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作者:郭军平 进士,866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7发表时间:2011-09-29 14:44:23
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校园注入生机和活力   

《新课标》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做课堂活动的主人。在《新课标》中,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明确提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教师组织课堂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也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呼唤创新,呼唤人才,已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潮流。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他还说:“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而要真正的贯彻《新课标》的创新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意识,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教师就必须走进新的教学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语文课的形式多样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质疑式课形。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提问,使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互为补充,实践课堂对话理论,点燃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学习中,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敢于肯定学生的见识,坚持多肯定,多表扬的原则,让每个学生敢于发言,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比如,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让同学们评价信陵君这个人,大多数学生都对其持以肯定态度,认为信陵君是一个侠义之人,他身上急人之困,礼贤下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教参上也做了这样的解读。但是,却有几个学生对信陵君持以否定态度,认为信陵君是一个叛徒,一个不忠于君王,不对国家负责、孤注一掷的野心家。他们的理由也比较充分,比如;理盗窃兵符,矫杀大将晋鄙,夺得军权;二是率十万大军救赵,国内空虚,倘若楚国入侵,魏必亡于一旦;三是畏罪自疚,留于赵国。这样的观点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体现了学生们求异思维的火花,完全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对于教参、教本观点敢于否定,的确是一种创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肯定呢,还是维护教参权威呢?经过思考,我大胆肯定了学生的意见,这个观点也的确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们在宽松的氛围下都似乎思维活跃了,大家都分别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课堂上也变得更加活跃起来。从实践来看,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作品,具有一定的探究热情和兴趣,那么教师做为课堂的组织者,就应充分地挖掘这种潜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地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二辩论式课形。《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许多成功的语文教育改革者取得成绩的秘决。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正是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的。辩论的极富挑战性的特点很容易激起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学生们的热情参与,会让他们感到自已是学习的主人,成功的体验,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为此,教师应该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了大胆的改变,首先针对作品“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对于可施展辩论的课文可设置精当的辩题,比如:《失街亭》中的“街亭之失谁之过”,《雷雨》中的“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等课文都可以开展辩论的形式。教师组织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赛形式开展,要求全员参与,分成正反双方。在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的智慧和才能。比如:在对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的这个辩题中,其中持“爱”观点的同学的辩词这样写到:“谁没有青春时代,谁没有昔日的爱情?当周朴园满头白发,家庭失和时,他站在鲁侍萍昔日的房间,他怎能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怎能不受良心的遣责而自愧?否则他何以保持昔日的陈设,绣有梅花的衬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段辩词情理结合,反问强烈,具有极强的论辩性。从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路开阔了,有的引用名人名言,有的运用阶级观点;通过辩论,可以感到了辩论这种形式蕴寓的极大的潜力,在辩论中,学生们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从粗糙到精密,从狭窄到广阔、从窒塞到流畅,大家对问题的认识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天地,如冬雪的融化推开春天的大门,凉爽的绿荫推开了夏天的大门,凛冽的朔风推开了冬天的大门。辩论,让语文课堂绚烂多姿,情趣盎然!
   三多媒体课形。文学艺术与音乐、绘画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读过白居易《琵琶行》的人都熟悉文中有相当优美的一段是专写音乐的,写的可谓形象传神,意境空灵,读后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对于人们情感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它对人情感的冲击是多么的强烈,在这方面,我们常常也有些这样的体验,当听到“隆隆”的鼓声,常常让我们的热血沸腾,豪情满怀,听到“悠扬”的笛声,常常让我们心情和畅,内心安静,音乐与文学的相通性,常常使我们“喜则欲歌,欲舞;悲则欲泣,欲诉;恕则欲杀,欲割”,翻开一部中国诗歌史,我们看到的是文学与音乐的血肉相连,诗歌的美妙节奏与动人旋律无不可以说达到了音乐的境界。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可以以音乐的艺术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诗”可以“歌”起来呢?为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配以相应的音乐,插入相应的图片,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李清照《一剪梅》时,对甲、乙两个班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甲班按传统的方法,主要靠讲解和板书;而乙班除了少量讲解分析之外,播放了《一剪梅》这首歌曲,插入图片,这样,学生兴趣很浓,气氛很热烈,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了词的意境。其中,同学们兴致勃勃,说“这样上诗词,太好了,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比单调地讲,有趣多了,我们简直都可以描绘出诗的意境。”过后,这位教师也让让两班学生都用散文形式描绘这首词的意境,从作文中也发现乙班同学写的意境要好的多,想象、联想也丰富,情感也要饱满的多。这个小小的实验也验证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四情境性课形。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个“解放”,就是教师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在处理小说和戏剧这种题材时,让学生扮演剧中人物,让他们体验人物的感情,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学生通常对文本何以不能透彻理解,就是因为只看到平面的文字,情感并没有与之振荡,与之共鸣,所以,认识得很肤浅,《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并不虚言。

共 29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成为学生自主能力发挥的阵地,需要教师认真对待,用心发挥。文本观点明晰,行文井然,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1-09-29 14:49:00
  你前几天投上来的文章因为结尾不齐全,在飞笺后,一直没见你回复,已于昨晚退稿。今天你投上来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校园注入生机和活力》,很明显与此文无关。但是仅仅400多字,不合散文栏目每篇最少500字的要求,需要退稿。现将前文结尾补充完整,替换后文发表。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