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寻访一座历史小院

精品 寻访一座历史小院


作者:崂山道人 秀才,247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59发表时间:2011-12-17 19:27:22

如果没有院墙上那块镌刻着“梁实秋故居”的黑色大理石牌子,它也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院儿,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有了它,小院儿厚重起来,有了一种色彩,一种魅力,吸引着人们走进去,探寻那段尘封在里面的记忆。
   是的,他是学者,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他是散文家,其散文常常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行文如流水、挥洒自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烈的学者风范,曾被评为“二十世纪华语散文的一代宗师”;他是翻译家,历时四十载,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可是,时事沧桑,这样一位文化名宿,我们这代人却对其了解甚少,甚至是毫无所知。
   对我而言,知道梁实秋先生,是在上初中学鲁迅杂文时从文章注释中知道的。因为仅仅是鲁迅文章背景介绍,不是要学的内容,也就只有个印象罢了。后来学习现代文学史了,有了一些了解,但囿于当时的情形,依然是仅仅局限在文学史知识的学习,没有读他的作品,也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感觉依旧是雾里看花,朦胧、陌生而遥远。
   更惭愧的是,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了五十多年,竟不知道梁实秋先生其实离我们很近,他就在这里生活、工作过,这里的山山水水留有他的足迹,也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以至于他在晚年饱蘸深情地写下了回忆这座城市的优美的散文;而这座城市也因他以及其他学界大儒的先后到来,使原本的文化沙漠变成了青翠的绿洲,城市也有了文化内涵。
   走进这座小院儿,就走进了这块绿洲的一处景点。那栋掩映在绿树中的方形的二层红瓦小楼,就是一部超厚的书籍,斑驳的浅黄色水泥拉毛墙壁已使封面陈旧,透露了这部藏书历经的岁月。也许是先生不喜欢吧,当年先生让房主栽的那六棵樱花树没有了;可惜的是,那四棵苹果、两棵西府海棠也不知了去向,现在房前那株高大、笔挺的水杉倒更像先生。不知为什么,先生没有提到房西侧的那棵国槐,有一人搂抱那么粗,该有上百年了吧?先生住在这里的时候,它一定也在这里陪伴着先生。现在,它的主干分出三根次主干,呈三角形伸向天空,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冬天,已经秃光的树枝高处有一个喜鹊窝,似在期盼着什么。是啊,不管再怎么分离,大树也是鸟儿永久的家。
   小院儿地处坡的下段,上行三两分钟,就是先生教书的国立青岛大学;再略行几步,到达坡顶,便是小鱼山根儿了。此山虽然不高,只有海拔60米,但因离海岸不远,登山俯瞰,沿海一线的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汇泉海水浴场、八大关等景观尽收眼底;漫步于海边望过去,八角的亭阁,枫树松柏,层林尽染。先生曾提到的从楼的北窗望见的那座小丘,是信号山。它与小鱼山两两相对,也是满山的苍松翠柏,山下是前海湾和小青岛、栈桥,海水微澜,海鸥翩翩;放眼西望,平静如镜的胶州湾,水天一线,帆船点点。
   这样的环境让梁实秋先生一见钟情。他一九三0年应邀来青岛教书,被任为原国立青岛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便租住在这个位于鱼台路7号(现33号)的小院儿,度过了四年快乐的时光,青岛这座美丽的小城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他后来写的《忆青岛》和《青岛之旅》中有很详细的回忆。
   梁实秋先生是一位不喜华贵、崇尚自然的人,第一个把青岛定为“最宜居住城市”。他在《忆青岛》这篇散文中写道,《启示录》描写的圣城耶路撒冷,“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新的耶路撒冷是这样的,天堂本身如何,可想而知。”至于素有“天堂”之称的苏杭,“我知道苏州有一个顽石点头的地方,有亭台楼阁之胜,纲师渔隐,拙政灌园,均足令人向往。可是想到一条河里同时有人淘米洗锅刷马桶,不禁胆寒。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只见红男绿女游人如织,谁有心情看浓汝淡抹的山色空蒙。”青岛山清水秀,清静自然,是个“舒适安逸”、“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
   梁实秋先生把青岛赞美得胜过天堂,这让青岛人深感荣幸和自豪。他不愧为大师,一篇短短的散文,紧紧抓住青岛的特点,以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感,从山水到人文,如数家珍般地将一座城市的神韵描绘得既淋漓尽致,又恰如其份,令人拍案叫绝。
   正像先生所咏叹的那样,青岛不以名胜古迹为胜,也不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此一游为招牌,而是以其鲜明独特、浑然天成、清纯质朴的自然风光宜人。天下名山无数,可大都有山无水,唯有青岛的崂山则是在海岸边上拔地而起,山海一体。登临崂山,你既可以听满山的松柏风鸣,又可以观黄海的浪涛拍岸;而崂山花岗岩历经千万年的造化,怪石嶙嶙,似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正像先生所叹,“仰视峰嶝,但见参嵯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绝似山水画中之大斧劈的皴法,”“随便哪一块巍巍的巨岩不是大自然千百万年锤炼而成。”
   青岛的海就更美了。不必说有亚洲第一大的汇泉湾海水浴场,你躺在柔软细腻的金色沙滩上,晒着日光浴,观海面上波光粼粼,听细浪涌岸的如乐之声;也不必说平静如镜的胶州湾,烟波浩渺,帆船点点,海鸥翩翩;单是长长的、错落有致的海岸线,就会让你感叹大自然的造化是如此的巧夺天工。青岛前海的海岸线,可谓黄金海岸。它蜿蜒逶迤,上下起伏,一边海浪撞击岸礁,溅起雪白的浪花,一侧岸上岩石嶙峋,松柏苍翠,如遇海雾潮起,扯起一道白色帷幔,人在其中,如入仙境。我曾写有小诗一首,写海雾笼罩下岸上的景致,“海中升雾气,岸上锁青松。忽见蔷薇笑,微微露粉红。”有外地的诗友不解,海边何来松柏与鲜花?以为不现实。其实未来青岛者有所不知,这正是青岛海滨独有的旖旎风光。
   如此的山清水秀,难怪梁先生接受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与闻一多先生一起来青考察,“雇了辆马车环游市内一周,对于青岛的印象非常良好,季淑(梁先生的夫人——笔者注)尤其爱这地方的清洁与气候的适宜,与上海相比不啻霄壤”,立刻答应邀请,整理行囊北上了。四年里,一家人陶醉于青岛的青山绿水,峻峥巉险、松涛浪卷的崂山,波纹微澜、沙滩柔软的汇泉湾畔,八角亭阁、海鸥回旋的栈桥海滨,都留下了全家人的欢声笑语。
   我想,把当时还是一座小城的青岛,和十里洋场的上海比成天壤之别,是不是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夫妇俩已经厌倦了之前的那场争论不休,意欲远离尘嚣?在青岛期间,梁实秋先生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精力致力于读书、写作和翻译上。他圈读了《十三经注疏》,圈读和批注了《资治通鉴》等卷帙浩繁的典籍,更重要的是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期间还抽空译了《织工马南传》、《西塞罗文录》,并且主编天津《益世报》的一个文艺周刊。可以说,青岛对梁实秋先生成为大学者、大翻译家具有里程碑意义,至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时点。
   晚年的梁实秋先生致力于两岸的交流,也有意故地重游,寻亲访友,怎奈年事已高,终未成行而驾鹤西去,是为一生之憾事。
   今天,我们寻访先生的足迹,就像青岛文化名人一条街上立的一块牌子上写的那样,意在“品人文历史,寻城市深邃”。如今观念多元化了,若能弥合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不再争执,不计前嫌,抚平伤痕,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则山河幸甚,社稷幸甚,人民幸甚!
  
   2011.12.16

共 2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梁实秋先生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文本探访梁实秋先生曾在青岛居住过的小院,一路追寻着先生在青岛留下的足迹与他一生的文学成就,感叹并体会着先生的思想与情感,表达细致自然,情感真切,人景结合,并对先生之于青岛,有作者独特的体悟与见地,给人美的启示与心灵的震撼,富有思想性,值得一读。 【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1218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1-12-17 19:34:15
  探访故居,体察一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感叹并一路追寻着,对读者,也是不错的引导和鼓励,可供学习。欣赏并感谢朋友美文,受益了。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崂山道人        2011-12-17 20:28:41
  谢谢点评,问好
2 楼        文友:wuhoujun2011        2011-12-18 10:42:05
  打开的是吉祥,看到的是鸿运,愿所有期望和祝福涌向您,祈望您心情舒畅万事顺意,愿这美好心愿化作真挚的祝福送给您:周末开心百分百,生活更精彩
新来的
回复2 楼        文友:崂山道人        2011-12-20 15:04:41
  谢谢祝福你!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