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作者:圣子传人 秀才,265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056发表时间:2012-06-21 14:48:03

小朋友,你知道吗?我们国家史上最有名的大书法家,大人们都知道,会吿诉你,是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时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当时他们王家是东晋朝廷重臣三大家之一。王羲之的祖辈父辈都爱书法。开始他父亲想让他学武,因为朝廷跟北方国家连年用兵,东晋不重武备,就有被吃掉的危险。王羲之呢,也不让父亲失望,从小就练好刀马功夫,所以就大了能领兵,当了右军将军。因之史上称他王右军。小朋友们,知道吗?在你们还没成长成大人之前,要听父兄的话是对的。大人全为你们好,供养你,自己舍不得吃,教育你,长大成有用人才,干大事,给父母争光。也就是光宗耀祖。王羲之很听父亲的话,长大成了右军将军。可他是员武将,为何却以文人书法之名传世千古呢?
   说来,古时大家,是文武都学的,国家用文臣武将。对于书法写字,只是文化中的必要,书的传播靠手抄写字,朝廷发文都靠文臣写字,民间书信都靠写字。选武将也得有笔试。文臣更不用说了。这是为什么?因为那时还没发明印刷术呢。
   王羲之的伯父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一有空就上伯父那里看写字。去常了,看写字常了,也就让王羲之爱好上学写字了。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环境造就人。孟母三迁,为的是找好环境,让孟子成才就是这个道理。王羲之的伯父很喜欢王羲之。见王羲之一天不来,就着人喊去。来后不是跟有些现在人一样,给孩子好吃的,惯的孩子只在行两心眼,一个是吃心,一个是玩心。就是学习不入心。他伯父先是使唤王羲之,让小王羲之给他灌水,磨墨,刷洗笔砚,看他听话不,干活在行不,是可教之才不。再大点让他注意看写字,谁写随教他识字。可就是不让他随便摸笔写字。几几回王羲之好想动笔写,可是没经大人的许可,他只得找机会一试了。有一天他见伯父还没来写字间,就找呀找,找着伯父弃旧的一支闲着的毛笔,如获至宝,就摸笔沾点墨在伯父写过的字迹上描画起来。他是不贪多,只描一个字,一描就是数十遍,笔笔认真下力。发现伯父要来到,就马上停下收拾起来,生怕伯父说他乱涂。当然他伯父写时他更注意看怎么下笔行笔驻笔收笔了。看的次数多了,也就看出了门道。因为自己没有笔,大人爱用笔是不准孩子们乱动的。小时的王羲之终于想出好法来,用手指当笔,找个雨过天晴留下的大泥片当开了纸,用手指在地上写字好得意。他竟这么长时练,只练伯父写的自己常写的一个字,居然写的和伯父的字大体一样了。小王羲之还不到十岁,到他觉得自己用笔自如了,才张罗着求伯父让他动笔写字。伯父说,你行吗?他接过笔说试试。这一试引起伯父的惊奇。伯父马上拿着王羲之写的字逢人见人说,这孩子是个天才,王羲之父亲听说不信,就当场让王羲之演示,博得围观大人们称赞。之后,他父亲给他最好的毛笔,让他在纸上每天如意写字。这就是爱好成就人的名例子。
   其后,也就是王羲之十五岁,他父亲领着他,拜见了当时的书法名流卫夫人,认卫夫人为师。名师出高徒吗,王羲之更是热学。可贵他在学中一是达仿写成功,以假乱真,二是创自己的体。他发现纂子曲曲,难认难写,隶书笔画太笨不灵活,终不如急就草,实用方便,又有速度,于是就在急就草的基础上,整顿汉字笔画,创出楷行之书,开后世学楷书法之宗,成就万世敬仰的书法圣人。

共 13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颇具意味的儿童文学,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解述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轶事,从个人经历到社会背景,从创作初衷到艺术风格,拿捏准确,表达到位。发自心底的语言,读来亲切有味,既有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不枯燥,不乏味,匠心独具,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2-06-21 16:24:36
  文章不管是构思还是行文方式都拿捏准确,有儿童文学的味道,值得注重!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