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指间★散文】也说魏晋之后无人

精品 【指间★散文】也说魏晋之后无人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04发表时间:2012-05-18 16:09:20

说“魏晋之后无人”,有道理。“魏晋”是魏晋玄学的略称,“无人”是说这股子清谈究玄之风在魏晋刮过之后就基本消失了(人嘛,还是有几个的)。我对魏晋的兴趣是,在思想上是究玄,在处世上是破名教,在生活上则是“放浪形骸”。哈哈!
   提起魏晋,脑子里立刻出现两个词:儒学,玄学。魏晋时期刮起了一股子新风:士人们都爱谈空论道,喜欢那些“玄之又玄”的“空谈”,前朝独尊的儒学只有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三玄”之学。
   这玄学怎么就在魏晋时期兴起了,儒学怎么会退居二线?学术界对此议论纷纷,说法多多,归纳起来,主流意见基本上就是“不堪重负”说。
   “不堪重负”说的是儒学不堪重负,于是必然有其他“家”来暂时替代,扛一阵子,好让老儒们歇歇。
   想哪汉武帝,对爷爷和父亲那一辈的“无为而治”有点不以为然,觉得老庄的那一套不能够解决偌大一个国家的诸多现实问题,老子的思想太过于玄且简,太“空”,是个修行养性的好东西,但在治国方面却显得力道不够,刘彻是很现实的,先朝秦的那个“法家”又过于严酷,百姓们无不怨声载道,秦用法家,不到两世就被灭,不行。武帝选来选去,觉得孔子的儒家更得民心,理论也比前秦的任何一家更为完善,他老子手下的博士董老夫子根据儒家经典,提出了“大一统”和“三纲五常”的概念,这可是治国育民的“法宝”,太合帝王的口味了,于是龙心大悦,重用董仲舒,儒学就此登上官学的宝座。说句实话,汉初的儒学并不怎么“卷帙浩繁”,光靠孔孟留下来的那几卷书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学”,恐怕还有不周之处,于是注疏经典的经学之火燃起。经学的一个概括之词就是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我的看法是,在汉朝,大都体现的是“六经注我”,因为儒学既登宝座,不管是是士人还是草民,必须让天下人皆被“六经”所“注”,让人们思想彻底的“六经”(即儒学)化。另一方面,当时存有的儒家经典和注释,要成为能用来解释、解决天下所有事情,的确显得单薄了点,这就需要不断地去注解孔孟经典,这其实就是“六经注我”。读汉代的经学著作,就会感到,这些经学基本上还是在“原教旨”的笼子里蹦跶,真正实现的“我注六经”是宋儒,他们根据儒学的思想,另立山头,再创宗派,用“我”的见解,思想来赋予儒家新的生命,于是理学出现了,并从此成为下面各代王朝的绝对官学....。--跑题了。
   任何事情如果给予过多的关注,在一件事情上耗费过多的精力就会疲惫。到了东汉末年,我想当时的情况是,满街圣人,遍地君子,开口便是子曰诗云,闭口就是修身养性。到处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儒生们在皓首穷经,那六经被注的是卷帙浩繁,没有人能够全部读的下来,几百年过去,没有一点新鲜的东西,经学无疑的落入了繁琐的泥潭。菜虽好,老是一种,翻来覆去的炒,没有不腻味的,一大批士人肯定是烦透了,渴望在思想上另寻出路便自然而然发生了。另一方面,一国家,社会只有一个思想,而且这个思想要指导一切,解释一切,那它也必须承担一切,没有哪一种思想学说能够担此重任,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思想也不可能一元。到了汉末,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学终于露出疲态。从西汉杨雄,东汉张衡将“玄”本体化,郭象“注庄子”,到曹魏的正是玄学开始,三玄之学犹如一股清风,士大夫们被吹得心旷神怡,“究玄”替代经学,名士们对天下,家,国的关心被自我人格的解放所取代,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世界上的一切究竟从何而来,最终由归于何处的哲学问题上。
   史上将这些说成“清谈”,我觉得有点对古人不尊,好像西方人,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到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不是虚无的清谈,是哲学,而“易传”中的太极,老子的道,到魏晋名士们的“有无”却是“清谈”,不是哲学。搞不懂中国近代那些个大师们是怎么想的,非要说中国没有哲学,其实就是从老外们对哲学的定义来判定,老子的“道德经”,“易传.系词”本身就是建构的非常详尽的哲学系统;魏晋正始玄学的“有无”,竹林玄风的探索自我人格,身心的解放,弃“有”崇“无”,与老康,老黑等洋人的学说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系统建构没有那一家是完美的,总能发现许多漏洞,西洋人的那么许多系统不也被他们自己的后人批的“一塌糊涂”吗。中国古人倒是实事求是,虽崇儒学,也不废别家,三科变成了四科:儒学、文学、史学,玄学,哈哈!玄学也登上了学科的大堂。--又跑题了。
   玄学的本体主要是继承了老庄,更准确地说是庄子的“无”,“无”是“与万物为体”的,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要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其他一切皆可弃之,所以,玄学是究竟“无心”的,而儒家是说“大心”,玄学的内涵是“无”,后来的理学的内涵是“实有”,所以玄学是的的确确早就出了儒家的“格”。“出格”要有那么点理论基础,首先是从破除名教开始,破了旧的,新的才能立足。所谓“名教”是指当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规范的总称,感到思想被禁锢的难受的正是有着独立思维,急于探索的魏晋名士们。用一些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说,名士们重新对身心与存在进行思考,重新定位身体和精神,更注重的是精神境界,郭象的庄子注则是玄学思想集大成之精华,以至于后世谈庄必言郭。
   魏晋的身心思想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观念:遗其形骸。魏晋名士们认为,要想得道,必然要摆脱身体的的约束,形骸乃是思想精神,悟道的桎梏。既然宇宙的本体是“无”,要体认“无”,只有“遗其形骸”才能实现,所以魏晋名士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忘形才能得道,这就离开(或者干脆说是“破了”)了儒家“身心合修”才能得道的观念。汤用彤先生总结的好:“魏晋名士之人生观,既得意而忘形骸。....然既旨在得意,自指心神之超然无累”。好一个“心神超然无累”,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才是摆脱桎梏,求的思想解放的根本。
   OK,既然思想解放了,那么生活处世也必然的会有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举动,不必再恪守几百年来那一套循规蹈矩,死板的礼仪了。如果说稍早一点的杨雄和张衡论玄还只停留在思想理论上面,那么正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曹魏的何晏便是身心俱出格了,汉书和晋书均称何晏是一个油头粉面的小白脸,当然与王弼一样,是难得的才子,谈儒论玄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无人能及,但在生活上,那何晏放浪却是的很,酗酒,好色样样精通....。到了竹林那七个人(严格的说,山涛不能算--我个人的见解)为代表开创的竹林玄音,那就更是将名教弃之脑后而放浪形骸。这七个人代表的一拨子名士们的趣闻轶事,凡能识文断字的人几乎无人不晓:下班回家打铁;将酒倒在槽里与猪同饮;酒喝多了便狂啸不止;光着膀子在林间海阔天空、弹琴高歌....,好生让人羡慕!更有让人瞠目结舌的,最典型的就是“服石”。那“五石散”本是中医治疗脾肾虚寒,中阳不足的一个方子,名士们认为这“服石”能强健筋骨,益寿延年,原因在于那“五石散”一下肚便能使人浑身发热,非得冷水或酒才能压住,当然,这一“发热”,就凸显精力充沛,也标志着性功能随之旺盛,何晏好色,服石恐怕也是就其所好吧。名士们无疑都知道服石的这个功效,既然“得意忘形”,那么在忘形之后经常风流一番就不足为奇拉,哈哈!
   魏晋之玄风在正始之末到西晋灭亡之间,政治空气令人恐怖,名士们放浪形骸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躲避灾祸,用清谈来避难,但也并不是整日沉湎于清谈喝酒之中,那嵇康在刑场上,鬼头刀面前镇定自若的一曲“广陵散”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逸士。
   东晋,政治空气宽松,佛教理论也逐渐为名士们接青睐,接受,于是名士们逐渐向佛教靠拢,因为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谈空比玄学似乎更彻底,玄佛呈现交融景象,史称这个时期为“玄佛盛世”。
   过了这个“盛世”,玄音虽然人,事还有,但是那股清新玄妙,却又强劲漫天的玄风就此消失
  

共 31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文章晚唐诗。魏晋南北朝之所以风流,恐怕不是因为只有文章吧!那是一个“绝响”,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有热情的时代。它却诞生于中国政治史上最混论、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两相对比,注定了它的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它的前身——汉代,艺术过于质朴,思想定于一尊,受制于儒教(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做了深刻的分析);它的后身——比如唐代,艺术又过于成熟,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只有这几百年是精神的大解放时期,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时期。人心和人格的高贵与残忍,美与丑,圣洁与恶魔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是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周秦诸子之后的哲学时代,犹如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有必要点出它产生的时代因素和历史背景(这是土壤,是基础,是产生现象的原因)。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这才有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和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魏晋之美,美在这些人生活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美在对山水的发现和超入玄境的艺术心灵;美在他们一往情深,用“情”专一;美在最哲学最解放最自由的精神;美在神韵;美在他们蔑视道德观和礼法观。当然还有本文作者所说的“清谈”!这本身就是魏晋人的宇宙意识,是他们的生命情调——共谈而析理。本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看似信马由缰,其实收放自如,始终贯穿清醒的理性。且语言亦庄亦谐,幽默而不失圆滑,富有情趣却处处藏着机锋,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说理文章!力推!力荐!【文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519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璘        2012-05-18 16:13:28
  感谢投稿指间,期待您更多精彩。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