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森林七进”在本溪市一中

精品 【江南散文】“森林七进”在本溪市一中


作者:阿娜尔古丽 进士,9351.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46发表时间:2012-06-10 17:59:17

走进本溪市第一中学,我是带着崇敬心情的,我崇敬于它七十年的学校历史,它在1945年就建校了。
   我崇敬于它培养出了那么多卓越的人才。七十年来,大批学子从一中走入社会,走进全国各地各个行业领域,成为了为国家为社会有卓越贡献的人才。他们中有享誉海内外的学者、科学家,有独领风骚的企业家,有才华出众的政坛精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特命全权大使赵进军先生、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张希教授等知名人物,都是本溪市第一中学的学子。一所山区城市的学校,竟然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它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我崇敬于它今天教育教学的辉煌。本溪市第一中学早在一九八五年就成为了辽宁省“试行向高等院校推荐和保送优秀毕业生办法”的重点中学,这类学校就是在今天,一个省有几所啊!它还承担着高中阶段留学生的培训业务,这在全国又有几所呢?
   我崇敬于它宽阔敞亮的校区。在来一中以前,我们听说它占地面积三万四千平米,听说他有着一流的教学建筑等硬件设施。我走的学校不少,很多学校就像一个笼子,学生走进笼子,看到的就是巴掌大的天空,看见的是峭壁一样光秃秃的楼房,没有树,没有草坪。本溪的森林覆盖率那么高,这个“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第一中学会是什么样子的?本溪市的“森林七进”真的走进了每一所校园,走进了一中吗?
   带着敬畏和疑问,我来到了本溪市一中。走在路上,看到的是林立的高楼,看到的是满街的绿树,透过高楼和绿树那难得的缺口,偶尔闪到了城市外边的山。望着这些高楼和绿树,我有了一个梦,如果在这本溪城市的上空俯瞰这城市,它该是怎样的图画?楼房是漂浮在绿色海洋的舰艇?各种美丽的绿色和五彩的花卉,是流淌在楼房河流的澈水?没有时间来等待这样的机会看本溪城,但是我们有机会俯瞰这本溪的第一中学。
   在我的要求下,我被带到了一个高处,这个高处竟然正对着本溪中学的大门,这里把本溪中学的布局看得清清楚楚。本溪市第一中学坐落坐落在一条山沟里,我视线的左边是一条高速公路,公路的左边是长满厚厚植被树林的山;视线右边是林立的高楼,这些高楼把我们和大山的视线亲吻给生生地扯断了;视线的正前方就是本溪第一中学了。中学的后面是起伏的山,它们就像可爱温驯的海豚,伏在一中所在的沟谷边。山谷里腾着薄薄的雾,把那长满红叶树木的山头打扮得朦朦胧胧,就像那戴着半透明纱巾的新娘,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那些朦朦胧胧的红色不是新娘脸上娇羞而幸福的红晕吗?
   一中的建筑不高,以四层楼为主。这让学生们每天在教室里,在楼廊上,在宿舍里,张开眼睛就能和秀美的山色“相吻”,就能享受秀美的树散发的清香。一中大门外,我视线的左侧是两道波浪似的台阶,台阶顶部是园林。台阶中间是培植修剪造型的草坪和树,这些树就像飞翔的大雁,它们和草坪组成了彩色的梯田。右边是到一中的街道,街道上站满了绿色的道旁树,树下是红色的花丛。警卫室在学校围墙边,围墙里面是高高矮矮的树,它们静静地站着,好像怕惊扰了上课的学生。树里面是一圈跑道,跑道像一根美丽的绸带,柔柔地把一中绕着。跑道两侧都是绿绿的树,有两排的,有三排的……消失在楼房的后面。这一圈树是学校的环林带了,它们组成了一个绿色的摇篮,对,是绿色的摇篮,这造型太像摇篮了。这绿色的摇篮给予了这里学生温馨成长的机会。怪不得这山区一中会出那么多的人才,都是是绿色哺育的结果。想到这,我笑了。
   一中大门的两侧呈扇形,那大门就像威武的巨人,那两边的四层楼房就像巨人张开的有力的臂膀;不,这是大雁,是正在展翅飞翔的大雁。大门外走廊两边是绿色草坪,草坪里是造型美丽的各色花树。远远望去,这些造型优美的树,就像那些优美的艺术体操队员,他们在绿色的水面表演着悠闲自如的优美舞蹈。
   我走进了一中,我刚才的视野没有了,我所有的视线都被校园里那高大绿色的树给割断了。我走在了林荫小道上,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一中的校园布局合理,枫叶状的办公教学一体楼外形美观,色彩明快。吸引我的还是校园里的树。我不急于到办公室,我最想走的就是刚才看到的那一圈绿色的飘带似的跑道。走在这绿色长廊里,我就像坐船滑行在一条绿色幽静的小河里。我忽然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望向天空,这树叶正在太阳下闪着光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圈绿色的走廊不是康河吗?走在这么美丽的长廊里,谁不想做这里的一棵小草?透过长廊,走进楼房间的坝子,这些坝子里有草坪,有花坛,有古树,有名人塑像和名言警语,这些构成了一幅美丽自然、充满温馨和生机的画卷。我停住了脚步,我惊讶于这里人文的优美结合,我看着这些熟悉的名人,看着他们说的哲理智言,微风吹来,树叶轻轻地摸着我的手臂摸着我的脸,树叶的清香扑进肺里……我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这种梦幻而真实的美。一中创造出了这么优美的育人环境,他们智慧地看到了校园环境文化对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影响,在育人环境中加入了丰富的自然因素,在这怡人的自然环境中又加入了浓烈的人文因素,有目标有主题,让校园的每一处自然和人文都成为学生无声的导师,使学生目有所染,心有所依,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激励和启迪。
   一中的校园里,保留着在本溪市城区难以寻觅的一片乡村风景。我们走到女生宿舍,我的眼睛突然被楼前的风景吸引了,这可是我在所有校园所有城区看到的唯一风景。楼房前面竟然是一大片桃树林,桃树长满了绿绿的叶片,枝叶间挂着绿绿的毛绒绒的果。有点遗憾,错过了桃花盛开的时候,但是看着这些茂盛的桃树,我眼前出现了桃花盛开的情景,一朵朵密密的桃花盘在桃树的枝头,犹如粉蝶汇聚。这片桃树林为女同学保留了一片恬静与安逸,一定给了她们不少美丽的浪漫,她们喜欢《射雕英雄传》吗?她们一定会想到小说中那神秘的桃花岛。我倒想起了陶渊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对,陶渊明描写的情景不正是这里桃花盛开时的情景吗?进了女生宿舍,轻轻打开窗户,春风带着清凉的芬芳吹进屋里,霎时满屋生香,我顿时有了沁心入脾的陶醉。这间寝室的女生们是高三,她们将要毕业了,离开的时候,她们最舍弃不下的会是什么呢?也许不仅是浓浓的师生情谊,还有这片日日陪伴她们的桃树林吧?从陪伴的同学话里,我知道了这片桃树给予她们的美好陪伴,每天的晚自习前,这里的女同学都要到桃树林走一走;每天早晨拉开寝室的窗帘,打开窗户,都要闭着眼睛享受那飘来的被花润泽的清新。她们喜爱桃花,尊敬桃花,她们享受着桃花,从来不采撷桃花,她们知道这片桃林的珍贵,她们知道美丽的桃花属于这里的每一个人。
   教学楼前是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树叶已经茂盛,那每一片树叶就像一只只绿色的蝴蝶,它们把这古老的树干密密地编织着,给它以青春的活力。听李贵娟校长说这棵银杏树是从一个老农手里买来的,老农已经70多岁了,这棵树是他爷爷年轻时候栽下的。卖了10万元,当老人拿到钱的时候,老泪纵横,他不是因为树卖到了一笔巨款,而是因为这棵树从此不再陪伴他了。这棵老银杏伴着他的父亲和他长大,这种感情除了老人谁能体会呢?李贵娟校长说着笑了起来,也许觉得老人太多情了。李贵娟校长年轻有为,是本溪市的名人。她说话好像讲课一样,嗓门很大,而且妙语连珠。说起了银杏树,她又讲了一个故事:在本溪一中的旧校区,解放以前是日本人占领的地方,后来日本人投降回国了。人总是念旧的,这些日本人一直念着一中旧校区的哪些银杏树。念有什么用呢?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他们没有机会到中国来看了。他们在等,他们在盼,中国解放了,中日建交了,中国开放了,他们终于等来了再次到中国本溪市的日子,他们走进当初的本溪市一中,可所有的建筑都改变了,他们找不到当初的记忆了。惟一没有变的就是本溪一中的那几棵老银杏树,他们走到这些树前,抚摸着这些老树,泪流满面。这些日本人非常感谢留下老银杏树的中国人,因为他们许许多多的记忆都留在了这里,让他们去回味,去缅怀,去反思。是的,地球人能相通的就是树。
   地球需要树,本溪需要树,本溪市一中也需要树,没有树的地方叫“荒漠”。
   本溪市政府提出了“森林七进”的植树造林工程,本溪市第一中学积极响应,马上开始了“森林进校园”的绿化工程建设。当时学校的财政特别紧张,政府知道了学校的这种困难,很快派了明山税务局和基金会对口支援一中,在他们的大力帮助,市里每年下达给一中的植树造林任务都提前完成了。每一年的植树节里,前期有政府派来的专业队伍植树,后期有师生的养护,浇水、喷药、剪枝、冬季保暖等都由学校自己进行。除了专业植树队伍外,在市林业局的倡导下,每年还有不少义务植树志愿者来为学校种树,并且保证成活率。现在绿化面积为三万七千平方米,种了20多种树,去年11月采购到的日本银杏,每棵树的胸径都是28-30厘米;采购的红皮云杉,每棵胸径是28-30厘米。采购这些珍贵树木,政府财政和学校前期就投入了300多万元。我向那些今年新栽的树走去,这些树上挂着学生证似的东西,压膜卡片上是学生或老师的名字,都是自愿认养护养树木师生的名字。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记忆的留存,当他们走进社会,当他们经历了社会的艰辛,当他们再回到学校的时候,他们护理这些树的日子一定会成为他们人生美好而最有意义的记忆。他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棵树是他们养活的,他们为学校,为本溪,为整个辽宁省的美丽出了自己的力。
   负责校园绿化的庄校长,他对树是最有感情的,对树也是最理解的。他说:“对于绿化方面,我们学校高度重视,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能够造就人才。”学校不仅植树,而且大力宣传树,宣传不仅是为了保护,更是让学生们认识树,了解树,只有这种认识和了解才能和树为伴,才能真正得到树的庇护。 在森林进校园的活动中,学校里通过广播、班会宣传,号召学生们热爱树木、亲近大自然。
   学校多方面筹集资金,引进稀有树种,不是为了炫耀奢华,既然要种树,就要种对学校有利的树,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所以学校的树应该品种多样,不要只是学生日常见过的,这样能让学生认识树,了解更多的树,从而学会关心树,学会保护树,特别是培养起保护濒危树种的思想。我们都知道,树的种类繁多,是地球上的主要植被。根据树木种类的不同,可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带,如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阔叶林等等,这些知识学生们只能在书本上看到,不走进这些地区去是看不到的。学校既然要绿化,能不能引种这些不同自然带的树,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认识它们?学校有这种构想,他们想通过每年的植树造林工程,不仅把一中变为林园,变为花园,还想利用“森林进校园”的机会把学校变为“树博园”。我听到这些,我为一中惊叹,这种眼光,这种发展,处处想着树,处处想着教育,把树与教育自然联系。虽然,他们知道,我也知道,这种设想只是设想,一所校园怎么能把世界的树种都容纳下?但是,这种理想却是能给人启迪的。
   本溪一中虽然有理想,但是他们并没有不务实,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走着符合本溪和一中条件的绿化之路。学校有校树校花,每个班有班树。学生们毕业以后,将来有一天他们走回学校,来看这些他们班里曾经共同呵护的那棵班树,那种心灵的陶冶是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特别是,这几年每一界学生毕业,和他们照相最多的就是他们的班树,班树比老师比我们这些校长还受尊敬。本溪一中决定,每个班的班树都不一样,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班树都会一直保留着。
   近年来,本溪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加快“绿化辽宁”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建设和发展理念,为了避免绿化中有死角,全面推进造林绿化,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本溪市创新了“森林七进”的工程建设。
   “森林七进”的开展,使本溪市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森林七进”受益最大的还有学校,本溪市政府规定,每所校园累计栽植树木千株以上,校园可绿化率要达到95%以上。可绿化地块要全部实现绿色覆盖;学校硬化部分的地块,要根据实际情况用摆放花盆、建树池等方式进行绿化,把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花园学校、林园学校。这是世界很多古老名校积累下来的学校理念。在美的同时,还要“知”,学校要在校内开展森林文化教育,在校师生要掌握基本绿化知识。通过这些教育丰富学生的生态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共 806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报告文学以本溪市在森林绿化中的“森林七进”作为话题,把文字对准森林进校园,对准本溪市一中,在深情的语言描写和故事讲述中,揭示出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这篇报告文学给我们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学校问题,学校需不需要绿化,学校怎样绿化,学校怎样把绿化和教育联系起来,怎样把绿化和生态环境的教育自然融合在学校教育里?【一】让学校成为“森林博物园”,营造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的教育环境,让这种环境给学生以知识和心灵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增添教育的力量和魅力。报告文学开篇以大量的篇幅,以优美动人的语言,描写了本溪市一中的生态美。描写在突出学校生态环境的美丽的同时,突出了学校植树造林的功能价值。(1)美学价值,学校造林不同于野外,它要做到自然生态和教育教学的结合,美必须要注重,文章大量笔墨描写的一中生态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美,美的感受,都在告诉我们,学校建设必须突出美,给学生以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熏陶,一中的生态建设做到了。(2)人文关怀,报告文学描写了几个镜头,女生宿舍和宿舍前的桃树,学校林带里挖野菜的老师,学生们的班树留影,日本老人回到一中的老树情结,这些都体现了树带给师生带给人的情感依托,带给学生生活学习的舒畅,这表明学校的绿化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文章还有一段文字专门讲述树的生态功能,这段文字描述把树和人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关怀。报告文学还有一组内容不容忽视,就是对学校名人塑像和名言的描写,学校把这些和学校自然结合,给学生的心灵沐浴价值不可估量。(3)利用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文章以一定篇幅讲述了学校采访后整理的感悟文字,这些文字里清楚地揭示了学校对植树造林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运用,把植树造林和学生的知识扩展联系起来,把植树造林和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把植树造林和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联系起来。这些理念和做法是智慧的。而我们现实中很少有学校能把这种长期性的活动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把活动变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他们有的只是抱怨,因为耽误了他们上课的时间,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本溪市一中的做法给们所有学校树立了榜样,这是这篇报告文学非常珍贵的价值所在。【二】抨击了错误的教育行为,给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以警示。报告文学在对比故事中,讲到了作者经历过的一个校长,也是植树。可那不叫植树,那叫应付,那叫做样子,那叫扯淡。花钱买来的树苗被丢了,轰轰烈烈的带着学生到烈士陵园走一趟,树没有栽就收工了。更为可怕的是,校长还对着电视台记者大言不惭地说着谎话。这个镜头,作者花的文字多,却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情节。这种弄虚作假有哪些危害?报告文学从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角度进行了揭露,表达了作者的愤激和担忧。这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成人”也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影响。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校长在“假”,教师在“木”,记者在“哄”,成人世界的愚蠢和麻木形成了这样一个环境,这样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教育出来的将是什么样的学生?报告文学的这一笔,不仅是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更使报告文学的主题意义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使该文主题具有了震撼心灵的深刻性。这篇报告文学的语言,或深情描写,或理性解读,或生动讲述,记者自然结合,构成了文章语言的摇曳多姿。好文!推荐!【编辑:春雨阳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2061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竹叶儿        2012-06-10 19:13:29
  欣赏并问好,祝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竹叶儿        2012-06-10 19:17:48
  好按,好文。欣赏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