雨中扭来扭去,在扭曲中坚韧。如果一直是“润物细无声”和“吹面不寒杨柳风”,那将是什么情景呢?我无法猜想,因为大自然从来就没有给我们印证的机会。事实就是,春不完全是“细无声”和“不寒”,春是在寒气和大风大雨中绿的。
   我们需要无声的“细雨”,需要不寒的“杨柳风”,但也需要偶尔的一场大风大雨。原来,只有无声的细雨和不寒的杨柳风,是会延缓自然的成长的,是会让自然积垢萎靡的,也会使自然脆弱。我突然明白,那些草,那些树,能经历狂暴的夏天,经历夏天那狂暴的太阳,狂暴的风,狂暴的雨,是有春季里这一场大风大雨的功劳的。
   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总是在尽力创造“润物细无声”“不寒杨柳风”的环境,我们是否该反思了,是否也该给成长中的孩子,制造一场有分寸的能催生能增韧的大风大雨呢?在满是赞语的摇篮中,我们相当一部分孩子养成的不完全是自尊,而有虚伪;在满是赞语的摇篮中,我们的孩子养成的不完全是自信,还有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的脆弱。在所谓尊重个性的宽松中,有孩子养成的是为我独尊,我行我素,他们摒弃的是宽容、忍让;甚至面对父母、长辈、老师,他们可以恶语相加,毫无愧意。有几个网迷在父母老师的“无声细雨”和“不寒杨柳风”的温暖中醒悟回头?有多少孩子能从怕累怕难怕失败中明白人生有苦,人生有难,人生要学会面对学会拼搏?有几个孩子能在这细雨柔风中改掉恶习?和风细雨中孩子易碎易折,何时能成熟?何时能坚韧?要知道,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悲喜哭笑,成功失败,幸福灾难,随时都在伴随我们的孩子,在“无声”和“不寒”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承受这些吗?
   在孩子沐浴“无声”细雨和“不寒杨柳风”时,也偶尔给他们一场有分寸的大风大雨吧,他们需要“醒”,他们需要“韧”呢。
   要知道,把春天想象为全是“润物细无声”“吹面不寒杨柳风”,本来就是不真实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这种环境也是不利于自然中生物们的成长的。好在,这种真空世界的理想环境没有存在,生物们才蓬勃地生长着。那我们为什么要处处去制造出一个这样的环境来呢?春天有“无声”有“不寒”的时候;但也有寒冷,也有大风和大雨的时候。正因为如此,春天里的景色才那么美,那么有趣,那么有活力。

共 21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春天不单单是“无声”和“不寒”的娇柔,也有惊雷和风的敏感,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人们的概念里,春天依旧是如此心平气和,因为有了春,才有了一年四季。对于孩子的成长也一样,逆境与顺境,都应该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在孩子沐浴“无声”细雨和“不寒杨柳风”时,也偶尔给他们一场有分寸的大风大雨,他们需要“醒”,他们需要“韧”,他们未来的人生需要这样的考验!值得深沉思索,推荐阅读欣赏。[庞广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508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庞广龙        2011-05-07 21:49:32
  文章采用“日记体”的叙说与描叙方式。来展现了当今教育战线上的最实际教育问题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那些言行和心理压力与矛盾现象……所有的这些描写和直白,都是那样的生动和使人沉思不断,一个个的“为什么?”就这样在这些人的身上得到了注解和叙说……就从现代的教学方式来看,有许多值得去探讨和思考的过程,面对普遍和特殊的现象,就这样让我们都在共同面对着教育的结果……记录真实感人,就如作者的尾声里所感叹的那样“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既不迁就学生,又是善于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包括惩罚的。这些教师甚至体罚过学生,但学生仍然很尊重他们,这是为什么?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最终还是师道也……文章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问题,值得深沉思索,推荐阅读欣赏。
流浪汉。五十年代末出生,壮族,插青,公务员。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员文学创作协会作家诗人,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中国当代诗歌协会会员,有千多件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有30多件作品获奖;出版个人专集2部……
回复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1-05-08 22:00:06
  谢谢庞老师的评语,天气炎热,辛苦了!
2 楼        文友:木行之        2011-05-08 12:19:40
  文章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问题,值得深沉思索
一位实力派诗人,新诗部落社团编辑。
3 楼        文友:木行之        2011-05-08 12:19:43
  文章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问题,值得深沉思索
一位实力派诗人,新诗部落社团编辑。
回复3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1-05-08 22:20:01
  谢谢木行之的点评,谢谢肯定和鼓励。医患关系紧张,我们一些学校一些班级里,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这是为什么?这是需要社会来探索的问题。教育需要的不是紧张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纯洁和谐的。
4 楼        文友:心花一瓣        2011-05-09 21:19:29
  当下,“校长难当,教师难教,孩子难管”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难言之隐。走进了春雨阳光老师的《老师,何必要这样呢》,品味着春雨阳光老师向我们展示的这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让我倍加体会到教师的酸甜苦辣,在感动、感叹的同时也悟出老师肩负使命的神圣,教师责任之重大。
   一篇流淌于心灵间的教育随笔,向我展示的不仅仅是我所熟悉的教育教学的场景,也让我见识了一位患着心理焦虑症的教师与青春逆反期的学生心理上的抵触和言语上的碰撞,让我感受到了置身其中的班主任老师的尴尬与无奈。正因为我跟你同样做着教师,也倍加体会到当今为人师者之不易。
   冷静地审视一下当下的教育,种种不和谐现象俯拾皆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肝长气短,学生却旁若无人地梦游天国、神游武林;老师备课、批改累得腰酸背痛,学生不交作业却成了理所当然;老师教育学生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置若罔闻、冷语相向。这些现象在让我们深感痛心的同时,也让我们沉思: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买老师的帐?是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模糊?还是教师的劳动贬值?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师生间的水火不相容?是小云的不思进取?还是作者笔下这位教师的不合格?师生矛盾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春雨阳光老师的这篇教育随笔,以切身经历揭开了这一个个谜底:
   首先,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异化让师生关系剑拔弩张。在作者的笔下,小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且有着上进心的孩子,作者笔下的教师也是一位极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师生敌对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异化。受“学而优则仕”封建观念的影响,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求知,而成为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功利性行为。教育的功利荫蔽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说,学的功利性直接派生出教的功利性。种种、层层的压力,迫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更显得急功近利。这就难免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教育方式,比如体罚、心罚、讽刺、挖苦学生,罚写作业等等。天性活泼好动的云自然对这些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和抗拒,师生之间矛盾自然也在所难免。
   其二、传经布道的身份让教师唯我独尊。千百年来,“师道尊严”的古训一直占据中国教育的统治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被奉为师生关系的最高法则。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浸淫下,教师习惯于以“师者”自倨,在学生面前端起师长的架子,把学生的“异己”思想和异样的声音视为离经叛道,不假思索地统统予以棒杀,按照传统“道”的模式加以矫正。可孰知,现代的师生关系,早已打破了教师威权的偶像,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的学生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正像作者所言:“在今天教师成为重要的风险职业后,我们教师既要做好教育工作,又要保护好自己,应该更多地反省我们自己的言行和方法,通过我们的人格和能力来提高我们的威信而不是威力”惟其如此,才能更轻松地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祛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才肯买教师的帐,才愿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所施加的教育。
   其三 “代沟”导致了师生心灵的隔阂。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笔下的这位教师只专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对云成长经历的关注。在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压力下,为了让云学有所成,这位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就因为他学业成绩不好,就一丑遮百俊。成了教师眼中的另类,对云求全责备。然而,对于云这个正值青春逆反期的男生来说,他并不局限于老师的各科文化知识的说教,他更希望老师能认识到自己每天都在成长,包括个人心智和兴趣爱好的变化。正因为这位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这种成长的外在表现方式,云的逆反心理就出现了,随之而来的“代沟”问题就产生了。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是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换取信任的。”作为老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要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目光的真诚,语言的和蔼,神态的平和,微笑的自然。学生犯了错误,作为教师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耐心教育,并鼓励他慢慢地改正自身的错误,改掉了自身不好的行为习惯,以宽容、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一定会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从而融洽了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无论是“优秀生”,“普通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有一颗相同的自尊心,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理解、关爱、宽容和尊重。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智力和能力的不同,学习成绩的优劣,性格和家庭背景的差别,以及教师本身的喜、怒对学生施以不同的“爱”或“处罚”。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工作和处理问题时要一视同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学生一时无知的过错,教师必须冷静下来,先问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以宽容为怀,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他们认识错误,痛改前非。
   包括像云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和学生交流,我们必须用平等的视角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如果我们一味地不肯放下教师的架子,以长者的说教、训斥作为教育学生的手段,其结果只能导致师生严重对立,不利于教师教育,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我想如果作者笔下的这位教师能够放低姿态,站在云的角度去理解他、关心他,与他开诚布公的交流,了解他的内心需求,了解他成长中的困惑,跟他一起解决成长路上遭遇的难题,这样他肯定会从心里接纳我们。如果这位老师在云上课讲话时,能一改罚站、批评、讽刺的做法,而是先以目示意,到了下课之后再找他谈心,我想他会接受老师的批评,师生的关系也不至于升级僵持和对立的状态。
   “这就像水渠的护堤,水畅通无阻,堤就不会决口,如果把水堵在某一段,该段的河堤崩溃的可能性就大。”由春雨阳光老师的这句经典的格言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故事。其父鲧采取“堵”的办法,洪水不仅没能堵住却更加泛滥。而大禹开河、修渠、疏通水系,最后终于降服了洪魔。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宜疏不宜堵。记得初为人师之际,我的高中班主任曾曾谆谆教导我:“没有杀驴的心肠就不能教学。你第一节语文课首先要震住学生,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可是二十年的从教生涯,我走出了条与我的老师绝然相反的为师之路。因为我更深信母亲送我的座佑铭:你得拿出爱孩子的心来爱你的学生。当我把母亲对我的爱移嫁给我的学生,我也赢得了学生的理解爱戴和尊重。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该与学生有心灵上、感情上的沟通。单靠“堵”、“压”是行不通的。学生有时哄着比训着更听话。教师应该以理服人。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以平等的态度礼遇学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才有可能疏通学生心理上、感情上的结。任何高压政策、强制手段都是行不通的。压服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学生嘴服心不服,暗中与你较劲,背着你用更恶劣的行为来发泄对你的不满。另一种情况是:当你“压”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思想问题因长期积聚而得不到解决。他的心结会越来越大,而与你产生直接的对立情绪。甚至让教师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造成老师与学生针锋相对的局面。
   我敢说,文中的那位教师对云也充满的拳拳的爱意,但只是这爱包含了更多的恨铁不成钢的成分。文中的这位教师犯了为师者的大忌:他不给云申辩的机会,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推测武断地处理问题。作为教师,他应该耐着性子多听听云的申辩,不是一味门缝瞅人,把他看偏了,对学生更不能斤斤计较,而应以博大的胸怀来宽恕他的过失。云毕竟还是个孩子。对他严格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决不是压服。而是让他心服口服地认识错误、改过从新。做教师不仅要像严父,更要像慈母那样,在献出爱心的同时多给孩子们一点理解和沟通。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来对待学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拉一把;在学生裹足不前时,推一把;在学生受挫跌倒时扶一把,让学生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真诚与爱,从而鼓起勇气,奋发努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言:“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心与心之间的路确实是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成功的教育是走进心灵的教育。种树者必养其根,育人者必育其心。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注意学生的言行,善于运用一些偶发事件,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做到尊重、理解学生,才能最终博得学生的信赖,为你打开他心灵的窗户,从而赢得教育的契机,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但愿意绽放成一瓣心花,长成一棵小草,愉悦心境,点缀江山。
5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8-28 23:36:21
  春天哪是“无声”和“不寒”的类别:感悟生活  作者:靳力 [个人散文集] 日期:2010-7-13 12:43:19 按 ← → 方向键翻页编者按:春天不单单是“无声”和“不寒”的娇柔,也有惊雷和风的敏感,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人们的概念里,春天依旧是如此心平气和,因为有了春,才有了一年四季。对于孩子的成长也一样,逆境与顺境,都应该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在孩子沐浴“无声”细雨和“不寒杨柳风”时,也偶尔给他们一场有分寸的大风大雨,他们需要“醒”,他们需要“韧”,他们未来的人生需要这样的考验!
   阅读(174)  评论(1) 我要收藏(0) 推荐(1) 送花(2) 砸蛋(0) 作者文集  打印文章  加入收藏  作品分享授权方式:分级授权  责任编辑:端木青云
语文教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