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大筐小篼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筐篼文学·散文】观瞻博古故居

精品 【筐篼文学·散文】观瞻博古故居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78.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15发表时间:2011-09-15 08:15:26

【筐篼文学·散文】观瞻博古故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秦邦宪故居。前一天,有朋友告诉我,崇宁路上的“上书房”常有打折的好书可淘,于是,我就在上班午休时到上书房去,到时发现上书房关门不营业,就随脚走进旁边的文渊阁,走过牌楼,眼前有一青铜雕像,底座上刻着秦邦宪(1907-1946)字样,雕像上的秦邦宪披着大衣,一脚踩在崎岖的山路上,另一只脚踩在箱子上,这个似乎不经意的休息姿势既暗示了他坎坷的一生,又寓意他对名利的淡然。他年轻的头颅微微仰起,若有所思地眺望远方,展示了他作为共产党先驱的殚精竭虑。而他左手拿着的报纸则象征着他为新闻事业所做的贡献。
   此时,我才意识到,我走进了秦邦宪的故居。
   和据此不远的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顾毓琇故居车水马龙的景象不同,这里虽然不收门票,但依然有些冷清。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正午,偌大的江南旧宅里,就我一个参观者。
   秦邦宪故居位于无锡城中崇宁路112号。故居原是无锡地方名流、秦邦宪的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绪末年。整组建筑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完整,青砖黛瓦、庭院抱厦、马头墙矗立,为一组典型的江南民宅。秦邦宪少时,家道已经衰落。1916年至1921年,秦邦宪随父母租赁其西侧第四进居住,庭园前的石库门额有砖刻“进德修业”四字,秦邦宪在此居住6年,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秦邦宪故居的匾额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
   秦邦宪故居的四周,全是大大小小的现代楼房。门外不远就是无锡的商业中心中山路。和深受历史文化浸润的苏州不同,以工商业发达著称的无锡城没有那份古朴沉静,而是充满了轻浮和喧嚣,坐落在崇宁路上的这座故居,就犹如在一个盛大的晚宴上,在坐满了西装笔挺的绅士中,挤进一个头戴瓜皮帽的乡下人一样有些滑稽。
   如果不是无锡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秦邦宪是谁,更不会知道他显赫的身世。但如果说起博古,大凡读书人,就一定知道他在党史中的地位。对,秦邦宪就是中共党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博古,那个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盲目相信德国人李德指挥,害的红军屡吃败仗,不得不丢掉经营了十年的根据地,万里长征的博古,那个在遵义会议上,因瞎指挥使中央红军由三十万锐减到三万,而被毛泽东夺了权的博古。历史是一条东去的大江,大浪淘沙。一些人因惊涛拍岸而名垂千古,一些人因涓流入沙而湮没无闻。遵义会议之后,博古退出了中共的领导核心,跟随长征的队伍,默默的北上。建国后,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还偶尔有博古的名字出现,那是作为错误路线的代表。而最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都把挣钱经商作为第一要务,没有谁再去关心党内的那些斗争,渐渐的博古也就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四十岁以下的人中,已没有多少人知道博古是何许人也。
   但是,无锡人没有忘记秦家,没有忘记秦邦宪,没有忘记博古。在江南,和热心政治的南京人、热衷官宦的苏州人不同,深受工商文化浸润的无锡人,很少关注政治层面的冷暖,而有更多的乡关情怀。他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是从无锡走出去的历史名人,无论是从政的,经商的,弄文的,行伍的,他们都树碑立传,修缮故居,给以纪念。从始祖泰伯,唐、宋名相李绅、李纲,东晋与元画家顾恺之、倪瓒,明季东林党人,清末荣、唐、薛、杨四大工商家族,到现代的荣毅仁、顾毓琇、陆定一、钱伟长、钱穆、钱钟书、孙冶方、薛暮桥、徐悲鸿等等,无一例外。
   无锡人心中的博古,与历史教科书上的博古是大不一样的。
   秦家是无锡的名门望族。博古,也就是秦邦宪是北宋著名词宗秦观的第32代孙。秦观,字少游,高邮人,曾任国史院编修,文名驰誉海内,后遭贬谪,病死广西藤州,追赠“龙图阁直学士”,秦观长子秦湛任常州通判时,将父母合葬无锡惠山。南宋时,秦观后人迁居无锡,历代科举联翩,簪缨不绝,仅明清两代,无锡秦氏就出了进士32人,而康熙帝、乾隆帝祖孙两代分别六次下江南,每次到无锡均由秦家接驾,秦氏祖上当年之富贵荣华、诗酒风流可以想见。秦邦宪的父亲秦肇煌乃清末举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无锡寄畅园”,400多年来一直是秦家祖业,直到1952年秦氏后裔才将它献给国家。
   博古,1907年6月24日出生于杭州市,是秦家的长子。博古少年时代是在秦家的家族学校中,开始求学生涯的。后来分别到苏州、上海求学。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无锡人的眼中,博古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无锡人不忌讳博古犯过错误,而且是很大的错误,但是,他们更欣赏他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博大胸怀。1945年在中共七大的发言记录记着博古的检讨:“各种恶果我是最主要负责人,这里没有之一’,而是最主要的负责人。”这种大包大揽、保护他人、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人品,被无锡人称为仁义敦厚的楷模。
   与许多诗书传家的世家子弟一样,年轻的博古,也胸怀着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1926年11月,博古经过几个月的旅行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对于只知少量传统的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知之甚少的中国留学生来说,犹如进了知识的王国。博古曾感慨不已:“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这么多马列主义书还不能治中国?”他踌躇满志,决心努力学习精通马列主义,以挽救中华民族于倒悬。博古最辉煌的人生是在1931年9月-1935年1月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他在24岁时,就做了中共的总书记。1933年初到江西中央苏区,时年26岁。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的指挥,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是博古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其实,在担任总书记之前,博古就曾对组织再三提出他不是中央委员,负责党中央的工作,不合组织原则。他还提出自己太年轻,不懂军事,又不熟悉国情,担此重任不合适。但是,历史和他开了个玩笑,他不仅担任了这个“不合适”的职务,而且一干就是四年。几乎把中国革命带进了死胡同。在今天,一个24岁的人担任党的总书记,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也还处于少年时期,因此出现这样的悲喜剧,也就算不得什么。
   半个多世纪后,博古的儿子秦铁回到故乡,瞻仰父亲的故居。在谈到当年父亲犯错误的原因时,秦铁曾有一段中肯的评价:父亲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确给党的事业造成很大损失。但是研究中共党史,不能不注意到“共产国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事情,可以说,成也“国际”,挫也“国际”——怎么说呢,培养中共人才,给革命者信心,让大家相信,工农兵组成的“苏维埃”在俄国已是不争的现实,而不是空中楼阁;但是,它对中国革命的某些不切实际的“遥控”和“命令”却使中国革命吃够了苦头。历史给我父亲安排的就是一个犯错误的角色。共产国际你不能不听,中共当时是共产国际的支部,但你听了就要承受后果。李立三就是不听共产国际的,不给撤了么?你是个支部啊,就相当于中央与各省省委的关系,中央指示你能不执行么?应该说,这段话是公允的。
   犯了严重错误的博古,之所以还能得到大家的谅解,赢得世人的敬重,关键是他磊落的品质。遵义会议后,约半个月,红军行军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一带宿营时,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张闻天)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当天下午,周恩来到博古处,一进门,周恩来就说:“邦宪弟,近来身体怎样?听说这些日子你饭量减少,人也瘦了,润之让我来看看你有什么需要。”博古说:“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周恩来就谈了想让洛甫接替博古的事。博古当即坦然地把中央委员会的印章、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印章与中央书记的条形章交给周恩来,并说明把文件担子挑到张闻天处。博古为了革命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让出领导岗位,可见他的坦荡胸怀。
   博古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最高领导职务,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较量中,他坚定的支持毛泽东。博古和周恩来、叶剑英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新四军组建初期也有功劳。博古是中共长江局成员,参与领导了武汉会战期间的抗日宣传。博古回到延安后,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这是中央机关报。因此,博古是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者。1946年4月8日博古与王若飞、邓发、叶挺等从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在西安停机加油时,被国民党特务在机上放了炸弹,飞行途中又遇雨雾,迷失方向,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那时博古年仅39岁。
   在秦邦宪故居的介绍中,无锡人是这样评价博古的:秦邦宪(1907.6.24—1946.4.8),字则民,又名博古,是由我们无锡哺育成长的一代伟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24岁就挑起了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重任,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牺牲,享年39岁。秦邦宪同志毕生致力于追求光明与真理,他的一生是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心忧天下,曲折求索,英勇献身的缩影;他终生执著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始终忠实于革命,忠诚于共产主义信念,不畏艰险,矢志不渝;他刻苦学习,儒雅博学,文采出众,他发表的文章、翻译的马列著作,影响了一代革命青年,对宣传和普及马列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家乡的人给了博古如此高的评价,他虽死可以无憾了。
   和许多典型的江南民居一样,博古故居也是三进三开,带后花园的土木结构的大宅院,本身并没有什么特色。里边陈列的也是一些现在无锡许多老宅里还在用的旧式家具。和中共许多重要领导人的故居坐落在山明水秀的乡间不同,博古故居,在无锡的市中心,走出大门就是喧嚣的闹市。
   走出博古故居,我立刻卸下历史的沉重,感到一身的轻松。我回头望了望大门的门槛,里边是历史深处,有些沉重、有些迷茫,门外,阳光明媚,有许多世俗、许多浮躁、也有许多的希望。我知道,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要实现博古们的理想,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喧嚣总要归于平静,我们都要进入历史,只不过有人留下了名,有人没有留下而已。在无锡还有另一位中共早期领导人张闻天的故居,不过比起博古故居要简陋的多了。

共 40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如果说秦邦宪,可以说确实是没有几个人会知道的。但博古,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中共的党魁的。至于,他犯的错误,应该是那个时期的必然。也绝不是他没有政治和军事的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判断目光,是他的地位造成了他的悲剧和悲剧的名声。文革中,冤死那么多人,中央大员中有几人敢逆天行事呢?一个道理,一样的情形。本文作者引经据典来纵论古今,除了对江南和人文典故的关注和痴爱,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深思和探讨以及无法说出口的叹息。本文作者不同一般的写作技法让人惊叹!尤其是有关于江南的文章写得更是熠熠生辉、像一幅幅经典的国画一样让读者沉迷和留恋……欣赏佳作!问好作者!推荐品读和学习借鉴!【编辑:轻至无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915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轻至无痕        2011-09-15 08:16:50
  拜读江老师的大作,很欣慰!问好老师!
喜欢写文字快乐自己,从好心情过来学习。
2 楼        文友:江凤鸣        2011-09-15 09:00:22
  无痕,谢谢美按。能在这里遇到你,真让人高兴。
江凤鸣
回复2 楼        文友:轻至无痕        2011-09-15 10:10:35
  问好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轻至无痕        2011-09-15 11:00:38
  刚才编辑中回复的简单了。有好“肉”,才会出好“汤”啊!是您的文好!
3 楼        文友:古蒲        2011-09-15 20:56:54
  祝贺精品!!!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11-09-15 21:39:53
  谢谢社长鼓励。
4 楼        文友:静听        2011-09-16 07:27:50
  问好江老师!拜读佳作!祝贺精品!
淡然静美悟禅花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1-09-16 11:07:52
  谢谢夸奖。问好静听。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