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杂谈』包容了多元色彩的文化才是先进的

编辑推荐 『指间★杂谈』包容了多元色彩的文化才是先进的


作者:邬海波 探花,2026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75发表时间:2011-07-07 19:15:29

感受红色文化,接受传统教育。昨日,中国红色经典主题公园落户南川签约仪式正式举行。依照规划,该公园占地1921亩左右,由演艺园区、主题园区、红色景观商务区三大部分组成,分三期建设完工,总投资将达到25亿人民币左右。预计4年之内全部建设完毕后,园区将呈现出一幅形象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建筑。(新闻来源:重庆晚报重庆晚报首席记者:李伟实习生:林里娅)
   重庆这座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份量是很重的,国共两党在这里留下的原生态的文物特别多,意义也非常巨大。八年抗战,国民政府从南京迁移到这儿,跟随的是许许多多江南与华北的文化精英。国共两党的携手抗日,也是从这儿达成兄弟联手一致对外的协议的。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大义,在当年那么危难的情景下,国共两党的精英人士始终能够坚守民族气节,并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出于尊重历史,更出于尊重曾经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深明大义的烈士,有关他们的文物,若能在有限的资金支撑下加以大力的维护,这个对于增加重庆的历史厚度,或许更有价值,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或许更有意义。
   占地1921亩,预计花费25亿人民币,应该是一个巨型工程,如果仅凭一纸政令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动工花费国家的巨额财富,这个好像不大符合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执政为公的宗旨。当下的中国虽然经济总量上去了,但人均下来就不算富裕了,下岗的,无业的,偏远山区的,尚有许许多多的父老乡亲处于贫困线以下。地处西部地区的重庆的民生问题尚未解决好,却大把花钱、大片占地修建不具备历史文物属性的红色经典主题公园,当年为了民族的生存奉献了宝贵生命的国共两党的烈士,如若地下有知,对此,他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据透露,演艺园区还有一个半封闭半开放演出剧场,可容纳2100个座位(代表21世纪)。剧场顶端上将用特殊材料制作一面1949平方米的国旗,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时,在园区不同景点里,还将制作1921平方米的党旗,810平方米的军旗,1922平方米的共青团团旗和1949平方米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这五面创造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旗帜,对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对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陈晓枫说。”
   这样的构思,出发点是不错的,弘扬红色文化,振奋国民意气,确实是个好想法。但花费这么大,占用土地这么多,一切都以世界第一的超巨型作为主打目标,就真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么?这个跟毛泽东时代提倡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能够吻合得起吗?弄这些高、大、全的建筑实体,还不如将这些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之类的项目,让广大的底层民众得到党和政府的真切关怀。
   另一点,投入巨资建设这么巨大的工程,势必要在今后一个时期考虑经济上的回报,时间一久,也有可能逐渐变成商业气息沉重的场所,这就有悖于设计者的初衷,也玷污了象征神圣的红色文化的所在。
   还有一点值得质疑,即使是民营企业的投资,多达25亿的人民币来自哪里?会是承办方自掏腰包的独力承担风险的模式么?如果是通过银行的低利息贷款征用多达1921亩的土地,说白了,这仍然属于政府的投资行为,土地的国有性质就决定了这个,最终的信用风险还得由中国的政府来承担。这一工程如果在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将本来就有的能够彰显这儿丰厚人文品质的森林与建筑铲除,这也属于不负责任的头脑发热的不智之举。
   文化的体系是多元的,只有包容了多元色彩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才有活力,也才具备传承一切优秀文化的风度;假如有一天,我们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甚至一草一木都着上了红装,或被文革时期风行一时的狂热激进的单一政治符号充斥了,真不可能会有怎么样深远的正面影响。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岂只一个红色文化就能整体涵盖得了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体的价值取向,天经地义属于人民的存在,护持中华文明的根,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凝聚力,这才是人民政府的当务之急。如果一味的追求高、大、全的符号建筑实体,并将之推广到全国各地,进而将之赋予神仙、佛祖、菩萨般的功能特性需要后人来跪拜,这也违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强国,还必须与时俱进,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作为晚了好几辈的当下的执政者,能否对此认真思量一下呢?
   只要中国的民生问题没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只要政府官员的贪腐病患没能得到根治,只要公民的一切权利没能得到最大化的保障,只要政府的各级官员还没能将全心全意服务于民众当成最起码的职责,只要人民共和国还没能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国家之列,各级政府官员就还没有资格躺倒在曾经的功劳薄上自我陶醉。
   我们需要弘扬的,应该是包容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粹的多色调的美好元素,诸如和平安静的蓝色文明、雍容华贵的黄色文明、天人合一的绿色文明,与奋发向上的红色文明,都在其中。
   那些老一代革命家走过的布满了荆棘的路,那些曾经犯过重大历史性错误的人事场景,更应该作为激励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可信的教材。努力培养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公民具有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这个民族才有可能自信满满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一座永远的丰碑,应该是无形的,因为她已经把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精、气、神融汇到每一个公民的灵魂深处了。少些口号,少些高、大、全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作为。
  
   http://www.cqwb.com.cn/cqwb/html/2011-07/05/content_275520.htm />  
   2011年7月5日

【编者按】非常赞赏作者的观点!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是先进的前提,唐代文化是最好的典范。任何党派文化都不能涵盖民族文化,更不能吞并民族文化。这正如鸡蛋无法涵盖宇宙、鸡蛋无法吞并天地是一个道理!任何党派的文化和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相比都是幼儿或魔幻般的插曲。----秋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林        2011-07-07 19:16:50
  每编辑先生的文章,都是在一次次共鸣之中。
语境就是一切------荣格。
2 楼        文友:晋忻李        2011-07-08 19:27:51
  重庆的作秀行为由来已久,自有其内在的因素在。且让有识者们拭目以待吧。欣赏邬先生犀利美文,才是正经。
晋忻李
3 楼        文友:秋林        2011-08-24 08:29:51
  杂文写手吴墨先生的文章很有意义:
   “羡慕鲁迅的原因很多,羡慕他的思想,他的观念,他的见解,他的观点,他的胆识,他的勇气,他的才华……还能列举出很多条。但最赞叹的还是他的胆量和他的那个“年代”。
   鲁迅存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军阀割据,内讧四起,外强入侵,反政府武装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以至于势如破竹势不可挡,民国政府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全然像支疲惫不堪的消防队,各种“动乱”此消彼长,按下葫芦起来瓢,一处火没灭几处又报警,直至被共产党打得溃败到孤岛台湾江山殆尽都没能改变这一至始至终的狼狈局面。这种社会自然会不可避免的滋生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诟病、各种时弊、荒唐、丑陋、贪污、腐败、汉奸、杀戮等等非常态现象,这就在客观为给了鲁迅手上利犀利如锋的快笔提供了满目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和素材,没有这些,可能就没有他全部流传至今的杂文名典,到今天或许知鲁迅何其人也者可能为数寥寥也。
   鲁迅的胆量和勇气更是令人羡慕和赞佩。那个年代也并非是一个文人理想的天堂,想说啥就说啥想骂谁就能骂谁的自由市场,绝非一个梦幻的文明、民主、开放、自由可以大鸣大放的可以随便叫喊叫骂的空旷大操场,政治气候异常严峻,管事儿的各路警察依然活跃尽职,军统、中统以及各级文化宣传舆论主管部门也活泼万分大有作为,持有“异端邪说”或闹民主争自由不同政见者被当局制裁的也不是一个俩,被关闭的报馆不止一二,如我们记忆比较深的“七君子”事件和后来的小说《红岩》中的《挺进报》的命运就极为悲惨。然而,鲁迅的确是幸运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在租借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表对政府极为不利极有可能诱发和引发“动乱苗头”的种种言论,却游刃有余自由自在,始终没有受到制裁和迫害。这,可能也是鲁迅胆量胆气不减的一个客观因素吧。倘若早早地被政府训诫、被警告或被关押受刑领教大皮鞭辣椒水老虎凳几次,还能否继续一如既往公开对立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抨击时弊揭露诟病与政府始终相左为敌,还真难以揆度。就是斗志不衰,把你整得残废半残废手不能写嘴不能说如何继续坚持战斗?(当时科技尚未进化到电脑时代。)就在那样的严峻恶劣的政治环境和气候之下能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公然亮明自己观点和主张,又没有遭受当局的迫害,实属不易和难得。这也是备受后人景仰和思索的主因之一。鲁迅存活的年代,尽管日本已占领东三省,但中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抗日战争八年尚未来到,乃至后来的全国结成全民族抗日统一阵线一致对外、国难当头下国民政府把消除反政府势力和武装变为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等等都未到来,即便是鲁迅赶上那个同胞血流成河战火纷飞的年代,相信他依然可大有作为甚或比他在世时更为活跃作品更丰。原因是那时国恨家仇高于一切,打败日本侵略者是一切首位,舆论环境较先前更宽松了。但抗战结束以后就难说了,从抗战胜利腾出手的政府再任由文人们“胡说八道”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李公朴、闻一多等人就倒在了“不维稳、搞动乱、反政府”罪名之下。以鲁迅的禀性、他的性格,以他固有的思想观念,可以肯定地说,他还会以笔代匕还会继续他的思想他的主张他的追求,此等情形之下鲁迅活着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舆论的控制往往是和风细雨莺歌燕舞时段比残酷战争血火交加的岁月更为严酷。
   然而,有一点不大明白,国民党那么黑暗、那么凶恶、那么残酷,中统、军统无孔不入怎么就偏偏容忍放任眼皮底下始终胆大妄为矛头直指政府的鲁迅呢?这个头上有反骨的低矮瘦老头一直是动乱的苗子,客观上一直同反政府的共产党持一个观点,一直在炮制反政府的违法言论,一直在为“动乱”制造舆论……像这样典型的不法动乱分子国民政府为何对其不绳之以法施之以刑呢?就是你躲进了租借地的小楼,神通广大无孔不入的国民党军警们要抓你比抓一只流浪狗还容易。实在有点费解,也着实叫人叹羡。也或许,鲁迅还不够级别,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尚未进入被监控的视线。
   应该说,在那个年代鲁迅是幸运的,是一条幸运的漏网之鱼。
   细思之,然否?”
语境就是一切------荣格。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