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通告》后的坚冰

精品 《通告》后的坚冰


作者:司药 探花,22016.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76发表时间:2012-05-08 16:40:41
摘要:什么时候医患关系才能融化坚冰,迎来春暖花开的人文盛景?等来的是一纸“通告”。

卫生部公安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面对“通告”,我这个既是医者、也是患者的业内人士,第一反应是愣神,继而是泛滥的感伤:医生诊疗、患者看病,要在法令的约束下才能进行,这是怎样的医疗秩序,怎样的医患关系?一纸“通告”,将一直犹如传说的医患关系紧张正式地昭示于天下:医患矛盾已冰冻三尺,医方患方自身无力回天,只能借助国家立法来强制化解。
   “依法就医”?感觉极其怪异。
   医生在医院是为患者诊疗疾病、维护健康的,患者来医院是寻求医生帮助消除健康困扰的,原本相依相存、相互依赖的鱼和水,为什么对立对峙?是什么助推了如此难堪的医患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医生从中领到的“硬性任务”是帮助患者解除“疾病或病弱”。但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情感综合体,要使生病的人完全恢复健康,除了“硬性任务”,医生还应该有“软性任务”: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后希波克拉底誓言,都做出了明确承诺:“保证把病人多方面的利益作为专业伦理的第一原则。”以专业知识和技术,还患者以健康,是医生与生俱来的天职。
   但为什么,从古远到现代一路走来的临床医学,悬壶济世、普渡众生的天职弱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生存危机,以至于要在法令的保护下,才能为患者诊病疗伤?
   这个问号让我心虚手软:还用问嘛,答案就明明地摆在那儿!
   因为职业,是角色中人;因为身体常有不适,也是角色中人。双重的角色让我对于医生、对于患者的困境,不可能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和局外人。医生、患者,角色不同,所为所求不同:医生诊疗疾病,帮助患者健康地活着或尊严地死去。医生服务于患者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对躯体疾病,用药物、用手术方法干预,病入膏肓无力回天时,帮助有尊严地死去。而患者,就是在健康受到困扰时,充分信任医生,健康地活着或尊严地死去。
   医生与患者,本是相依相存、相互依赖的两个群体,本是不可离弃的鱼水关系,却如今剑拔弩张,反目成仇。沮丧的结果。是什么让医生患者偏离了角色和角色感?医生人文精神的没落是导致医患紧张的直观原因。患者过度反应的自我保护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助推器。
   市场经济下,医生受利益驱使,大处方、大检查,一次次伤害患者。
   市场的医院,医生的每一张处方、检查单,患者都疑虑重重:一个“小病”,花这么多钱,医生肯定从中挣了不少钱。于是,恪守职责的医生被患者防贼一样的眼神所伤,不由地心凉意冷:处方给你开了,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患者被医生的“冷”所伤:你啥态度!我付钱看病,买的就是你的服务!医生自尊受挫:把你的钱收好,你爱到哪儿看哪儿看去。患者急了:你是医生,我不找你找谁!
   如此情景剧在医院几乎天天上演。业内人士的我,无论医生角色还是患者角度,看着都无比揪心。并不是所有医生都只“向钱看”,他们绝大多数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却因为极少数唯利是图的同行损坏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和执业的良好氛围,而跟着一起背黑锅。所谓“拉开肚子等红包”、“拔拔拔,好牙坏牙一齐拔,割割割,五脏六腹一起割”,不过是被媒体被患者非理性放大的个案。医生委曲,气恼。患者更委曲,更气恼——治病不是上街买衣服,合适就穿,不适合就退货,生病只能找医生,别无选择!可偏偏医生收了钱治不了病。更可气的是,医患对峙中,看似平等的双方“对话”,实际上医生具有绝对强势:看病治病,太专业,自己不懂,只能求助于医生。
   市场经济下,医生患者的心理都在变化。医院要生存,要在同行业中求发展,只能把经济指标分解给医生,医生只有“遵命”,才能有绩效,有工资,生存生活。而患者把医患关系简单地理解为雇主与被雇的买卖双方:我出钱,你出力,你收了我的钱,就得治好我的病。于是,医患之间,恶语相向,于是,医患关系,因为一个“钱”字纠结其中,日益紧张。
   钟南山教授一针见血,“医学人文精神的沦落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是的,我认同,更认同他没有把“医生人文精神沦丧”视作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本源,而只说是“之一”。医患关系紧张的本源,在于卫生体制。体制不改,身在其中的医生和患者只能都受其害、伤其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大潮袭卷各行各业,医院像其它企业一样,被推向市场,“强行断奶,自食其力”。院长们“为使医院长足发展”,只能想方设法、各出奇招。医生要生存要生活,就得有业绩,就得创收,诊断治疗的目的不再单纯。所谓“爱人、助人、与人为善”的行医准则,只能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得搁浅触礁,“船毁人亡”。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国平先生“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定义精到:“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道理很对,一言命的。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医患关系,正是医生与患者鱼与水般的相亲相近、相互依赖。医生以患者为本,患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病,患者是有疾病的人,需要医治的人,如此看过去,医生便会心生同情怜悯,从“人”的角度切实体会和虑及患者之痛。患者以医生为本,医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有医学技术的人。当患者眼里的医生是“人”不是“神”时,才会理解医生的喜怒哀乐,相信医生也会有体力精力的极限,也会有判断偏差,如此再看过去,目光便会柔软,便多了包容和信任。医生不把患者当人,只见病不见人,医生的人文精神难以体现,人文主义无处兑现。但,同时医生也是人,卫生体制市场化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医学人文环境被破坏,从医院到医生,“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冰封了医患之间本应有的暖意。
   市场经济的渗透,医生看患者,是帮助创收来了;患者想的是,我是消费主体,我付钱你就得给我治好病。人的元素从医疗服务中抽离,医生和患者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之桥在利益权衡的重压下断裂。医患关系进入寒冬冰封期。医患冲突再所难免,恶性事件此起彼伏。
   什么时候医患关系才能融化坚冰,迎来春暖花开的人文盛景?等来的是一纸“通告”。
   医生会因为这一则通告欣喜若狂,患者会因为这一纸法令怆然若失?我只知,这不过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权宜之策。什么时候政府重新审视和定位医疗行业的性质和职能,让卫生事业回归公益事业之列,医生、患者才有可能摆脱利益枷锁,人文主义的医疗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任重道远。好在,在医生不满意、患者也不满意的一片“闹”声中,一直保持沉默的政府终于发声了。毕竟,“通告”代表的是官方的态度。有了这个态度,我们就有信心回暖冰封的医患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

共 26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公共道德的缺失,已渗入到各个行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究其原因,医生丧失医德,患者过度反应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本来是相互依赖的两个群体,反目成仇,剑拔弩张。作者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医者与患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借助《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的出台,以身为医者又身为患者的身份进行剖析、透视,除了制度需要改造,“通告”的背后和动机,终是治标不治本,引人深思。文章语言沉稳干练,入情入理,表达准确,说理透彻,观点鲜明,令人信服。【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508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墨        2012-05-08 18:20:36
  行家说事儿,观点客观中正,在情在理,说理深刻透彻。揭示了这些年以来一直存在的痼疾顽症,道出了一纸《通告》的尴尬和无奈,令人思考和咀嚼。问好司药!文丰笔健!
写杂文三十年痴迷不悔,为小百姓说话、疾呼
2 楼        文友:司药        2012-05-08 19:22:25
  感谢雪舞的精到按语。感谢吴先生的认同。
   公众热门话题,社会焦点问题,药愿意与大家共同关注。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3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2-05-08 21:26:06
  读此文,感受药姐既为医者又为患者的双重感受,理性客观,分析透彻,深入人心,学习并问候了!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4 楼        文友:翠柳含烟        2012-05-12 16:51:46
  一纸通告,不知能否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不知能否化解他们之间的坚冰。整理医疗之间的任务艰巨,更要持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