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殊寺

精品 文殊寺


作者:秋山红叶 布衣,21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09发表时间:2011-12-08 17:17:13
摘要:本文表现爱国热情

文殊寺
  
   离开人流如潮的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沿着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向南行进五里,便是阁楼林立、整齐洁净、风光秀美、一路中分的高庙村。村东百米处有一寺院,是因文殊佛祖而得名,曰“文殊寺”。
   文殊,法号“广法天尊”,生于夏。其父少康,是禹之后裔。文殊弃宫悟道,在蚰蜒河畔修行,在禅定村处坐禅成佛,在高庙村处著经数百卷,成为佛教的创始人。佛教与老子的道教,孔子的儒教,形成三教鼎立。其佛经倡导释难解困、普度众生、抑恶扬善、因果报应等学说,竭尽全力解救人的生老病死苦等问题,成为佛家始祖。文殊寺即与楼观台齐名,成为佛教发祥地。
   文殊寺的起源
   据说,距今3690多年前,文殊父少康,60无后。王后何氏年已56,夜得一梦,梦见一巨龙扑向怀中,自胁而入,进入腹内。王后大惊失色,惊醒原是一梦。即将梦境告知其夫王,王不可解。不久王后身怀六甲,此事传出宫外,喜扬十里,黎民同贺。
   但王后怀孕三载不生,少康王在急切中向上天祈祷,忽闻天空仙乐齐鸣,但见天花飘坠、祥云飞度、金光四射等天象。少康王大惊,急回宫后太子降生。太子降生后,不哭不泣,腹阔肚圆,神态含笑,额头有一光环闪烁。且不教能言,不扶而行。是时,地生莲花托起太子,天显二龙喷水,为太子沐浴。太子聪慧异常,天地变数,日月轮替,世间万物,人间诸事,不学自通,不闻自知,不思自明。升腾降落,云接雾送。少康王大喜,但后遇一仙人指点,说文殊身藏善根,心怀众生,将来,不可能接替王位,可能出家,利益人天,普度众生。少康王半信半疑,不甚在意。
   文殊七岁后便能云游四海,普观天地万物、世态众生,发现人间生老病死,灾难愁苦,看见世间众生、相斗互戮、残酷至极,心中感到万分难过,时常静坐沉思。想到人生苦短、少年不常,不期而老、衰老即死,吾虽富贵,岂能独免?思想至此便不乐不快,
   至16岁后欲求出家,少康王夫妇得知后,悲痛万分,多次苦劝无效,后来,见太子去意已决,只得派随从侍卫跟从服侍,但不久,文殊自辞随从独往。一位绝世英才便遁世出家了。
   文殊经过多年奔波习修,但仍在尘常之内,毫无成就。于是就到蚰蜒河畔(现在尚存)的密林中,静坐沉思、潜心感悟,日食粒米、披藤盖叶,十数载不移。这时已形消骨瘦,面目难以辨认,但仍未脱离尘杂。于是,又静坐不起,发誓不成正觉、誓不起坐,这时不食不饮,不疲不竭,经过九九八十一个昼夜,突然心无妄念、杂欲皆消,魔患远离、成真悟谛,即刻解脱。此已能观三代实相,洞察五世因果,获取无漏真智,至第81日亥时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觉,无疾无病,无灾无难,永生不死,修就金刚不坏之身,于是自成一教,名曰佛教,他即成为佛教始祖,修行成佛之地,即成为佛教发祥地。恒心铸成金刚躯,善意修就菩萨心。这时他已过而立之年。
   此时复又出现天地大震、祥云飞度、天华飘坠,仙乐齐鸣、飞禽云集、树木花草点首称颂等天象,齐赞文殊成佛。后人将悟道定禅成佛之地称为禅定,又将附近村庄改为禅定村,一直流传至今。可见,世间万事,只要尽心竭力、持恒不离、不移不弃,便无一不成。
   文殊已成正果,后向西移二里,在一及天银杏大树旁磊石成台,依树采草筑建一座高庙堂、(即现今的高庙村处)潜心研悟佛教,随手成字、随心成文,叶汁成墨、缀叶成书,所以现今银杏树叶上的弗印花文尚在。又历时十载,写成了数百卷佛经巨著。这时,天空燕莺遮天、雀鸦云集、雁鹤遍布,均采叶缀书、复印成卷,飞送各地及印度等南亚各国。
   当时印度释迦牟尼得此书后,喜不自胜、狂跳乱舞,三日不食、十日不寐。于是聚众诵读、修真成佛,凡成正果者自成一统,均称如来佛祖。后由于我国秦始皇焚书坑儒,文殊在我国所传佛经被焚烧始尽,释迦牟尼得知中原无元始经文,便据经窃誉、自称佛祖,乘机将贪天之功归为己有。唐盛时期,有寺无经,不得不派玄装赴西域取经,那只是物归原主而已,弃非受他国恩赐中国经书。由于时光久远,传说纷乱,我国国人佛教信士,不知渊源始末,却自弃正宗,自尊西方为佛祖,实在使人痛心疾首。现今需要正本清源、驳谬纠偏,以整佛门正祖地位,纠正世人杂谈歧说,扭转国人迷外偏颇倾向,使佛教真正成为国人正宗教派,使文殊广法天尊(现称菩萨)还原佛祖名号之位,才是正理。
   文殊寺的兴衰
   文殊悟佛著经之地,自然就在我国陕西长安城西百余里处的尼寿县(现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南约五里处,现今的蚰蜒河、禅定村、高庙村依然存在。文殊佛祖曾在文王伐纣战争中,站在正义一边,顺天应人、扶周伐纣,被后人称颂。佛教始于夏、兴于周,毁于秦、传于汉,唐是佛教最兴盛时期。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以仁治国、以善为先,国兴民富、四海升平。太宗喜骑善射。一日,正当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之时。太宗龙颜大悦,亲帅500御林和皇族贵妃,从长安出发向西而行,行到终南山下尼寿县南五里处,见这里春光融融,密林吐绿、修竹滴翠,奇花布锦、谣草喷香,仙鹤展翅、金凤翔空,“瑞霭光摇曳,五彩禅云飞”,真乃一派仙景圣境。
   太宗正行间,忽见一只巨鹿,金身素斑,向前疾奔。太宗催骑搭箭,急追不舍。追至百余步外,太宗正欲放箭,金鹿忽然不见。于是,太宗向前细观,见前密林处有一小庙,依树而建,陈旧蓬乱,近前发现内有供桌一张但无神像。这时太宗忽然神志恍惚、睡意朦胧。侍卫在供桌上,急铺香床锦被,太宗一觉睡去。梦中忽见一位仙颜佛面、肚大腹圆、笑容可掬,额有光环闪烁的仙人,冉冉而至,太宗让仙人坐定,问及尊姓大名,仙人曰:“吾乃文殊佛祖也”, 太宗惊愕,于是见礼,二人促膝相谈,论佛谈经,治国救民,无所不涉,无所不谈。最后,太宗讨教治国之策,仙人送予六字,即“惜才、惜政、惜民”, 说完仙人忽然不见。太宗猛醒,时已日沉月出,只得燃灯回朝。
   翌日升朝,即降旨一道:在终南山麓尼寿县南小庙处,御赐封地千亩、拨金万两,于公元628年动工修建“文殊佛祖寺”,以报仙人指点之恩。
   于是历时十数载,聚天下所有能工巧匠,毫金数万两,于公元639年落成文殊佛祖寺。该寺建筑宏伟、高大、壮观,仅建筑占地200多亩。据史料记载,北从二郎桥,南到饮马池神仙路,东起蚰蜒河,西至高庙。面积之大,一望无尽,曾有骑马关四门之说。寺院庙宇共11进,座北面南,一进高过一进,第11进就庙基高出地面数丈,脊顶及地面约8丈许,10里之内方可望见。因此,高庙村由此得名、直传至今。寺内殿宇楼阁,巍峨高耸、雄伟壮观,翘檐龙脊、雕梁画栋、青砖铺地、铜瓦镏金。门顶“文殊佛祖宝殿” 六个大字,流金溢彩、熠熠生辉。正殿内文殊佛祖塑像,佛面金身、正襟危坐,手捻佛珠、神态含笑,额头光环、金光闪烁,头顶佛光四射,照殿映宇。两边侍卫,各执兵器、双目圆睁,使人生畏。壁上诸神,造形奇异、形像毕真,个个活灵活现、欲腾欲飞。殿内香烟缭绕、表灰飞扬,香客信士、拜谒连连。11进殿宇,殿殿皆神。两边长廊、藏经楼、诵经阁、厢房、禅堂、斋堂等建筑亦宏伟壮观、造形奇特、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亭台、石碑,森竖林立。碑文文笔古朴典雅、雕刻精美。寺内苍松迎客、翠柏蔽顶,瑶草奇花不谢,翠竹四季常青。“潺潺溪流不断,阵阵徐风送爽”。白鹤声声鸣,紫气绕楼阁。真乃一座鼎盛的文殊佛祖寺院 。
   但是,文殊佛祖寺修起后,却发现有寺无经。于是太宗焦急万分,派人四处找寻经文,报说经文已被秦始皇焚烧,苦无一书尚存。徐茂公奏曰:“闻知印度藏有文殊所著经文,何不差人去取”。于是,便有玄奘西游之说,后到明代吴承恩以此为题材,编著神话小说《西游记》,塑造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经典故事。
   后又历经改朝换代、战乱兵灾,使文殊佛祖寺成为欲坠欲倾、萧瑟寥落、荒草颓垣、破败不堪的局面。到了元朝中期的1298年,才又次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前。仅恢复了佛寺正殿,其它走廊、厢房、僧房等规模大大缩小,兴盛程度亦不如前。
   到明朝中后的嘉靖年间,即1536年,又复原重建,壮观程度不减当年,这里景色秀丽、人杰地灵,成为风水宝地。于是香客信士,不远数百里前来进香参拜。文人墨客常来此赋诗作对、赏景抒情。这是二次鼎盛时期。
   1628年明清交替、社会动乱、回民入关,文殊寺再次遭到毁灭性破坏。众善士心痛至极,附近村庄禅定村、勒马村、王才屯和高庙村四村德高望重的贤士出面协商,四村合修共管文殊佛祖寺。于是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众善集资,马蓬韩居士出钱最多,又一次修建了文殊市。但由于资金不足,规模越缩越小,辉煌程度远不如前。
   直到文革前夕,全县庙宇均收归县文管所管理。1966年文革中,将庙宇、神像全部毁坏,一口高2.5米,口径1.5米的巨钟,亦被毁坏灭迹。仅留的前后殿用作学校,土地收归大队管理,后又被承包出去,庙堂一无所有。现在仅存的清代移物,维有一片碑头尚存庙院。成为唯一的历史见证。
   文殊寺的现状
  
   现今的文殊寺,居于高庙村东约百米处,背北面南而建,占地不足二亩。红门镶金,门顶正中楷书“文殊寺” 三个溜金大字。敲门进院,前院很小,暂无建筑,听说欲建钟楼和鼓楼。进入二门,才是正院,院北是正殿,殿基高筑丈许,拾阶而上。殿顶建筑考究,雕龙画栋、古香古色、雄伟壮观,门顶“文殊宝殿” 四个金字,熠熠生辉。两边相房、前殿,建筑风格别致,楼板盖顶,下楼上庙,古今结合。院内小亭、功碑林立,幼柏绿翠、小树健长,香烟缭绕、拜谒不断。
   每逢庙会,(正月初9日、7月15日、和9月19日),此地更是热闹非凡。周围十里八乡,远至百里之外的香客信士前来拜佛进香。这时,寺内香火旺盛、香烟弥漫,炮竹噼里啪啦响声不断,路上信男信女络驿不绝,寺内香客善士摩肩接踵,一派兴旺景像。
   两位佛容俗装,俗姓乔建民长老和杜永团长老接待了我,进入卧室,床边洁壁上有乔长老修心向佛的《回心诗》,诗中有句“恶心自消除,私心没在身”诗句,可见长老信佛向善的虔诚。他告诉我,他来寺已十五年了,是他在过去那荒芜寥落的废墟上,一手筹资兴建了现在的寺院,现在要再扩大规模,最难的是土地问题,当然资金也不宽余。看着他那一脸愁容,焦虑之情浮于言表,我为他的虔诚所感动。
   此时,我想去看看佛像。于是长老领我进入正殿,迎面供俸的三尊佛像,正襟危坐、庄严肃穆。我问神名,长老一一指点: 中间是释迦牟尼如来佛, 两边是药师如来佛和阿弥陀如来佛。问及文殊佛祖,长老将我领到东偶处一小房内,只见中间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左边才是文殊菩萨,他神态端庄、佛面清秀、笑容可掬,坐在莲花蒲团之上,一派从容包让之色。我想,一尊佛界始祖,在自已家中,却像一位受虐待的老人,居于偏室次位,名位也由佛祖变成菩萨,真使人心痛啊!
   当然,这既不能怪怨雕塑师的错置,又不能责咎佛教信徒的误放,应该怪罪明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他在作品中把拯救人类,灭除邪恶势力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塑造了能除恶扬善的印度释迦牟尼如来佛祖的艺术形像。由于艺术的无穷魅力,正如明代作者许仲琳所著的长篇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塑造了上天诸神形象,中篇神话小说《东游记》塑造了道教八仙形像一样。才使佛界僧人及国人信士误信为真,只得认可释迦牟尼为元始佛祖,这严重扭曲了事实真相。使释迦牟尼喧宾夺主地处在佛祖尊位,造成文殊佛祖与释迦牟尼本末倒置、主宾错位。从明至今,误解500多年历史,一时纠偏正说谈何容易。但现实地说,印度目前无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落后我国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对佛的尊崇也远不及中国,试问,这又作何解释呢?
   我们要大声疾呼,佛教始祖就在中国,现敬的文殊菩萨就是佛教始祖!尤其在目前,国人金钱至上、人心浮躁、信仰危机、精神生活枯竭,善心退废、道德伦丧,文学艺术被边缘化的今天。特别是佛教,更应正本清源、纠偏扶正,树立我国的佛教先贤始祖形像与地位。弘扬爱国精神,倡导国人尊道重德、善意慈心。宗教文化更应有自已的宣传阵地和工具。国内的文人志士,应拿起自已的笔,写出一部与此相对应的神化文学巨著。以纠正国人视听,谋福于全国人民。文殊寺应成为我国与道教圣地楼观台齐名平位的历史佛教圣地!
  
  
  

共 48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历史的传说,向读者介绍了文殊寺的起源、发展、鼎盛、衰落和现状,尤其是最后作者对保护古典文化的大声呼吁,彰显出作家的思想以及文本的社会意义。欢迎赐稿木马,期待更多更好的佳作。----平原之子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11209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风余韵        2011-12-08 17:37:23
  作者的爱国,信佛,宣传佛文化.扬善除恶之心诏然文字间,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只是有一点:佛教讲宽容,无所谓排位的.好文.共赏[编辑:古风余韵]
2 楼        文友:胡萍萍        2011-12-09 03:53:36
  一口高2.5米不哭不泣真乃一派仙景圣境。
   太宗正行间仙乐齐鸣、飞禽云集、树木花草点首称颂等天象
3 楼        文友:梦想        2011-12-09 16:07:57
  看文章游古寺如请了一位金牌导游!欣赏美文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