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逝水流年*影评』那一点点的善良

精品 『逝水流年*影评』那一点点的善良 ——德国影片《窃听风暴》观后感


作者:枯荷雨声 进士,630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06发表时间:2012-03-28 21:08:37

『逝水流年*影评』那一点点的善良 《窃听风暴》,在它获得07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想看一眼的欲望,或许是这个翻译得毫无价值存在的片名。偶然的一个机会里,在一本并不起眼的杂志上,我读到了它本来的名字:The Lives of Others.
   于是,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我一个人看完了这部影片。一切都是安静的,像我窗外的世界。这部可以用很残忍或者很暴力,也许很血腥,也许很荒谬的电影手段去表达的影片,竟然是安静地叫人在整部影片中连起身稍微活动一下都觉得有些嘈杂。
   电影的色调如同窗外的夜,枯燥得没有多的色彩,除了昏暗的路灯,便是沉寂的黑色。这部影片的色调整体下来都是灰灰的,可是一个多小时过去,却不觉沉闷的气息,也许是画面的简洁与流畅,像曾经看见的莱茵河,虽是那样单调的颜色,却叫人愿意顺河而下,走完它所有的路程。
   德国的影片,多是没有俏皮与热闹可看的,故事也多是一板一眼的,严丝合缝,找不到多少纰漏的,亦找不到多少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镜头的。虽然男女主角也都是倾国倾城之貌,但是多是冷峻硬朗得找不到多少柔和的线条的。可是,就是这样的德国电影,却总是在你柔软的内心里投下一粒石子,敲得你不自觉疼痛一下,不自觉淌出一些泪来。
   与很多声嘶力竭控诉罪恶的影片不同,这部影片根本没有丝毫控诉的味道,没有那些混乱不看的场面,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一切都是肃穆而有秩序的,作为监视者与被监视者皆然。只是在平静的讲述一个曾经真实存在于东德的故事,就连影片女主角的死,都充满了艺术的静美,尽管这死亡在本身而言是极其惨烈的,但是处理上却是冷调的,就是这冷调的处理,却能结实地落在灵魂深处,不断被挑拨起阵阵涟漪。悲剧的深厚意义才被不断加重,艺术的美,往往不是来自一些极其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它需要的仅仅是在你逐渐接受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投注于你的灵魂,然后牢牢地深嵌,留下再不能抹平的印痕。
   我有些惊讶于这个叫多纳施马克的德国导演,他竟然几乎和我同龄。如果往前追溯三十年,即便曾经生活过的日子,也是朦胧得像隔着磨砂玻璃看见的风景,像梦里偶尔跳跃过的影像。何况那是一个幼年时候也许早就被剥干净的一段记忆。而他,竟能用那么清晰沉稳的电影语言,表达如此清澈却背景复杂的历史画面。这部影片是他的处女作。
   那是一个结束于二十年前的时代,结束于一座墙的被推倒。
   如果我说,我竟然是在镜头刚刚要结束的时候,眼泪才情不自禁夺眶而出,这是没有一丝一毫矫情的。在这样一部根本没有煽情画面的电影里,那些泪水的不觉而下,是会叫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因为就是最后这个镜头,也是冷处理,两三句的台词,把人最后的堤岸摧毁:
   “是不是要送给人?要不要包起来?”
   “不,是送我的”
   那是影片的另一个男主角,作家雷曼夫写的《好人奏鸣曲》,扉页上写的是献给HGWXX/7,也就是影片结尾这个小小的投递员维思勒,前东德斯塔西情报成员之一。维思勒曾经在柏林墙倒塌前,负责监视这个作家的全部生活。
   纵是如此,我还是说,那是一段我从来没有仔细翻阅却也从来并不感觉陌生的历史,而依然能够在最后一个镜头就要消失的时候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是因为一些我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述的来自人类或许亘古存在的本能。
   我愿意和一些人一样,称它为人的善良本能。
   维思勒,这部影片的男主角,一个面无表情,浑身都僵硬得找不出一丝温暖的人,是前东德特工学校的教员。他的理论知识完美无缺,就算是面对学员的提问,他都能用最专业的回答叫人无懈可击,尽管我们觉得很不对劲,但是却找不到反驳的话语。面对一个极权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他是合格的。他一丝不苟完成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工作不会出错。也不能允许自己出错。
   只是我们不能把他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因为他的身上不会出现人的气息,人的温暖,人的喜悦与忧愁。这是一个彻头彻尾去人化的人物。在国家机器中,他仅仅作为一个零件存在,不需要自己的思想,亦不追求自由。
   他的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上级的命令,他只要按部就班,只要努力完成工作就可以了。
   这也是影片开始之时,他全部的生活理念。
   他的变化,是从接受24小时监视作家雷德曼夫妇的生活开始的。当一个冰冷的零部件与真实存在的生活接触时,不是它去扼杀那些真实的生活,就是它被生活所融化,成为真实的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有冷暖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监视,本身就是对信任的摧残。当一个以监视为职业的人面对真实生活中那对夫妻间彼此的信任与真诚时,他之前的一切信念该是在被逐渐融化的。这种与他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对他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他可以面无表情的生活,可以在生理需要时,召妓。他从来没有获得生活的温暖,就是那妓女都是因为钱而存在的,她的付出完全和他付费关联,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不会因为他一时的软弱,一时的需要留下陪他过夜。
   而他监视下的夫妻生活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和他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色彩斑斓,有一切他从来都不曾拥有过的友谊,爱情,文学,艺术,一切和人类最美好关联的事物。雷德曼夫妇之间的那种性爱是源于彼此灵魂上的深深吸引,彼此心灵的相互慰贴。这不是他把脸深深埋在那双山一般的乳房里能获得的温暖。如果他不是作为一个机器的零部件而存在,孤独枯燥,几乎是可以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的,其实即便是这样的一个零部件,也并不是不可或缺的,顶替更换的零部件还很多,他也不过是正在使用中的一个而已,就如他最后为了保护雷德曼,而被降职到地下室去拆信一样,他的存在与消失,对于这个庞大的机器而言,是微乎其微,忽略不计的。
   所以当他有意把文化部长送雷德曼那被迫失身的艺术家妻子回来的镜头叫这个作家看见时,他是想获得一丝心理上的报复的,是想获取某些心理平衡的,而事实是叫他无比失望,却又叫他真正感到震撼的。雷德曼没有因为妻子的背叛而被激怒,他对妻子的柔情与理解,尊重与宽容,都叫维思勒懂得,人与人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最真挚的那部分情感。一切肉体的,政治的,都是附着在情感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东西。
   他把从雷德曼那里偷来的BertoltBrecht诗集在深深的夜晚捧起,念起那些悲怆的诗句时,那么虔诚的匍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他的泪滚落而下,这是他作为人的复苏,作为一个有人的意志的生命体开始出现。文学艺术是对一切看似最牢不可破的政治体制最强烈的冲击,它们是柔韧的水,可以绕过最巨大的石头,可以翻越最峻峭的山岭,可以冲破最牢固的堤岸,可以摧毁最结实的铜墙铁壁,在人的灵魂深处掀起狂澜。
   维思勒的人生信念,在艺术的伟大感召下,逐渐从一枚机器的零部件回归,回归到人,平凡的人。
   当他听见雷德曼为自杀的朋友演奏那首《好人奏鸣曲》时,他坚韧的心被柔化,他的泪光在眸子中闪烁。也在这时,他才是最深理解雷德曼对妻子讲述的列宁那句话的人:如果一直听贝多芬的奏鸣曲,革命就不会取得成功。
   伟大的艺术是对一切暴力的反抗,它鄙夷一切暴力,包括那些披着一切伟大的正义的革命外衣的暴力。
   回到人的维思勒便会不由自主被激发出属于人的那点善良。而当他的顶头上司对他说“德雷曼是一种历史性人物,奉劝维斯勒不要和他有任何接触,不要留下任何痕迹”时,他在历史选择上,为自己留下了清白。
   雷德曼并不知道这一切,就算是他的妻子推门而出被车撞死,他也是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被完全监视的。只是在后来,他与前文化部长的一次谈话才知晓这一切。才开始去查阅那些已经被公开的曾经的秘密资料。从那些资料里他才知道维思勒曾经挽救了他。
   他决定去寻找维思勒想去感谢他,可是当他在街上看见维思勒时,他却止步了。他知道,不该去打扰他现在的平静生活,一个曾经罪恶的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现在他都已经在开始最后的那段最平凡与最平静的人生。也许他的生活还是如从前一般乏味与寂寥,但是他的灵魂已经是自由的,不再被人左右,不再听命于谁。所以他感谢的方式就是写一本书,献给这个代号HGWXX/7的维思勒的前特工,这个曾经对自己的生活了如指掌的人。这个情节处理得充满了诗意,就连画面上那些浅淡的色彩都有了德意志特有的浪漫。
   德国人的浪漫,是藏在骨子里的,绝无意大利人的奔放,也无法国人的热情。他们的浪漫充满了柔韧,你不会感觉疲惫,亦不会触摸到它的衰竭。德国的电影,也是不疾不徐,却延绵有力。
   用并不靠近,无需通告的方式传道人的那些善良,就是这部影片传达的意义。我们或许也在不经意间给了别人一些微弱的善良,也许在某个时候也在接受着这些微不足道的善良。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微不足道的善良,人类生活才得以持续。
   是否该公开那段告密者的历史,使它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查阅的资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秉持的观点。当发现你身边的人也是告密者时,是否会陷入绝望?
   而当德国人以巨大的勇气直面这些叫人绝望的历史时,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民族的信心,只有真正肯面对它,不去遗忘不去遮掩不去粉饰的民族,才可能获得置于绝地的重生。
   就如影片中维思勒的扮演者乌尔里希?穆埃,他就是那段历史的受害者,他的妻子就曾经是告密者,当他以勇敢的姿态去重新演绎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想,他所要告知世界的,不是这些绝望,而是这些绝望之后的人性的希望。所以他的表演冷峻从容,细致入微,毫无瑕疵,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我想他是相信的,人从恶魔苏醒,是源于人本能中的那点善良。
   因为这些善良的存在,这些善良的追求,那座曾经沾满血迹的柏林墙最终轰然倒塌,便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影片结束的时候,忽然感觉自己像维思勒坐在在幽深的角落里,全神贯注听取耳机里传来的一切声音。我也在不经意间在监听一段历史,然后忍不住泪眼婆娑。

共 38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窃听风暴》是德国导演多纳施马克的处女作。影片描述的是八十年代的东德,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国家安全局扮演着重要又特殊的角色。影片的主人公维思勒就是为其服务的一名经验丰富的窃听人员。他被排遣去负责监听一男剧作家及其女友(知名演员),逐渐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转而同情他们的遭遇,以至最后暗中对他们施以援手的故事。影片有着清晰沉稳的语言,复杂的历史画面,肃穆而有秩序的场景,一层层地挖掘着人性中的那一点点善良,因为这些善良的存在,这些善良的追求,那座曾经沾满血迹的柏林墙最终轰然倒塌,便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作者以为“用并不靠近,无需通告的方式传道人的那些善良。”是这部影片所要传达的意义。这篇影评写得十分出色,作者用独特的视觉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欣赏及理解,笔法娴熟,语言极富感染力,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329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03-28 21:23:22
  《窃听风暴》是德国导演多纳施马克的处女作。影片描述的是八十年代的东德,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国家安全局扮演着重要又特殊的角色。影片的主人公维思勒就是为其服务的一名经验丰富的窃听人员。他被排遣去负责监听一男剧作家及其女友(知名演员),逐渐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转而同情他们的遭遇,以至最后暗中对他们施以援手的故事。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03-28 21:23:52
  影片有着清晰沉稳的语言,复杂的历史画面,肃穆而有秩序的场景,一层层地挖掘着人性中的那一点点善良,因为这些善良的存在,这些善良的追求,那座曾经沾满血迹的柏林墙最终轰然倒塌,便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03-28 21:24:10
  作者以为“用并不靠近,无需通告的方式传道人的那些善良。”是这部影片所要传达的意义。这篇影评写得十分出色,作者用独特的视觉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欣赏及理解,笔法娴熟,语言极富感染力,佳作,倾情推荐!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4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2-03-29 09:49:3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